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李清照是中國文學(xué)史上創(chuàng)造力最強、藝術(shù)成就最高的女性作家。研究表明,魏晉文人的瀟灑自然、隱逸情懷、“游仙”之思以及愛國情懷等對這位詞人的精神世界和詩詞創(chuàng)作產(chǎn)生過積極的影響。
【關(guān)鍵詞】魏晉文人 李清照詩文 瀟灑自然 游仙隱逸 愛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197-02
李清照出身名宦之門,其父李格非是當(dāng)時著名的文人。他對魏晉的劉伶、陶淵明的文章情有獨鐘,嘗言:“文不可以茍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伯倫《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雹?受父親李格非的影響,李清照也特別喜歡魏晉文人及其文風(fēng),并在她的詩詞文中都有所投射。本文試從瀟灑自然、隱逸情懷、“游仙”之思、淑世情懷等方面闡述魏晉文人對李清照精神世界及作品的影響。
一 魏晉文人的瀟灑自然對李清照精神世界及作品的影響
魏晉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統(tǒng)治者的爭權(quán)奪利,導(dǎo)致了傳統(tǒng)禮教的松弛,人們由外在的功利事物逐漸轉(zhuǎn)向?qū)ψ晕疑闹匾暫蛢?nèi)心情感的抒發(fā),寄情于物、曠任放誕。從風(fēng)神瀟灑、不滯于物的“魏晉”風(fēng)度,到點化自如、情馳神縱的書法藝術(shù),從《蘭亭集序》到田園山水詩,自然山水景物成為人的審美對象,使人獲得了身心的自由和精神的超脫。如當(dāng)時的“竹林七賢”,終日縱酒談玄,寄情山水。嵇康“嘗采藥游山澤,會其得意,忽焉忘返”②,而阮籍也經(jīng)常“登臨山水,忽忘形骸”。③
受魏晉文人崇尚自然的影響,李清照也經(jīng)??v情山水、飲酒作樂、悠而忘返。不同于其他“養(yǎng)在深閨人不知”的封建世家大族的小姐,李清照喜歡走出閨閣,親近大自然。
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如夢令》)李清照寫自己與女伴出游,于溪亭暢飲,直至“沉醉”得不認回家的路,寫出了青春少女無拘無束的天性。李清照那種投身大自然、鐘情于山水風(fēng)物的童心和志趣也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二 魏晉文人的隱逸情懷對李清照精神世界及作品的影響
陶淵明是對李清照影響最為深遠的魏晉文人,李清照在其詩文中多次推崇陶淵明不慕名利、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風(fēng)亮節(jié),并效仿其生活習(xí)性淡泊自守、潛心學(xué)術(shù)。陶淵明曾經(jīng)懷有兼濟天下的壯志,也曾在朝為官。但由于他厭倦黑暗虛偽的官場,不肯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場人物虛與委蛇,更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所以他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對于陶淵明棄官歸隱的舉動,李清照是深表贊同和理解的。身為世家大族的小姐,她看透了官場的黑暗。父親李格非的被貶,公公趙挺之在權(quán)利斗爭中的失敗,以及李、趙兩家的宦海沉浮,讓李清照對官場的爾虞我詐深感厭棄。所以在趙挺之去世之后,李清照便隨趙明誠回歸青州故里,隱居鄉(xiāng)間市井,潛心研究學(xué)術(shù),悉心撰寫《金石錄》。她在故里期間取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將其書房命名為“歸來堂”,并以“審容膝之易安”中的“易安”為自己的號,意謂住處簡陋而心情安適??梢娎钋逭諏μ諟Y明的崇拜及對其生活狀態(tài)的向往之情。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保ā讹嬀啤菲淦撸纱丝梢?,陶淵明對于菊花和飲酒的偏愛體現(xiàn)了其辭官歸隱后寧靜閑適、悠然自得的心境。李清照同樣渴望著這種恬淡悠然的生活,所以她也常常于東籬把酒賞菊。如《醉花陰》中:“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fēng),人比黃花瘦?!薄耳p鴣天》中:“秋已盡,日猶長,仲宣懷遠更凄涼。不如隨分樽前醉,莫負東籬菊花蕊。”《多麗·詠白菊》中:“細看取,屈平陶令,風(fēng)韻正相宜?!薄欢煌谔諟Y明“采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李清照的“菊”和“酒”平添了幾分閨怨之情和國破家亡的離恨之感。
三 魏晉文人的“游仙”之思對李清照精神世界及作品的影響
《晉書·阮籍傳》說:“魏晉之際,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所以世人便試圖通過隱逸的手段來躲避災(zāi)禍。如嵇康、阮籍就十分向往隱逸的生活,他們在黑暗的社會中看不到光明,對世界的丑惡深惡痛絕,因而將一腔的悲憤,化為歸隱的志趣。嵇康在《述志詩》(其二)中說道:“巖穴多隱逸,輕舉求吾師?!钡辣M了他對歸隱的向往和渴慕。阮籍同嵇康一樣,希望超越生命的樊籬、打破時空的局限,讓自己的人生價值永存,所以他慕仙、尋仙、求仙,以期與天地同壽。
南宋同東晉一樣,都處在改朝換代的時期,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們居無定所、顛沛流離。面對世俗的“喧嘩”,李清照也不堪紛雜,因著對魏晉文人的崇尚之情,她也循著阮籍、嵇康的尋仙之徑,踏入太清,悠游天外,企圖超脫凡塵。李清照在《曉夢》中展開了浪漫想象,與虛構(gòu)的神話傳說人物交往。目睹仙境快樂優(yōu)哉的生活,李清照不由感慨:“人生能如此,何必歸故家?”無比艷羨之情直言道出,毫不含蓄??上菈艚K有醒時,當(dāng)她回到現(xiàn)實,聽到令人厭惡的世俗嘈雜之聲,不禁失落悵然。
四 魏晉文人的淑世情懷對李清照精神世界及作品的影響
李清照對于魏晉文人和魏晉風(fēng)流的“情有獨鐘”,不僅是受父親的影響和對其名士風(fēng)度的傾慕,更重要的是因為她所生活的時代背景與魏晉時期的社會形勢有許多相似之處。魏晉時期,戰(zhàn)火連綿,社會動蕩不安,各政治集團爭權(quán)奪利,黨同伐異。而北宋末南宋初,亦是狼煙滾滾、生靈涂炭。靖康之恥、宋室南渡更是置百姓于水深火熱之中。面對山河破碎、國土淪喪,李清照在作品中表現(xiàn)出強烈的愛國之情和深沉的家國之痛,同時也展現(xiàn)出了與魏晉文人同樣的反抗和斗爭的精神。
1.義正詞嚴,直擊黑暗的政治斗爭
嵇康是李清照最崇敬的魏晉文人。在魏晉之際的政治風(fēng)云中,嵇康是一位英雄人物,他是中國傳統(tǒng)思想和儒家禮教的真正忠臣。他堅決反對當(dāng)時那種虛偽的禮教,激烈地抨擊那些以儒家信徒和禮法之士自命,卻肆意篡改以營其私利的小人。他在《與山巨源絕交書》中,自稱“又每非湯、武而薄周、孔,在人間不止,此事會顯,世教所不容,此甚不可一也;……”嵇康睥睨和光同塵之流,雖因排俗獲禍,卻毫不畏懼。
嵇康這種直擊政治黑暗的氣魄和膽識是李清照學(xué)習(xí)的楷模。李清照的父親李格非被貶之時,李清照向時任尚書左丞的公公趙挺之求救,卻被婉拒,于是照直斥其“炙手可熱心可寒”(佚句)以表達自己的憤怒。而在趙挺之政治斗爭失敗、溘然長逝后,李清照卻作《多麗·詠白菊》,借詠白菊,寄予對趙氏“無情風(fēng)雨,夜來揉損瓊肌”之政治打擊的憤懣,以及要保持“屈平陶令”風(fēng)韻品格的志向。此外,李清照更是以《烏江》:“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暗諷喪權(quán)辱國、南渡而逃的南宋小朝廷。
嵇康與曹魏宗室既有同鄉(xiāng)之誼,又有姻親之好,同李清照與趙宋宗室的關(guān)系有某種相似之處。所以李清照在國破家亡之時作《詠史》:“兩漢本相繼,新室如贅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毕刂S刺被金人扶植的劉豫偽齊、張邦昌偽楚政權(quán),揭露他們的叛國之行,體現(xiàn)了深沉的愛國之情。
2.心憂天下,強烈的愛國熱情
生逢亂世,李清照不僅在文學(xué)藝術(shù)上成就卓越,而且心憂天下,關(guān)心國家生死存亡。北宋滅亡不久,李清照內(nèi)心憤懣不已,她對宋王朝以趙構(gòu)為首的主和派喪權(quán)辱國的無恥行徑深為不滿,而對東晉初年的有志報國之士深表景仰,渴望能在南宋王朝出現(xiàn)以身許國的志士豪杰。她的佚句:“南渡衣冠少王導(dǎo),北來消息欠劉琨”,明白地道出了她的這一心愿。寥寥二句十四字,通過古今史實的對比,指出當(dāng)前朝廷缺乏像晉代的王導(dǎo)、劉琨那樣輔佐王室忠于國家的重臣。另一方面,也尖銳地諷刺了那些貪生怕死、軟弱庸碌的主和派。雖然只是殘句,但氣勢開闊,筆力雄健,正如清代俞正燮所說:“忠憤激發(fā),意悲語明,所刺者眾?!雹?/p>
李清照作為封建女子,頗有巾幗不讓須眉之姿。她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對于國家的支離破碎、物是人非感慨頗深。于是,在金華避難期間,寫下了批判南宋統(tǒng)治者懦弱的《打馬賦》,拈來恒溫伐蜀與謝安破淮、淝之賊的典故:“平生不負,遂成劍閣之師;別墅未輸,已破淮、淝之賊”,寄托北伐之志,渴望南宋出現(xiàn)像恒溫、謝安式的名將賢臣,東山再起,完成中興大業(yè)。文中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亦在譴責(zé)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fù)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李清照雖然出身書香門第,但并不是軟弱的閨閣女子,她渴望像木蘭那樣馳騁沙場、為國殺敵。“老矣不復(fù)志千里”反用曹孟德“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之典,為年老力衰、不能奮起而扼腕嘆息,只能待北伐勝利后再“過淮水了”。李清照的志向與遺憾可謂真情至性,令人感動。
注 釋
①〔元〕脫脫等撰.二十四史·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99
②③〔唐〕房玄齡等撰.二十四史·晉書[M]. 北京:中華書局,1999:899、906
④劉瑞蓮.試論李清照所受魏晉人物及文學(xué)的影響[J].中國人民大學(xué)學(xué)報,1993(2)
參考文獻
[1]王英志編選.李清照集[M].南京:江蘇鳳凰出版社,2007
[2]朱翔編著.四大才女之李清照全傳[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2
[3]陳振.宋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宋雪.屈平陶令,風(fēng)韻正相宜——試論李清照對屈騷、魏晉詩文品格的繼承[J].大眾文藝(學(xué)術(shù)版),2010(3)
〔責(zé)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