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回,我們講到在官場上佩戴什么飾品,才能“隨心所欲而不逾矩”。我們都達不到孔老夫子那么高的造詣,但做到在諸多場合不顯得突兀,其實并不是很難。這一次,我們來說說比較細致的配飾—玉石。
前幾年,新聞上出了一個“表哥”。自此之后,討論官員們應(yīng)該戴什么,甚至是身上應(yīng)不應(yīng)該有配飾的各類論調(diào)甚囂塵上。其實大可不必。我國自從唐宋開始,官員身上的“零碎兒”就沒少過,且不說官員的朝服相當于現(xiàn)代官員制服造價幾許,就簡簡單單的一掛朝珠就價值不菲—這可是朝廷發(fā)的。2010年5月,北京永樂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的一掛乾隆時期的金沙朝珠,估價就在人民幣35萬到40萬元之間。所以錢這東西,不能簡單地作為一個衡量標準,當然貪污是要懲戒的。
暫且不提朝珠的昂貴,朝廷當初給百官發(fā)這東西,也是用心良苦。其一,官員本為國家治理的支柱,理應(yīng)與民有別。尤其清朝儀式感甚重,當時只要稍有常識的人,一眼就能看見掛朝珠的人是大官,也是便于民眾告狀。其二朝珠乃貴重之物,戴上也是告誡官員,要心沉氣穩(wěn)、不可浮躁。
言歸正傳。現(xiàn)代人佩戴玉飾倒是很少有彰顯貴氣的含義了,但玉石質(zhì)地脆硬易碎,戴上玉石手鐲手串之類的官員,倒是極少有毛躁之人。倒不是因為養(yǎng)氣,而是因為打碎了可真心疼。下面簡單地說說玉石的分類和鑒別,以及配飾的淺顯要點,博諸君一笑。
百類玉石
我們做鑒定的,有的把玉石叫“百類”,說白了就是“敗類”。說是敗類,也是因為現(xiàn)在有些石頭價不符實,也名不副實。買回來覺得很好看,但它不值那個價格,有些甚至都不屬于“玉”的范疇。在品鑒購買之前,應(yīng)該大致了解一下玉石的種類。
其實玉石豈止百類,但從廣義上看,玉石一般可分為硬玉和軟玉兩種。硬玉也有人稱為翡翠,其實這里面有一個誤區(qū)。從字面上,翡翠雖然以綠色質(zhì)地為上,但實際上它的色譜并不僅限于綠色,也有純白甚至紅、粉、紫等顏色。就算是綠色,也有濃淡之分。而且就算整個兒都是綠的—行話叫“滿綠”,也要看成色,看質(zhì)地,看雜質(zhì),看產(chǎn)地,看年代等等。有些人給翡翠鐲子拍張照片,就發(fā)給我們讓我們來估值,這還真辦不到。而且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您看著價值連城,有些人可能覺得不值一錢,您也沒辦法不是?
相對于硬玉,另一個種類是軟玉。古代軟玉也有指代年輕女子的,比如軟玉在懷,這從側(cè)面說明了軟玉的質(zhì)地特征,即要溫潤、細膩、清透,如女子肌膚一般的觸感和觀感為上品。其實從礦物質(zhì)分類,軟玉多為陽起石和透閃石一類。但這名字一看就不上檔次,因此從產(chǎn)地和質(zhì)地出發(fā),又給它們冠上了諸如岫巖玉、藍田玉、青海玉、俄羅斯玉、新疆碧玉(天山碧玉)、和田玉、青白玉、羊脂玉等具有文化氣息的名稱。另外,依照顏色劃分,也有白玉、青玉、碧玉、黃玉、墨玉等叫法。
這些全算上,還只是“玉”這個類別的一個總稱。若從“玉石”這個角度看,那就真是堪稱浩如煙海。有些還能算是礦物質(zhì)行列,比如瑪瑙,一直很貴的青金石,金沙石,蛋白石,以及紅藍寶石、碧璽等等。有的連礦物質(zhì)都不是,比如蜜蠟,珊瑚等等生物產(chǎn)品,現(xiàn)在也被歸納為玉石類。鑒定行業(yè)的老先生鑒定玉石幾十年,你拿一串蜜蠟讓他們鑒定,有些還挺不高興:我是鑒定玉石的,這不是玉石!但這就是題外話了。
形制及用
玉石這東西,單一原石放在那兒是沒有價值的,更沒有價格。只有打磨、創(chuàng)作之后,才能成為人們身上的配飾和家里的擺設(shè)。近代以來,各地玉石開采量逐年增加,大塊原石已經(jīng)難以尋蹤,因此大型玉器逐年少見。甚至幾十年前原料還極為充足的和田玉山料(這種玉料單體偏大)山子之類的都已經(jīng)很稀少了。嘉德拍賣行隨便一個玉料很一般的山子價格都在三五百萬起步,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也正因此,近年以來的玉石器逐漸向小型化、精致化、便攜化靠攏。我們主要討論的,也是這一類小型配飾。況且您若身在官場,家里真要有這么個三五百萬的擺設(shè),您心里安不安,只有您自己知道。
從用途分,古代玉器多為實用器,例如帶鉤、簾鉤、印章、腰牌等等。也正是因為這些東西上多有文字記號,多數(shù)也僅僅是作為一個藏品。我們佩戴的玉器,古代叫宗教器,也叫禮器,多寓意吉祥、安定、長壽等良好的愿望。新石器時代的原始宗教中,就用玉器作為溝通神和人的法器。當時生產(chǎn)力水平低下,人們征服自然和疾病的能力很弱,對自然界許多現(xiàn)象無法理解,于是產(chǎn)生了崇拜祖先、動物等的圖騰文化,如崇拜母性的女性崇拜、崇拜生育的生殖崇拜等等。紅山文化中的玉C形龍和玉豬龍、玉獸面丫形器,就是部落的圖騰形象。齊家文化中有鑲嵌綠松石的玉質(zhì)、石質(zhì)宗教類神、人雕像,均為圓雕的裸體立像,也是部落的圖騰形象。
到了現(xiàn)代,這些圖騰大多被簡化了,例如近幾年比較流行的平安扣,以及更為象形的轉(zhuǎn)運珠(豬)、斧(福)等。更多的扁平器被制成“牌子”,雕龍鳳、佛像、經(jīng)文者均有。
但筆者認為,這些可在官場上佩戴者實屬不多。 其一,官場服飾所限。雖然我國現(xiàn)代官場并無固定制服,但為了美觀大方,約定俗成的“制服”均為襯衫西服或中山裝,挺括精神。但過于平整的制服,基本無法佩戴厚度超過一厘米的配飾。因此,圓柱體、立體雕刻類的玉佩基本與官場配飾無緣。但相對應(yīng)的,平雕類配飾就符合官場日常佩戴的有關(guān)要求。
其二,官場文化所致。我國雖然是一個宗教信仰自由的國家,但身為黨員,佩戴佛牌、佛像之類,無論黨內(nèi)紀律還是文化意識上都欠妥。而一些有明顯指向性的神祗,如財神(分文武財神兩位)、觀音(意為諧音官印)等,也容易讓人產(chǎn)生一些不好的聯(lián)想,與人民公仆形象有違。
其三,還與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中庸思想有關(guān)。自古以來在百姓眼中,富者皆無良,貧者亦盜娼,人們都在努力把自己往中等收入人群里塞,以不露富不顯貧為基本要求。
話說回來,須知玉石無論價值幾許,其最核心的因素,是它體現(xiàn)出的文化和精氣神上的內(nèi)涵,高潔、質(zhì)樸、威武不能屈……玉自古就是君子之所配,古語說“君子無故,玉不離身”,孔子也說“君子如玉”。你要非把它往銅臭上靠,就正如佛家所言,你眼中所見,即為你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