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古詩蘊含豐富的意境,意義深遠。本文深入淺出地引導學生鑒賞古詩,讓其感受蘊含的語言美、聲韻美、意境美、哲理美和心靈美,充分體現(xiàn)古詩的美育效應。
【關鍵詞】古詩 聲韻 意境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112-01
古詩蘊含著豐富的思想內(nèi)涵和深遠優(yōu)美的意境,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魅力,可以說是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薈萃,是美育學生的重要土壤。因此,本人認為在古詩文教學中進行美育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一 節(jié)律誦讀,體味聲韻美
古詩平仄和諧、聲韻動人,富有鮮明的節(jié)奏感。因此在古詩教學中,通過誦讀可讓學生細膩地體會古詩含義,進而體會其蘊含的情感,以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體味聲韻美。
指導學生誦讀,首先要確定感情基調。如李白的《獨坐敬亭山》,作者通過描寫敬亭山景象,抒發(fā)其懷才不遇的孤寂之感。“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泵鑼懙氖翘焐系镍B兒高飛遠去,直至無影無蹤;寂寥的長空有一道白云,卻也不肯停留,慢慢地越飄越遠,似乎世間萬物都厭棄詩人遠離而去?!氨M”“閑”兩個字,將讀者引入一個“靜寂”的境界,在飄忽的白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別的清幽平靜。這兩句詩中“動”中有“靜”,烘托了詩人心靈的孤獨與寂寞?!跋嗫磧刹粎?,只有敬亭山?!边\用擬人手法寫詩人與敬亭山的相知之情。其次,音節(jié)之間和詩句之間有規(guī)律的停頓是體現(xiàn)語言節(jié)奏的主要標志,更應誦讀恰當?!霸娨匝灾荆枰栽伹椤?,古人在賦詩作詞時搖頭晃腦,一詠三嘆,就是在抑揚頓挫的節(jié)奏中品味古詩的音韻美。
二 品析詞句,感受語言美
古詩文是一種語句凝練、富有韻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感情的文學體裁。它所塑造的形象具有間接性,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必須先對詩句文字意義進行領會、理解,才能知其意、感其情。
如教學《鵝》,我首先采用不同形式的“讀”,如自由讀、指名讀、小組讀,指導學生抑揚頓挫的品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使學生與詩人形成感情共鳴,為學生理解古詩內(nèi)容奠定感性認識的基礎。然后是“析”,緊扣詩文中傳神的詞,如“曲、白、綠、紅、撥”等詞語展開想象,感受鵝的形象之美,也就感受到了語言之美。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不妨讓學生比較一下詩人曾選用過的“到”“來”“過”等字,好在哪里?這就要求學生去“品”、去“析”,去想象春天的到來,萬物復蘇,大地一片生機的景象,這個“綠”字使大自然活了,使古詩更有靈性了,體現(xiàn)出了古詩文的語言美。
三 激發(fā)想象,感受意境美
選入教材中的古詩,多數(shù)是描繪祖國山水風光的。作者在詩中借景物抒情言志,構成了詩的意境。在古詩教學中,要特別注意這種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點,使學生感受到古詩意境美。
學生感悟古詩的意境美,必須憑借語言文字通過豐富的想象才能得以實現(xiàn)。學生通過想象可以把抽象的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生動情景,形象地經(jīng)過大腦加工改造,形成“圖像”再現(xiàn)于大腦屏幕上,這樣文字材料變成了“圖象”材料,便于學生感受和領悟。在語言中想象“畫面”,在想象的“畫面”中感悟語言,這既是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和發(fā)展想象力的重要一環(huán),也是讓學生感受古詩意境美的關鍵所在。如杜牧的《山行》中寫了五種景物,教學時先讓學生對各種景物的色彩展開想象,再組織學生討論,使學生腦海中呈現(xiàn)出一幅遠近映襯、錯落有致、色彩絢麗的秋色圖,從而進一步感受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四 體悟理性,領略哲理美
選入教材的古詩,不僅詩中有情,而且詩中有理。如“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題林西壁》)等。這些佳句,議論十分凝煉,蘊含豐富哲理,飽含著詩人深刻的生活感受。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如珠妙語,領略哲理美。如宋代詩人蘇軾采用藝術的整體觀察法,吟出膾炙人口的名詩《題林西壁》:“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逼鋵嵱趾沃故强瓷?,對任何事物的觀察要達到清晰、完整,既要置身于內(nèi),“入虎穴”,又要置身于外,做“旁觀者”;如不做入乎其中又出乎其外的客觀分析,也不免為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而認識不清。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第一、二句,想一想為什么身在山中反而不識廬山真面目,還可以讓學生聯(lián)系實際,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悟出真諦,領略詩的哲理美。
五 認識境界,鑒賞心靈美
有些古詩,或敘事直抒胸臆,或借物寄托情懷,大多具有較高的思想境界。如《示兒》是陸游臨終時的詩作。一般地說,一個人與世長辭時,其遺囑不外乎是遺產(chǎn)的分配、后代的前途、個人的功名,但陸游卻不是這樣,“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洲同”。詩人臨死,只牽掛著國家的命運、民族的興亡。他唯一要囑咐子女的后事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短短四句詩,字里行間洋溢著一位古代詩人的愛國激情,飽含著祖國一定會統(tǒng)一的堅定信念,還表現(xiàn)出愛國詩人鞠躬盡瘁、死而不已的精神。教學時,要從形象入手,通過深入淺出的分析,引導學生去領會、思考,使學生認識詩的思想境界,鑒賞詩人的心靈美。
在古詩教學中,學生對語言美、聲韻美、意境美、哲理美和心靈美的感受、鑒賞是同時體驗、統(tǒng)一進行的。教師只要從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和知識水平出發(fā),深入淺出地進行引導,古詩的美育效應就能達到理想境界。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