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標準指導下,傳統(tǒng)課堂教學評價的重心開始轉向學生的“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認識到這一點,并樹立“以學論教”的課堂教學理念,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在新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不斷在實踐中完善教學,具體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 積極轉變教學方式
傳統(tǒng)教學方式一直都是教師課前對教學內容、教學過程進行設計和準備,并在課堂上按部就班地帶領學生按照預設的步驟學習既定的知識,雖然也有安排學生進行自由提問和小組討論的時間,但是在內容和范圍上教師也提前進行了限制,這樣的教學模式過于固定;而新課程標準倡導新的教學方式則更多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鼓勵教師成為學習環(huán)境的推進者和組織者,并且教師應盡可能多地與學生互動,共同探討學習中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完全掌握教材并吃透大綱,在此基礎上豐富課堂內容,給學生進行知識的延伸,層層遞進地進行探究式教學,在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基礎上,教師自身要注意增加基礎性練習在課堂中所占比重,避免學生眼高手低,在積極轉變教學方式的基礎上,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二 正確理解知識并科學傳授知識
古人云:“師者,傳道授業(yè)解惑也。”可見,在一個人知識積累的過程中,教師發(fā)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傳統(tǒng)觀念中卻片面地理解了這種知識的傳授,并認為知識是客觀世界的客觀存在,與人毫無關聯(lián),因而造成了“以書本為中心”和“以教師為中心”的現(xiàn)象,學生對知識的學習缺乏靈活性和主動性,主觀意識差。而新課標更加注重學習的實踐過程,知識需要人去挖掘、去探究、去創(chuàng)造、去實踐。因此,教師應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明確知識屬于人的認識范疇,是促進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在改變自身對知識理解的基礎上,科學傳授知識,認真?zhèn)湔n,使備課方式和備課內容更加科學化。
三 重新認識并提高課堂教學能力
第一,教材不應該是教育教學的唯一參照,對教師而言更要學會拓展引用,利用而不是依賴教材。學習需要不斷實踐練習,只有這樣才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提升自身的知識鞏固程度,因而就需要對實踐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進行積極處理,不斷加強知識深度;此外,要不斷擴大學科教材的橫向寬度,拓寬知識關聯(lián)度,不斷整合相關學科領域的知識,做好跨學科的知識儲備工作。
第二,對于新時期的課堂教學要不斷變革創(chuàng)新,從客觀的角度對其進行分析調整。過去的教育教學模式都是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僅作為教育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只負責認真聽課就可以,而如今的教育教學要將學生作為教育教學的主體,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主體參與度;而在以課堂進行教學的模式下,又不能使課堂氛圍過于“熱鬧”,如何提供一個積極主動的學習氛圍,保持課堂教學的井然有序,實現(xiàn)符合現(xiàn)代教育需求的教學管理,是當前教育教學需要考慮的重要課題。
課堂教學中出現(xiàn)違紀現(xiàn)象與學生注意力分散,與學生對課業(yè)內容缺乏興趣直接有關。因此,教師要通過很好地組織課業(yè)內容以使學生全副精力地投入學習。首先,課業(yè)內容組織要符合學生需要,切合學生實際,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其次,布置作業(yè)要難度適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產生新的成就感。教師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是一個整體教育水平的提高,對于教師而言,要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策略性以及靈活性,腦海中時刻存有清晰的課堂教學思路。在實際教學中具有很多突變因素,不會完全按照教師前設計好的思路進行,所以要求教師要具有靈活應變的能力??偠灾?,教師的課堂教學能力與教學水平以及質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四 建立新時期教師學生間的平等交互關系
建立教育教學中師生之間的平等交互關系,對新時期的教育教學有重要作用。師生之間的平等有利于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溝通,從而更好地將教育教學效果反饋給教師,從而促進師生之間的教學互動,使教育教學真正成為師生共同完成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更加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價值,作為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需要對整體教學進行把控,通過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促進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以及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這是一個富有創(chuàng)造力和趣味性的動態(tài)過程,教師逐漸從傳統(tǒng)的教學領導者轉變?yōu)榻虒W任務合作者和引導者。作為教育教學的引導者,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適當可行的學習目標,共同尋找發(fā)現(xiàn)達到目標的方式方法;通過協(xié)調的配合,幫助學生逐漸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合理正確的學習習慣;在實際課堂教學中,要增加學生感興趣的元素,將學生真正拉入到教學任務中來,因而需要不斷加強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給學生自己的發(fā)揮平臺,充分考慮學生學習的真實感受和想法,對于發(fā)現(xiàn)的問題積極應對共同處理。因此,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下,教師要做教育的積極引導者,發(fā)揮最大的教學促進作用。在這個過程中,要掌握教學的動態(tài)發(fā)展,同時要給予學生心理上有效的支持,促進學生思維的有效發(fā)散,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
中國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高度重視課程內容的優(yōu)化完善,目的在于改變課程內容繁難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xiàn)狀,加強課堂教學與實體科技的聯(lián)系性,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興趣以及技能,實現(xiàn)課程內容的現(xiàn)代化、生活化與適應性。新課程教育改革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但具體的操作方式還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改進、發(fā)展。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