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倡導的“為國以禮”的禮制傳統(tǒng),對兩千多年的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文化發(fā)揮了非常深刻的影響。中國自古被稱作禮儀之邦,禮不僅規(guī)范了政府行為的方方面面,滲透到普通生活的點點滴滴,也規(guī)定了財政分配的枝枝蔓蔓。可以說,禮不僅是一種社會秩序的安排,還是一種資源和利益的分配機制。
以禮制財
春秋之際,諸侯爭霸,戰(zhàn)爭頻繁,諸侯公卿為擴展勢力,紛紛加重賦稅和勞役??鬃由畹聂攪?,三大巨室把持政權,他們用度奢靡,擅自提高稅率,加重人民勞役,令孔子嘆曰:“苛政猛于虎?!?/p>
為應對這個“禮崩樂壞”的社會,孔子寄希望于恢復西周崇德貴民的禮樂文化,提出了“克己復禮”的仁政思想。禮源自原始的世俗習慣,經西周改造,加入了大量封建等級秩序內容,并被上升到國家治理層面,其中包含著強烈的原生道德訴求,并借助天道等各種原生性手段對統(tǒng)治階級進行了一定制約。當時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正視禮的價值,而且重視的是“禮”所蘊含的民生因素,很多政治人物意識到民心的重要,一些新興貴族為爭取民心而改革稅制,降低稅率。故而春秋時期大軍事家孫武直接以晉國諸卿稅率的高低,來判斷其命運。
孔子對傳統(tǒng)的禮文化進行整理,并以其仁政思想創(chuàng)新建構了禮文化的內容體系??鬃犹岢觥盀閲远Y”,以“禮”作為規(guī)范政府財政行為的原則。如在支出方面,他提出要“節(jié)用而愛人”;他特別強調“政在節(jié)財”,說:“禮,與其奢也,寧儉?!薄吧輨t不孫,儉則固。與其不孫也,寧固。”為此,他夸贊大禹:“菲飲食而致孝乎鬼神,惡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p>
孔子之后,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荀子進一步深化了以禮制財的思想。孟子除了提倡“薄賦斂”和反對浪費外,還特別重視“養(yǎng)民”,呼吁為民制產,建立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因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在收入方面,荀子提出藏富于民,他說:“修禮者王,為政者強,取民者安,聚斂者亡?!痹谥С龇矫?,提出“節(jié)用以禮”。荀子在《禮論》中提出“養(yǎng)人之欲,給人以求”的訴求,強調君道就是“善生養(yǎng)人者也”,“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彼€主張財政要調節(jié)社會貧富分化,做到“損有余,益不足”,“收孤寡、補貧窮”。《禮記》里提出的“天下為公“的大同理想,成為中國古代士人的最高追求,也勾勒出財政要實現的理想目標—“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yǎng)。”
縱觀古代中國,禮確實對統(tǒng)治階級起到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在進諫君主勿要奢靡浪費時,士大夫們都以禮之規(guī)為依據。春秋時,齊景公大建宮殿,生活奢侈,為此增加了賦稅。晏嬰勸誡齊景公,指出只有守禮,國家才能長久??鬃拥牡茏尤角髶昔攪臼系募页迹瑤椭臼纤压蚊褙?,孔子對其他弟子說,冉求這樣做就不是我的弟子,你們可“鳴鼓而攻之”。西漢廢帝劉賀揮霍無度,將國庫的黃金、玉器隨意賞賜給隨從,被以霍光為首的群臣以禮之名廢去帝位。
以禮耗財
禮對統(tǒng)治者是把雙刃劍,既然要依靠禮來闡釋統(tǒng)治的正當性,維護統(tǒng)治秩序,也就必須接受禮對權力的限制。這反應在財政上,就是要輕徭薄賦、節(jié)用愛人。同樣,禮對于節(jié)用也具有雙重性,它通過輿服、典禮、爵祿等差異性規(guī)定來強調等級秩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某些超標準的用度,但也使財富分配嚴格按照等級來進行。此外,還需要通過各種物質表象來體現身份地位的正當性與合法性,導致出現巨大的財政消耗。
孔子曾說,我是大夫身份,出門不能不坐車。荀子也說:“禮者,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者也?!币簿褪钦f,每一等級都應有相應的標準,如在服裝上,“天子朱衣冕,諸侯玄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他堅持“為人主上者不美不飾之不足以一民也,不富不厚之不足以管下也……天下尚儉而彌貧”。漢初,叔孫通制定禮儀制度,劉邦高興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笔捄螢閯畲笮迣m殿,提出:“天子以四海為家,非令壯麗無以重威?!庇袝r帝王自己想簡單點,還被群臣認為不合禮。唐初天子祭社服飾等級較低,大臣們上書認為這是“貴賤無分,君臣不別”,“極為不可”。
在這樣的思想影響下,禮成為最重要的財政支出?!吨芏Y》制定的國家最重要的九項支出,除了第九項是供王玩好之用,其余八項都是為滿足各種禮儀所需的支出?!稌x書》里記載著大臣索的話:“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闭f法雖然夸張,但禮儀支出無疑是非常巨大的。這種理念從君主、貴戚、官吏逐步向民間彌散,民間婚喪嫁娶、歲時節(jié)慶無不大事鋪張,以顯其“禮”。
在實際操作中,禮對財政的約束更讓位于尊卑秩序的限定。清乾隆帝想起《周禮》中有養(yǎng)老之禮,曾一度心血來潮,想著手實施,馬上就有臣子勸止,說“臣下誰敢受之”。乾隆很快就接納意見,將“養(yǎng)老之禮”置而不用,還得出結論,古禮“于可復古者復之,其不可復者,斷不可泥古而復之”。既得利益階層更想以禮來固化等級分配格局,司馬光稱“貴賤貧富,天之分也”,“天使汝窮而汝強通之,天使汝愚而汝強智之,若是者必得天刑”。蘇東坡也說決不能讓“品官形勢之家與齊民并事”。
禮,耗費的不僅是金錢,還有無數人的精力和生命。為了設計出服飾、車輛等用品的等級序列,很多聰明人絞盡腦汁。誰說中國人不善數字化管理?看看中國古代禮制的規(guī)定,尺寸、質料、色澤、圖樣、飾物無不有精確的數字,這就是所謂的“禮數”,出不得半點差錯。這些智慧,本來是可以用于物質生產和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
反思今天
“禮制財政”不僅包含了中華先民的政治智慧,也蘊含古代先民的財政理想。盡管中國傳統(tǒng)禮制的整體架構已經隨著帝制解體而崩解,但經三千多年運行,它早已內化成中華民族性格的有機組成部分,深植于民族心理之中,滲透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直到今天還影響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如果對禮運用得當,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成為實現現代化的重要支持。
在繼承禮文化的同時,我們必須認真對待禮文化的多重性,挖掘沉淀在禮文化中的精髓,剔除夾雜其中的一些不好因素。就財政而言,傳統(tǒng)的禮制財政包含著天下為公的理想追求,對輕稅、節(jié)用、重民生有直接要求,但也包含著極為繁復的禮節(jié)以及為之耗費錢財的現象。中國人講究禮尚往來,講究面子,今天高居不下的三公經費,不能說其中沒有這一文化的影響。
去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取其精髓。今天我們構建現代財政制度,需要多方面吸收人類文明的各種資源,既要構筑現代財政的法治基石,也需要汲取傳統(tǒng)禮文化中還有生命力的有益因素,來推動制度創(chuàng)新,推動社會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