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最美女富豪”劉迎霞的全國政協(xié)委員資格被撤銷和以涉嫌行賄犯罪被立案偵查,之前被其一直高調(diào)宣揚的“大連理工大學特聘教授”身份,也被大連理工大學親自出面證偽。
“原來這個‘70后’女老板不是傳道授業(yè)的大學教授”,筆者松一口氣的同時,卻發(fā)現(xiàn)還有眾多商界名流其實也頂著一塊“XX大學教授”的牌子(客座教授、名譽教授或特聘教授),且這一類聘任新聞還繼續(xù)頻頻見諸報端。
連教授們也不甘寂寞,紛紛做項目、爭課題、當老板的時候,我們不禁要問,教授的名頭到底哪兒金貴了?按理說這些商界名流什么也不缺,用時下流行的話說,他們在普通老百姓眼里簡直就如神一般的存在。既然是“神”,那么筆者不妨從神話敘事的角度來對他們這種行為予以“解構”。
通過歷史傳說和神話故事可以探知,在中國人根深蒂固的文化心理里,神,也就是大英雄,如黃帝、炎帝、后羿、女媧、堯、舜、禹等,他們通常具備三個特點:力大無窮、地位顯赫、智慧超群。對應到名流們身上,“力大無窮”表現(xiàn)為影響力,如富豪們的經(jīng)濟影響力和輿論影響力;“地位顯赫”,可以用不同級別的身份來體現(xiàn)。唯有智慧和知識這玩意難以直觀表現(xiàn),更無從量化,不過謝天謝地,這個世界還有“教授”這個稱謂。故而當我們看到成功人士們不厭其煩地構建自己英雄的發(fā)家史和傳奇人生時,就不難理解,他們對“教授”趨之若鶩的真實原因了。
應該說,名流們爭當教授是沒有什么壞處的,而且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反映了主流社會對知識的崇拜。一個社會中人們熱愛智慧、崇尚知識無論如何也比仇視智慧、炫耀無知要好上一萬倍。然而問題卻是,他們博一個教授的名頭往往并非引領社會求知的潮流,而是為構建他們的“神話”故事,使他們有底氣在種種領域充當行家指手畫腳,他們不僅要占取“權力”的制高點,似乎還妄圖以“知識與智慧擁有者”之名占取真理的制高點,其實,教授的名頭恰恰昭示了他們光鮮身份下的文化自卑。
教授本是在某個專門學科領域具備深厚教學、科研能力的高級知識分子,一些教授窮經(jīng)皓首一輩子,往往因為專研于冷門的領域,得不到社會的應有關注,在世俗意義上說他們是成功者尚且牽強。而成功的商人盡管不必對某領域有深入系統(tǒng)的研究,但其成功必然少不了豐富的經(jīng)驗知識、綜合能力和實干精神。事實上,一個人遵紀守法,通過自己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成為富有的人,便足以讓人欽佩,如再能“富不忘仁”,對社會有所擔當,更能贏得全社會的尊重。教授這名頭,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