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老子思想彰顯出來的管理模式的核心是“道法自然”,總體覽圖是天人一體,操作程式是無為而無不為,操控者是王者和圣人,切入點是“光而不耀”和以大下小,力求做到“四不”,達到“為無為,則無不治”和“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目的,體現(xiàn)了老子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和堅持以人為本,精英治世,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思想。
【關鍵詞】道法自然 無為而無不為 四不 不敢為天下先
【中圖分類號】C93-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32-0045-02
“道法自然”,這是老子管理思想的核心和主軸。老子認為:自然界是不自生而永恒的,是沒有外力相加而自我平衡、和諧發(fā)展的。所以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痹诶献涌磥?,人效法厚德載物的大地,大地效法永恒運動著的宇宙一天,而天是按照宇宙變化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運行的,這個規(guī)律就叫作道,道的性質(zhì)就是順其自然,沒有外力相加。同時,老子非常注意天道﹙自然規(guī)律﹚和人道﹙社會規(guī)律﹚的不同,認為“天之道,其猶張弓與?高者仰之,下者舉之;有余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經(jīng)·第七十七章》)簡單幾句話,把天道的自然無為和人道的有為作了鮮明的對比。不僅如此,老子十分重視天人一體。他認為:人和自然本來應該是和諧為一體的,由于人為而將其分離。如果人們遵循著“道”行事,無為而無不為,“萬物將自化”。他告誡人們:“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保ā兜赖陆?jīng)·第七章》)就是要求人們不要違背自然規(guī)律而拔苗助長,人們做到“功遂身退”,就是“天之道”了。
一 主動行事,不是無所事事的不作為
重要的是“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經(jīng)·第二章》),這里的“圣人”是指心與自然合一的人,不妄為,不刻意而為之,而是順應自然、順勢而為?!安谎浴笔侵覆话l(fā)號施令,不濫用命令,不隨意發(fā)不符合規(guī)律的教令,而應時刻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表率。這樣的領導者身先士卒,以自己的表率贏得下屬的尊重,是保持內(nèi)部政令暢通、成功實施領導行為的必要條件。如果領導者施政時,廢話太多,而且政令又煩瑣,只能加速失敗和滅亡。
二 謙遜謹慎,做到以大下小,以強扶弱
老子說:“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一章》)就是說大國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樣,使天下百川河流都交匯在這里;雌柔常以安靜守定而勝過雄強,這是因為它居于柔下的緣故。所以,大國對小國謙虛忍讓,就可以取得小國的信任和依賴;小國對大國謙卑忍讓,就可以見容于大國。大國不要過分想統(tǒng)治小國,小國不要過分想順從大國,兩方面各得所求。
三 大處著眼,小處下手
堅持“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三章》);“慎終如始”。老子既提出“知天下”、“見天道”,在管理上要有宏觀調(diào)控,也主張要從微觀入手把事情做好。他一方面強調(diào)天下大事,要從細去做。另一方面又要求做事要善始善終,不可虎頭蛇尾。他既反對空談而不行事,不重視奠基工作的行為,又告誡人們辦事不要中途而廢。所以他說:“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亳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是以圣人無為故無敗,無執(zhí)故無失。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保ā兜赖陆?jīng)·第六十四章》)這是指安然平穩(wěn),便容易持守;未見兆端,可從容圖謀。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細微不顯時,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發(fā)生時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亂時治理。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臺,是一筐土一筐土筑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人為努力的,必然失??;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喪失。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后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有失敗的事了。
四 管理者要有一顆平常心和熟練的做事技巧
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保ā兜赖陆?jīng)·第六十章》)它生動形象地比喻了領導者為政要清明不擾民,循理而行,就是遵循事態(tài)發(fā)展的趨勢及規(guī)律。在這里,他既要求管理國家的人有一顆像廚師那樣的平常心態(tài),也通過廚師挑選活魚的質(zhì)量、調(diào)料的精度及搭配、火候的掌握等,告誡國家的管理者在管理態(tài)度上要寬容,順乎自然,要熟知情況,創(chuàng)造解決問題的條件,把握有利時機去處理問題。
五 侯王和圣人要敢于擔當重任
老子把王、道、天、地統(tǒng)稱為四大,其中道居首,天和地分列第二、第三,王居第四,表明侯王在擔當治理國家重任時,要深知“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就是說,王和圣人在管理國家時要擺正自己的位置,遵循自然規(guī)律和社會規(guī)律,按照天地自然而然的原則去做。同時要求“圣人抱一為天下式”,恪守“四不”,并且去甚、去奢、去泰,做到“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如果“富貴而驕,自遺其咎”(《道德經(jīng)·第九章》),人若自視富貴,自驕自滿,就會自取禍患,而應該做到“四不”——“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道德經(jīng)·第二十二章》)。有了成就“光而不耀”,不去張揚。因為在老子看來,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都是違背“道”的“無為”本性的表現(xiàn)的。真正得“道”的侯王和圣人只有努力培養(yǎng)這“四不”的品格,才能不斷提高自己人格、品性、情操的修養(yǎng),才能受到群眾的擁護和愛戴,才能進行有效的組織和領導。
六 管理者要考究管理方式,注意管理方法
老子認為管理者要堅持慈、儉、不敢為天下先的“三寶”,以及嚴格的獎勵懲罰管理方式。這里的“不敢為天下先”,并非抑制創(chuàng)新,而是有了成績不搶頭彩,與“光而不耀”意蘊相近。在管理方法上,老子主張區(qū)別人群身份的不同,根據(jù)具體情況,靈活處置。對于“民不畏威”“民不畏死”“民之饑”“民之難治”“民之輕死”,以及“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就分析原因,采取不同對策。他告誡人們:“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保ā兜赖陆?jīng)·第四十六章》)對于管理中常常遇到的歙與張、弱與強、廢與興、奪與予等,老子主張反其道而行,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要做長遠打算,從核心利益方面去考慮。他說:“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興之。將欲奪之,必固予之。”(《道德經(jīng)·第三十六章》)也就是說,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強它;想要廢去它,必先抬舉它;想要奪取它,必先給予它。人們普遍認為,奪取天下,成為國君是最大的勝利者。老子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痹谶@個操作過程中,往往是“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保ā兜赖陆?jīng)·第二十九章》)
七 德與教相結(jié)合
老子強調(diào)德、教,并且把“德”區(qū)分為上德和下德。他認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保ā兜赖陆?jīng)·第三十八章》)所以,“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品德為上的人,不自以為有“德”,所以是真正的有德。品德為下的人是有心施“德”,所以他無德。上德之人順應自然而無心作為,下德之人順任自然而有意作為。這里老子提倡的是“上德”,不要刻意而為之。同時老子主張在社會實踐中進行教育。他說:“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保ā兜赖陆?jīng)·第四十二章》)別人所教授的也正是我所教授的,老師和學生彼此都可以互為學生,如果采取強硬態(tài)度強迫別人學習的話,用剛強來勝柔弱,人家口服心不服,也是沒有用的。
八 建立穩(wěn)定和諧的社會秩序
老子主張維持侯王和圣人作為統(tǒng)治者、管理者,老百姓(民)作為被統(tǒng)治者、被管理者,兩者的身份和地位不可變更,但是,民要服從管理,管理者要體察民心,一方面“圣人以民心為心”,另一方面要保障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條件。要以人為本,注重民生。他提出“愛民治國”“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保ā兜赖陆?jīng)·第四十九章》)老子認為,最重要的是讓老百姓“實其腹”,基本生活條件有保障,過上“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道德經(jīng)·第六十七章》)的安定生活。
在老子思想的管理模式中,除強調(diào)必要的法律、制度之外,更重視管理者管理行為的內(nèi)在性,一方面突出管理者的自我約束,另一方面給予被管理者更多的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二者的緊密結(jié)合成為當代社會一種較為理想的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注譯及評介(修訂增補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9
[2]余培林編著.生命的大智慧:老子[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13
[3]王蒙.老子的幫助(最新修訂本)[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
[4]陳鼓應.道家的人文精神[M].北京:中華書局,2012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