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波在1949年前就從事財政工作,1949年后擔任多年的財政部副部長,直到1979年才正式擔任了一年的財政部長。而在他擔任副部長期間,三任財政部長都赫赫有名—薄一波、鄧小平、李先念。
也許是建國前后中國名人燦若群星,也許是財政工作本來就是幕后工作,難以為外人所了解,總之,長期擔任副部長的吳波,在今天很難讓人記起。但默默為國家做出貢獻的人,即便暫時被遺忘,也不會在歷史中湮沒。于是,就有了《來去無塵—一位財政部長的生前事》這本書。
吳波擔任財政部副部長的那段時期,是新中國成立后極為跌宕起伏的時期,政治思想方面的斗爭影響深遠,新成立的社會主義國家到底采用什么樣的財稅體制,以及要不要對人民公社收稅,稅收對社會主義經(jīng)濟有沒有作用等我們現(xiàn)在看來有些可笑的問題,都會引起大討論,甚至有人因此被扣上帽子。尤其是1953年的稅制風波,影響了一代財政人。不了解這段歷史,可能對吳波在稅制風波中主動承擔責任所需要的勇氣和所冒的風險,不會有太深的理解。
作者在第二章就用稅制風波這件事,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印象:吳波是個較真的人,是個敢說真話并堅持原則的人。這一點顯然深深地打動了作者,并為后面陸續(xù)展現(xiàn)吳波性格的多個側(cè)面打下基調(diào)。
作者在后記中詳細交代了為何想寫吳波,總結(jié)起來只緣于兩個字“感動”,感動于吳波對真理的執(zhí)著追求,感動于他無論何種環(huán)境下都不把責任推給別人,感動于他冒著失去國家主席信任的風險實事求是,感動于他不迷戀官位、急流勇退,感動于他對自己、對子女的嚴格要求……因此,這本書沒有全部著眼于吳波的工作,反而更多著眼于他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過親人、同事、朋友、下屬等的描述,來還原一個真實的吳波。
吳波精神的高度,放在今天看,就像一個不可企及的神像,但卻是那個時代培養(yǎng)出來的精氣神,它無關(guān)其他,是一種純粹,一種我們努力追求而難以達到的純粹。正是如此,才讓我們感慨,讓我們感動。
也許就像作者所說,走近吳波,了解吳波,你會發(fā)現(xiàn),人生不需要被許多東西奴役,像吳波那樣,可以活得如此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