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下午,92歲高齡的國家科技最高獎得主吳良鏞一手拄著拐杖,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一步步緩緩走上人民大會堂講臺,堅持站著35分鐘口作《志存高遠,身體力行》報告,但放眼臺下,后排一些學生片片“倒”下——趴著睡覺。
第一眼看到這條新聞,不禁聯(lián)想起初中英語老師一句略有些自嘲的玩笑話:“古代老師坐著,學生站著;現(xiàn)在老師站著,學生坐著;以后會不會老師跪著、學生躺著?”。若真按照這種“進步”節(jié)奏推演,在當下已見端倪,如今學生可以躺著在網(wǎng)絡(luò)平臺上看老師站著授課,豈不就是此番狀況?那這涉及道德問題了嗎?
回到事件本身,我卻對這些被譏諷為說教大師的人士懷著一份敬意,是他們捍衛(wèi)著高齡院士“站著”演講的道德豐碑,堅守著“尊師重教”的傳統(tǒng)禮儀。當輿論先鋒都故作高深地抱怨活動組織流于形式、教育體制空泛務虛、嬌嗔無恥地為睡覺學生狡辯時,一些最基本的做人、修身的常識被湮沒了。
筆者也經(jīng)歷被聽講、被報告的無奈,理解被人拉去打醬油的痛苦,但即使打“醬油”完全也可以打出水平來,因為任何人都有值得我們學習尊敬之處。誠然,我國專家學者中確有沽名釣譽、濫竽充數(shù)之人,但一個演講的好壞應該是在演講的過程中能夠感受到的,無論他前期如何宣傳,他的能力會將他出賣。但學生還是睡著了,且不說是內(nèi)容枯燥也罷乏味也罷,把他們催眠成了瞌睡蟲,好點說是我愛我?guī)熚腋鼝壅胬恚豢蜌獾卣f就是人還未做好,怎么做事?修身不行,何以修業(yè)?
其次,什么是務虛,什么是務實,在學生看來,那些有利于就業(yè),有利于提高專業(yè)知識的才具有實用價值,才是王道,至于那些說教或者一些教育活動就有點像畫餅充饑了,好聽卻不中用。為什么要反復地講那些華而不實的內(nèi)容呢?恰恰就是因為校園里缺少這樣的內(nèi)容,甚至反其道而行之,不僅學生,而且有些老師都缺,在這樣一個缺乏信仰的校園里,需要一盞燈塔指引迷茫困惑的人,就是因為大家都覺得它空洞,才需要一直潛移默化下去。我們總是羨慕國外的名牌大學,哪個學校不是有其嚴格的校風,并為學生老師遵守著?校園不應該凈化嗎?不應該樹新風嗎?肯定應該,為什么我們覺得它那么可笑無用呢?因為我們本身就沒有做一個合格的大學生,沒有做到以身作則。
古人說:“人而無德,行之不遠”“君子憂道不憂貧”。尊重他人和學歷無關(guān),只有關(guān)素養(yǎng)。講臺下的學子們,如果連堅持35分鐘不睡覺這種小事都做不了,那么,誰能相信其能有大作為、大發(fā)展?
所以,我們決不能對“站著演講趴著睡覺”現(xiàn)象熟視無睹,而應該盡快走出“分數(shù)就是教育”這一誤區(qū),真正把“育人”放在教育的首位,努力開發(fā)學生的仁德和誠信精神,使他們從點滴做起,真正成為對社會和國家有用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