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本無目的,有目的的只是人。然而這個人,到底是身處教育過程中的你我,還是那些遠離教育本身而又高高在上的另外的人呢?杜威曾說:“教育的目的在過程之外,一定是因為社會關系不能平等地保持均衡……(教育中的)人的目標不再是從他們本身經(jīng)驗的自由成長而產生。名義上是他們的目標,其實是別人遂愿的手段?!苯逃^程中的你我,會有何種的際遇與生命的姿態(tài),想必與杜威言語中的“別人”毫無瓜葛?!皠e人”所關注的,只是你在接受教育之后成為了什么,或者說被教育改造成了什么,這正是當今教育目的之所在——它懸在了遠離教育過程的半空之中,它奮力與功利和實用相契合,它被現(xiàn)實所綁架,并誓為現(xiàn)實社會培養(yǎng)出有用的工具人。
蔡元培先生在上世紀20年代提出了教育要獨立的口號:“知教育者,與其守成法,毋寧尚自然;與其求劃一,毋寧展個性?!比欢磐駚恚逃钟袔讜r是獨立的?我們不妨來回顧一下中國教育目的的變遷:春秋時期學術繁榮,思潮涌動,百家爭鳴??傻搅藵h代,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就將中國的教育推向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唯一路徑中,教育漸漸地與且只與出世宦達建立了天然的聯(lián)系。直到隋唐,中國誕生了一個領先世界的“好制度”——科舉制。但好的制度并非帶來的全是益果,將目光只放在制度的改革,把氣全都撒在制度之上,即便得到了一個適應時代的好制度,卻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新思潮的萌動,那么好制度反而變成了阻力,科舉制就是這樣的例子。由于科舉制的順利,中國教育的發(fā)展停步了一千年。一千年后的晚清,國門洞開,歐風沐雨吹來了新的教育思潮,飄搖了科舉制度。但好不容易擺脫了科舉制的教育目的,卻又在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淹沒在了“救亡圖存”、“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歷史洪流當中,被國仇家恨所綁架。隨后,教育的目的又因集體主義的膨脹而逐漸地狹窄,逐漸地失去了自我。直到改革開放,直到素質教育,直到教育目的看似也會有所改變,然而,政策與應試的雙重壓力,卻仿佛讓我們回到了那個科舉的年代。
縱觀千年,我們在教育目的的流轉與變遷中,仿佛只看到了一個目的——培養(yǎng)“工具人”。當教育之目的被個人,被集體所綁架,摻雜了太多教育過程之外的意蘊,那么教育就不再是教育者的教育,不再是培養(yǎng)完整的人,培養(yǎng)人類的人的教育,而是為社會培養(yǎng)“工具人”的教育。
在如今的教育現(xiàn)實中,教師們比以往更加深諳當下功利化的教育目的。如果說彼時科舉時代,師者尚有“傳道,授業(yè),解惑”之能,但此時的教師,更多已無所謂“道,業(yè),惑”,而代之是以“考,分,率”為唯一的目的。我曾經(jīng)在一個小學奧數(shù)班里無意中看到了孩子的課堂筆記,上面寫著老師講的很長很長的解題“技巧”:“歸一問題①先求出一份是多少;②以單一的量為標準,求出所要求的量;③套用公式……解出答案……”我不能說孩子的這位奧數(shù)教師沒有水平,也許按照他的“技巧”,學生會很容易解出答案,但是這些“技巧”,真的是學生成長所需要的嗎?牢記步驟以解題,真的是小學奧數(shù)的存在意義嗎?我向來不憚以模式化的壓迫來揣測中國的教育,卻沒想到這模式的思想竟如此早地蔓延到了下一代的身上。也許在奧數(shù)教師的視域中,奧數(shù)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升學。那么,在這種目的的驅使下,教學過程大可忽略理解,忽略思維,學生只需要把老師的解題套路照單全收,把自己變成解題的工具就萬事大吉了。扭曲的教育目的必然帶來扭曲的教育過程,而扭曲的教育過程除了徒增學生的負擔,還有何意義呢?
走出了基礎教育的大門,大學學段的學子們擺脫了被分數(shù)和升學捆綁的教育目的,卻又走進了一個社會準零件的生產車間。我們看看各個高校各個專業(yè)的人才培養(yǎng)計劃,動輒便是要培養(yǎng)出具有如何如何的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專門型人才,而近年來我國教育政策的導向,也是極力推廣職業(yè)化、專門化的高等教育。這正如葉瀾教授所指出的那樣:“在政府的教育決策中歷來只強調社會工具價值,忽視教育在培養(yǎng)個性,個人的潛能得到盡可能發(fā)展方面的價值;總是要求教育出顯性的、即時的功效,忽視或者輕視教育的長期效益?!鄙踔猎谟行r候,大學甚至會在犧牲專業(yè)課學時的情況下,去開一些諸如“大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大學生就業(yè)指導”的課程。一位生物系教授曾經(jīng)不無遺憾地說:“以前的生物化學是64個學時,現(xiàn)在被擠得只剩36個學時了?!睂I(yè)基礎必修課尚且如此,博雅通識選修課的處境也就可想而知了吧。大學生心中第一位的,早已不是象牙塔里坐而論道的課堂,不是自由閱讀與自我提升的圖書館,想必是如何早早了結這四年的羈絆,向著社會狂奔而去吧。誰還記得四年前入學時培養(yǎng)方案上的教育目的?也許它們從來都與我無關。
教育本無目的,有目的的只是人。教育目的的迷失,是教育中“人”的迷失,迷失到最終淪為有工具而“無人”的教育。教育的目的只有立足于人,找回失卻的人之精神,才能在“遺忘未來,失卻崇高”的物質主義世界中,重新發(fā)現(xiàn)自我的關照和理想的追求,真正地給“人”的教育指明一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