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喀索斯是個自戀狂嗎?很難說不是。想想這位有著驚人美貌卻拒絕他人求愛的少年和奧維德《變形記》中另外一個可憐人的區(qū)別吧?!蹲冃斡洝防锏陌⒖颂匚淌莻€敏銳的獵手,當他從“倒映的溪流里”看到自己的頭和角的時候,即刻意識到自己已經(jīng)被變成了一頭鹿。但在奧維德詩的隨后幾行里,當那喀索斯愛上一個倒影的時候,他并沒有認出自身。事實上,一旦開始明白他戀慕不已的那張臉屬于他自己的時候,他出于恐懼縮了回來。你可以說,令那喀索斯著迷的不是“自我”,而是被他當作是“非自我”的東西。這可憐的孩子,因為所謂的自我沉迷而聞名于世,或許在過去2000年里都受到了不公平的裁斷——盡管他確實有點過于自負。
在弗洛伊德看來,至少在個體生命早期,存在著一種好的自戀,也存在一種壞的自戀。2013年,牛津字典將“selfie”選為年度詞語,這標志著這個表示在社交網(wǎng)絡(luò)上展示自拍照的新詞爆炸性的流行程度。正如本書的宣傳語所說,這種形式的自我展示被廣泛認為是自重和自私正在滋長的證據(jù)。如果真的存在這樣的滋長,它或許是批評家們所診斷出的那種1970年代傳染病式自戀——“自我的十年”(the Me-Decade)的回潮。
在《鏡子,鏡子:自戀的用途與濫用》這本書里,作者西蒙·布萊克本,劍橋大學的榮譽哲學教授,該學科最好的普及者之一,從一個不同的角度觸及了自戀的問題。他通過對倫理、整體性、傲慢、自尊和誘惑等眾多因素的哲學論辯,并透過文學的棱鏡考察了這個問題。他并沒有花費太多時間處理職業(yè)心理學家的種種推測。但他暗示,自戀并不像人們認為的那樣糟。對自我的感知是件可貴的事,他說。同時他也提醒我們,一旦失去自戀,將會是件多么可怕的事情——導(dǎo)致癡呆,比如說。盡管自我意識有時會達到強迫自我在意的程度,例如青少年面對的那樣,但缺乏自我意識同樣是災(zāi)難性的,不僅損害禮節(jié),而且危及品德。
在書的前言中,作者半開玩笑地向化妝品牌歐萊雅致謝,他聲稱在很大程度上是該公司的廣告語“因為你值得擁有”刺激了這本書的誕生。在作者看來,這句話的問題在于,它實際上是在說,你不配擁有,除非你買了這件產(chǎn)品。這樣的解釋就跟弗洛伊德對男同性戀的解釋一樣成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