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對國家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諧社會的建立以及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近年來,隨著經(jīng)濟結構、政治結構和文化結構的重大變革,社會階層逐漸分化,利益主體呈現(xiàn)多元化趨勢的發(fā)展,大學生的價值觀和責任意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造成了一些負面影響。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采集并歸納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現(xiàn)狀,并分析了產生的原因。以期能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yǎng)他們的社會責任感。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31-0177-02
一、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xiàn)狀
為了真實有效地了解當代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現(xiàn)狀,本課題組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對所在高校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和性別的300名在校大學生進行了調查。調查共發(fā)放問卷300份,回收287份,有效率為95.7%。
在調查中,針對大學生是否缺乏社會責任感,回答“有一點”的占42%(見圖3-1);針對社會責任感缺乏原因,選擇“社會風氣不好”、“學校教育不到位”和“家庭教育缺失”等外界因素的占到91%,只有9%的大學生認為是自身原因,選擇“自身認識所限”。
在針對人生目標、見義勇為、公交讓座、購買盜版刊物、參加愛心活動、考試或論文作弊等涉及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現(xiàn)狀的十個問題中,從大學生的選擇可以看出多數(shù)大學生具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認知,并能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見圖3-2)。從整體看,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呈現(xiàn)出認知高于行動的傾向,多數(shù)大學生對于社會責任感的責任和義務具有較高的認知度,但受各種客觀因素影響卻止于實際踐行。
毫無疑問,當代大學生絕大多數(shù)富于正義感,熱心公益事業(yè),自愿服務社會,自覺承擔個人的家庭和社會責任,擁有明確的人生目標,具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國家榮譽感,在國家的各項建設和活動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部分大學生卻缺乏對社會責任感踐行的勇氣和毅力,存在著社會責任認知和踐行的巨大落差。
1.社會責任認知較強,社會責任實踐不足
大學生作為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輕群體,一般而言,在社會各個群體中具有較高社會責任感認知,是社會發(fā)展的棟梁之材。他們擁有較高學識、明辨是非,了解國家和社會的發(fā)展方向,能夠積極主動的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主動投身到國家和社會的建設當中。尤其是在國家面臨重大事件時,當代大學生總會積極響應黨和國家的號召,積極履行當代青年應有的社會責任。比如,在北京奧運會、北京殘奧會、上海世博會等大事喜事中,在抗擊雨雪冰凍災害、抗震救災等急事難事中,在參與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社區(qū)服務、支援西部建設等關系國家長遠利益重大事件中,大學生都是重要參與力量,展現(xiàn)出了良好的政治素質、強烈的愛國情懷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同時,與社會責任認知較強形成鮮明落差的是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實踐的嚴重不足。有些大學生埋頭理論知識、缺乏社會實踐、對社會認識不足、對于社會的復雜性看不清楚,對于自己個人發(fā)展規(guī)劃缺乏方向,在走出校門之后不能很快適應社會;有些大學生的社會責任行為存在諸多短板,與社會責任認知和情感不相符,帶有偶然性、隨意性和盲目性,從而導致預定的社會責任想法和方案得不到貫徹落實;有些大學生一旦參加社會責任活動時沒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就感到失望和沮喪,對社會責任產生排斥的情緒。
2.重視個人權利和價值,輕視社會責任和義務
樹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社會責任感的重要內容。當代大學生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新一代,但相當一部分大學生更關心的是個人的權利和價值,而忽視個人對于國家、社會、家庭等應盡的社會責任,不能將個人理想和國家發(fā)展統(tǒng)一起來,一味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有的大學生只關注自身發(fā)展,凡事從“我”出發(fā),以“我”為中心,不能謙讓和顧及他人的利益;有的大學生凡事只考慮個人價值和利益,無視社會價值和利益;有的遇到一點挫折,便有輕生念頭,缺少感恩之心;有的對那些不關己的事,采取回避、冷漠的態(tài)度,對社會、集體考慮得較少;有的缺乏理想目標與學習動力,放縱自己,無所事事,浪費大好時光和精力。調查中,在回答“是否有為和諧社會做貢獻的想法”時,選擇“一般”和“沒有想法”的占到66%,而“有強烈想法”的只占34%;針對“人生目標”的回答,選擇相對較多的是“自己過得好”,占37%,“賺錢孝敬父母”其次,選擇“祖國建設事業(yè)”的最少。
3.社會公德意識淡薄,缺乏踐行社會責任的意志和勇氣
社會公德意識是社會責任感的道德基礎和重要表現(xiàn)。一般指影響著公共生活的公共秩序、文明禮貌、清潔衛(wèi)生以及其他影響社會生活的行為規(guī)范。它要求每個人遵守一定的社會規(guī)范,履行對社會的責任。大學生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和高素質群體,理應在文明禮貌、愛護公物、環(huán)境保護、助人為樂、鋤強扶弱、伸張正義、遵紀守法等事關社會進步和發(fā)展中擔任表率作用。但在日常生活中多數(shù)大學生公德意識淡薄,漠視不良社會現(xiàn)象的發(fā)生,缺乏制止歪風邪氣和維護社會公德的意志和勇氣。具體表現(xiàn)為:言行粗俗、浪費資源、不遵守紀律和法規(guī)、考試作弊、論文造假、學歷造假、缺乏誠信、頻繁跳槽等等。在調查中,針對“見義勇為”、“公交讓座”、“購買盜版刊物”、“參加愛心活動”、“考試或論文作弊”等問題,不少大學生存在對社會不良現(xiàn)象漠視或妥協(xié)的心理,缺乏理性地踐行社會責任的意志和勇氣。
4.崇尚西方文化觀念,忽視中國文化的傳承責任
當今世界是一個政治經(jīng)濟全球化、文化多樣化的世界,全球一體化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不同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交融、滲透已形成不可阻擋之勢,尤其是西方文化價值觀正在全球范圍有恃無恐的擴張,文化霸權與文化殖民主義在不知不覺中悄然蔓延和盛行。在這種背景下保存自己文化的特質,保護好自己的民族文化遺存,是當今大學生們責無旁貸的責任。然而,現(xiàn)實中卻有一部分大學生盲目崇洋媚外,他們的思想、觀念、價值觀、生活方式由于受西方文化的負面影響,認為只有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獨立觀念才是先進的、進步的、現(xiàn)代的,認為只有西方的語言、節(jié)日、商品才是高檔的、時尚的、有面子的,把自己國家?guī)浊甑膬?yōu)良文化傳統(tǒng)和生活習慣給拋棄了。
二、影響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原因
造成大學生缺乏社會責任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對其原因進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培養(yǎng)的針對性和時效性。歸納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大環(huán)境的負面影響
首先,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擴大和深入,西方文化和價值觀對我國的沖擊日益加劇。西方個人主義、自由主義、自我價值、物質主義等觀念對當代大學生影響越來越大,在這種氛圍中吃苦耐勞、自力更生、誠實守信、集體主義、犧牲奉獻等社會主義主流價值觀受到?jīng)_擊;其次,隨著我國市場經(jīng)濟的深入發(fā)展、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社會的生活方式、價值取向和思想觀念等出現(xiàn)了多樣化的趨勢,在這種社會環(huán)境中大多數(shù)人宣揚的是物質主義和個人享樂,導致部分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理想信念淡薄。與此同時,近年來太多的有失公平和正義的事件的發(fā)生,比如“小悅悅事件”、“老人跌倒扶不扶”等,引發(fā)了社會道德和價值觀的下滑,導致大學生對社會責任感的體認日益降低,社會責任流于空談。
2.家庭教育的急功近利和溺愛縱容
一方面,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和就業(yè)壓力的增大,中國的家長不惜代價把家庭教育投入幾乎全用在孩子的學習上,希望孩子在日益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占據(jù)一席之地。在這種壓力之下,家長一味注重孩子的學習和特長的提高,而忽視孩子德育和人格的完善,家庭教育中對孩子的品德教育缺乏有效正確的關注和引導;另一方面,我國自70年代后開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后,產生了眾多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們對孩子寵愛縱容,在物質上為孩子透支地付出一切,甚至透支,造成了缺乏自理能力,過分依賴父母,以自我為中心,慣于索取和享受,缺乏奉獻精神和感恩意識的一代。
3.學校教育理念的偏差
教育的功能應始終圍繞著教書和育人這兩方面。但當前在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的教育模式下,學校教育重視的始終是學生的學習成績,各階段學校中存在著重知識傳授,輕人文素養(yǎng)的弊病,德育教育始終在學校教育中處于無足輕重的邊緣地位。雖然在大學階段,我國高校十分重視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相關通識課程,但存在著教育內容和方式的模式化,枯燥的理論和教條式的授課不能真正使大學生產生共鳴,從而對于社會責任感的理解僅僅止于表面,而沒有內化為自覺行為和行動。
4.大學生自身認知水平和深入實踐的限制
一方面,由于大學生處于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和完善的時期,分析和理解社會現(xiàn)象的能力還有待提高,其生活經(jīng)歷基本上是從學校到家庭兩點一線,與社會實際接觸較少,缺乏社會經(jīng)驗和社會實踐,看問題較為片面,往往不能全面客觀地分析和看待社會問題,他們常常憤世嫉俗,卻又缺乏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巨大的學業(yè)和就業(yè)壓力,使大學生常常對現(xiàn)實產生迷茫感和距離感,不知如何步入和融入社會,對未來缺乏信心?;谝陨线@些原因,使得部分大學生無法正確認識社會賦予自身的歷史使命,無法產生崇高而偉大的社會理想,缺乏踐行社會責任感的強大動力。
參考文獻:
[1]林崇德.創(chuàng)新人才與教育創(chuàng)新研究[M].北京:經(jīng)濟科學出版社,2009.
[2]馬志尼.論人的責任[M].呂志士,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5.
[3]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列寧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
[5][法]涂爾干,社會分工論[M].渠東,譯.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