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 探討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兒童手足口病的護理干預效果,以供臨床參考。方法 將本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手足口病患兒80例納入本研究,均住院接受治療。根據隨機法分組,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實驗組患兒加強健康教育。對比兩組患兒癥狀消退時間、家長對護理工作滿意度的差異性。結果 與對照組對比,我們發(fā)現實驗組患兒發(fā)熱、皮損等癥狀消退時間明顯較短,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組間差異經統(tǒng)計學分析后認為有意義(P<0.05)。結論 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兒童對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缺乏,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重視健康教育,對患兒的康復有益。
【關鍵詞】 邊遠地區(qū);少數民族;兒童;手足口病;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272.5 【文獻標識碼】 B
我院地處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經濟、文化等水平相對落后,衛(wèi)生條件也較差,并有其特定的生活方式和民族風俗,給臨床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性疾病,主要由柯薩奇A組16型、腸道病毒EV-71型等感染所致。在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兒童手足口病的護理過程中,應重視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特點[1]。本文探討了對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兒童手足口病的護理干預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以供臨床參考。
1 資料和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本院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收治的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手足口病患兒80例納入本研究,均有低熱、咽痛、食欲不振等臨床表現,口腔頰部黏膜、齒齦、舌、腭部部出現小皰疹或潰瘍,有灼痛感,手足遠端、臀部出現灰白色圓形小水泡、丘疹或斑丘疹。
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組,對照組患兒共計40例,年齡2歲-7歲,平均年齡(4.25±1.05)歲;體重10kg-34kg,平均體重(20.12±4.27)kg;病程1d-4d,平均病程(2.04±0.58)d;其中男孩22例,女孩18例。
實驗組患兒共計40例,年齡2歲-8歲,平均年齡(4.33±1.12)歲;體重9kg-35kg,平均體重(19.98±4.10)kg;病程1d-3d,平均病程(2.02±0.62)年;其中男孩21例,女孩19例。
對比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發(fā)現其在年齡、體重、病程、性別等方面,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所有患兒均住院治療,給予利巴韋林抗病毒,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因口腔潰瘍疼痛不能進食給予靜脈營養(yǎng)支持。治療期間對照組患兒實施常規(guī)護理干預,做好隔離措施,病房干凈清潔、空氣流通,定期紫外線燈空氣消毒,患兒日用品、玩具、食具均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或浸泡消毒。細致觀察患兒病情和生命體征變化,如有異常及時報告醫(yī)生。對體溫低于38.5℃者采用冷敷、酒精或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體溫高于38.5℃者遵醫(yī)囑給予解熱劑[2]。
實驗組患兒加強健康教育,指導家長多給患兒飲水,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清淡易消化的流質或半流質為主,避免食用辛辣、粗糙、刺激性食物。對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鬧患兒及時進行安撫,保持口腔清潔,進食前后采用溫鹽水漱口,不會漱口的患兒在家長的幫助下采用棉簽蘸溫鹽水清潔口腔[3]。給患兒穿寬松柔軟衣褲,最好是棉質內衣,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并勤更換?;純焊鼡Q的衣服采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min后再行清洗。指導患兒及其家長正確的洗手方法,告知手消毒對手足口病預防的重要意義。每天用溫水幫助患兒清潔皮膚,不使用香皂、沐浴露等堿性較強的清潔劑。剪短患兒指甲,囑其勿抓破皰疹而引起繼發(fā)感染,年幼兒可用軟布包住手指。囑患兒家長注意觀察皮損,已破潰的皰疹及時消毒,局部使用抗生素軟膏。保證患兒肛周皮膚清潔、干燥,每次排便后用溫水清洗,擦干后局部涂抹鞣酸軟膏[4]。
1.3 數據處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關數據均錄入SPSS17.0統(tǒng)計學軟件,數據處理時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時認為組間差異結果在統(tǒng)計學上有意義。
2 結果
2.1 癥狀消失時間 與對照組對比,我們發(fā)現實驗組患兒發(fā)熱、皮損等癥狀消退時間明顯較短,組間差異經統(tǒng)計學分析后認為有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表1所示。
2.2 家長對護理工作滿意度 與對照組對比,我們發(fā)現實驗組患兒家長對護理工作滿意度較高,組間差異經統(tǒng)計學分析后認為有意義(P<0.05)。詳細數據如表2所示。
3 討論
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交通不方便、經濟欠發(fā)達,衛(wèi)生習慣不良,易發(fā)生傳染性疾病。由于文化程度較低,健康保健知識缺乏,在得病后往往不能及時發(fā)現,至醫(yī)院就診時病情常進展至較嚴重的階段[5]。
兒童手足口病是一種傳染性較強的疾病,其發(fā)生與病毒感染有關?;純菏肿悴?、臀部、口腔等部位出現皰疹或潰瘍,可引起發(fā)熱、不思飲食等癥狀,本病雖有一定的自愈性,但少數嚴重患兒可發(fā)生心肌炎、肺水腫、腦膜炎等并發(fā)癥,甚至可能導致患兒死亡。由于手足口病多發(fā)生于嬰幼兒,其語言表達不清,往往不能準確的描述不適癥狀,給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困難[6]。
手足口病患兒家長多對本病的發(fā)生原因、傳染途徑、不良后果等缺乏正確的認識,在臨床治療期間往往不能配合醫(yī)護人員做好輔助護理工作。本研究對患兒家長加強相關知識健康教育,使其認識到本病的嚴重性,從而積極配合治療。通過指導家長多給患兒飲水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防止發(fā)熱引起脫水。合理飲食以增強機體抵抗力。通過溫鹽水漱口保持患兒口腔清潔,促進口腔黏膜愈合,減輕疼痛感。指導家長給患兒穿寬松棉質內衣,以減少對皮膚的刺激。指導家長幫助患兒清潔皮膚,防止抓撓皮損部位,以防發(fā)生繼發(fā)感染。加強對皮損局部的觀察和護理,以促進皮損消失。
本次研究結果表明:邊遠少數民族地區(qū)兒童對手足口病相關知識缺乏,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重視健康教育,對患兒的康復有益。
參考文獻
[1] 梁勇,王慧君,冉龍國,等.手足口病的臨床特點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22):2108.
[2] 李肖玲,楊建芳,龐霽娟.邊疆少數民族住院患者心理分析及護理[J].西南國防醫(yī)藥,2013,23(6):661-662.
[3] 高晉婷.少數民族地區(qū)護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2011,13(2):188-189.
[4] 趙線娥,楊繼紅.小兒手足口病86例臨床護理[J].齊魯護理雜志,2012,18(1):13-15.
[5] 黃飛秀.人文關懷在少數民族地區(qū)醫(yī)院兒科護理中應用的策略[J].中國藥物經濟學,2013,1(8):475-476.
[6] 才讓吉.少數民族兒科護理中的人文關懷[J].當代護士,2013,8(2):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