“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句話,一般用來突出愛對教育的重要性。
換句話說,有了愛,就有教育;沒有愛,就不可能有教育。很顯然,這里的“愛”,主要指對人的愛,對學生的愛。那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具體含義就是:沒有對學生的愛,就沒有對學生的教育,立足的是學生個體。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它的主語是什么?不言而喻,指的就是個體的教師。那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指的就是:沒有教師個體對學生的愛,就沒有教師個體對學生的教育。
“沒有愛就沒有教育”,這里的“教育”,從這句話使用的具體語境來看,一般都出現(xiàn)在優(yōu)秀教師事跡的具體教育敘事當中。很明顯,它指的是具體的教育行為。
愛,作為一種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是需要的。成長中的學生,沒有教師情感的滋潤,其心靈就不可能是健康的。教師的愛,就是這樣的情感。它“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對教師而言,愛既是工作的動力,也是工作的享用機制,是通過教師工作時及工作之后,情緒的喚醒、調(diào)節(jié)以及滿足人心理上享樂和享受需要的功能加以體現(xiàn)的。我們經(jīng)常看到這樣的現(xiàn)象:一些優(yōu)秀教師,有時盡管工作非常繁忙,非常疲倦,但當他們一想起或一看到學生們那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時,就渾身充滿了力量。或者當他們看到自己精心培養(yǎng)的學生在考試中或比賽時獲得好成績時,滿足感、幸福感油然而生。這樣,工作就成了享受,勞動就成了快樂之源。也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才有人認為:“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真理再向前邁進一步就會成為謬誤?!薄皼]有愛就沒有教育”,它的另外一個意思就是:有了愛就會有教育,有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會有教育。
如果不加深思,這樣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人是思考和理性的動物。如果稍一思考,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這句話,其實是有問題的。
首先,它排除了“愛”之外的其他因素的作用。教育中,只要有了教師對學生的“愛”,就“有”或者說能產(chǎn)生教育?學校教育就是這樣?這就很值得我們深思了。
其次,“愛”是一把雙刃劍?!皭邸边@種發(fā)自人的內(nèi)心的近乎本能的情感,是人類發(fā)展中的美麗之花,造就了人間多少美麗的神話。教師對學生的“愛”,也是這樣。它不同于親子之愛,也異于男女之愛。它純潔、高尚、無私。但是,這種以人的健康成長為主要目的的“愛”,也容易導致兩種極端情形:一是溺愛,二是專制。
溺愛,即過分地愛,過分地把學生視為需要“愛”才能成長的下一代。教育中,溺愛部分學生的現(xiàn)象也比比皆是。最為明顯的是教師偏愛那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現(xiàn)實中,這類現(xiàn)象我們并不少見。
姑息、嬌慣、放任,這是坑害,雖然這不是教師有意而為,但它不是教育中應該有的真愛。至少,溺愛下的教育不是成功的教育。
專制,這好像有點危言聳聽。愛怎么會導致專制?教師的愛是如何導致專制的?仔細分析,至少有以下途徑:愛等于負責,負責等于加壓。我們一直都有這樣一種觀念:教師愛學生,就要對學生負責,對他的成長負責,否則就是失職??墒?,在當今的現(xiàn)實中,教師對學生負責最終轉(zhuǎn)變?yōu)樯龑W考試的分數(shù)。所以,有人就干脆用了一個公式來概括愛與負責之間的關(guān)系:愛=分數(shù)。而且,愛得越真,分數(shù)就應該越高。這種愛,到了最后,就直接把學生逼到了狹窄的考試的路子上去了。這雖然不是直接的行為上的暴力,但這卻是對學生心靈上的摧殘。更為重要的是,在這樣緊繃著弦的狀態(tài)下,師生矛盾有可能一觸即發(fā)。
愛導致“合謀”。中國,在教育孩子這個問題上,教師與家長,家長與教師,我們簡直說不清到底誰是主動者,誰是被動者。他們之間甚至只要一句話,一個電話,乃至一個口信,不需要儀式,也不需要協(xié)議,“合謀”就可以成功。更讓人感到不可思議的是,這樣的“合謀”,配合竟十分默契,其效率也非常高;在大多數(shù)情況下,效果也是能讓雙方滿意的。由于有了教師與家長的雙方控制,學生的自由空間就更小了,專制產(chǎn)生了,暴力就是必然的結(jié)果。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學校教育中,愛不是萬能的,但沒有愛也是萬萬不能的。所以,僅有愛是不夠的,愛與理性是教師從事教育工作的兩根拐棍,缺一不可。
感情并不能喚醒任何一顆“心”,愛也并不能挽救任何一個人。我們說,老師需要付出愛,這是針對大多數(shù)被愛的對象而言的。因為,畢竟存在著“愛”解決不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