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166-01
小學自然學科擔負著向學生進行科學啟蒙教育的任務,在自然課堂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旨在加強學生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是在小學自然學科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有效途徑。因此,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越來越顯現(xiàn)出它的生命力,在課堂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學模式已被眾多專家肯定,廣大教師也積極地投入到對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研究中。以下是我在采用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時的幾點認識:
一、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想探究
學生的探究活動首先由疑問開始,探究活動前,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給學生提出一定的問題,使學生不能利用已有的知識去解決,或者不能利用習慣方法去探明,從而激發(fā)學生求知的興趣。教師提出的問題要和學生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相連系,既要有一定的難度,又要使學生有條件、有可能去探索。如教學《霧和云》一課,教師打開保溫瓶蓋,提問:“大家看到了什么?”“白氣”“白氣是水蒸氣嗎?”有的學生說是,有的學生說不是。教師順勢引入:“白氣”到底是不是水蒸氣呢?大家想自己通過探究弄明白嗎?于是很自然地引入到自主探究活動中去。
探究前教師還可以為學生展示一定的事物,學生對新事物會產(chǎn)生好奇心,從而激發(fā)他們探究的欲望。如教學《電磁鐵》一課時,教師出示電磁鐵,并演示它的性質。當學生看到鐵釘被電磁鐵吸起來,又在教師的命令聲中掉下來時,學生完全被吸引住了。教師談話:大家有什么問題要問嗎?等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后,教師順勢引入探究活動。
另外,利用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聲情并茂的情景,最大程度地引起學生的注意,從而調動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入探究活動。如教學《火山》一課時,在探究火山的成因前,我先放了一段火山噴發(fā)情景的錄像,學生完全被火山噴發(fā)的壯觀情景吸引住了,他們對火山產(chǎn)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從而提出了自己想研究的問題,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興趣始終保持在關注的問題上。
二、氣氛融洽,讓學生敢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師不去設法在學生身上形成情緒高漲、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tài),那么,知識只能引起一種謹慎的態(tài)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只能帶來疲勞,任何壓服、抑制、獨斷,都將窒息學生的欲望和創(chuàng)造的萌芽?!痹谧灾魈骄康恼n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建立多邊活動,形成和諧、愉悅的互助合作的人際關系和教學環(huán)境。學生在探究問題時,可以走下座位,可以自由組合探究小組,甚至可以大聲爭辯。學生在交流研討時,允許用自己的帶有個性色彩的語言表達思想、交流意見。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發(fā)表與眾不同的見解。在這樣寬松民主的氣氛里,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會得到充分的發(fā)揮,最大限度的開發(fā)學生的潛能。
課堂教學中教師努力改變自己的角色,由過去的“傳道、授業(yè)、解惑”“知識的權威”轉變?yōu)閷W生探究活動的引導者、促進者,以一個大朋友的身份,帶著一顆為學生服務的心,成為學生的探究伙伴,深入到學生中去,與學生共同探究。這樣融洽的氛圍,會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促進探究活動的順利進行。相反,如果師生關系緊張,則極易挫傷學生的自尊心,甚至會給學生造成打擊,學生也會與教師產(chǎn)生對立情緒。因此,教師要正確處理師生關系,絕對不能高高在上,還要積極采用鼓勵性評價,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讓他們自主探究的意識不斷強化。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很多教師也可能無法解答的問題,教師不必為此感到尷尬,而應該誠懇地告訴學生“你提出的問題很好,老師也不知道怎么解答,讓我們一塊兒來研究這個問題吧!”師生共同研究,教師引導被好奇心激發(fā)的學生,不讓他們盲目地探索,師生共享探究成功的快樂。
三、時空開闊,讓學生盡情探究
卡羅把學生的學習程度用實際花費時間和所需時間的比來表示,指出了效率與時間的內在關系,說明學生的自主探究時間越長他們的學習程度就越深。因此,教師要保證探究活動的完整性,注重讓學生自主支配探究的時間,自主完成學習過程。根據(jù)探究內容的難易,一節(jié)課中可以拿出20分鐘甚至30分鐘,讓學生自由支配,教師不能打斷學生的探究活動。教師要盡量壓縮自己的活動時間,將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更充分地探究,使學生成為探究的主體,教師只是組織探究活動的“導演”。如果課堂上不能完成探究任務,學生沒有自己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得出結論,教師不能因為時間關系代替學生總結??梢园烟骄炕顒友由斓秸n外,實現(xiàn)課內外的有機結合,打破課堂40分鐘的限制,以保證學生探究活動的完整性。
另外,教師要留給學生靈活探究的空間,課堂教學中學生可以自由組合探究小組,可以離開座位相互學習,甚至允許學生跑到教室外面去探究。例如教學《磁鐵游戲》一課,認識了磁鐵的性質后,讓學生研究周圍的物體那些是鐵的,好多學生就跑到了教室外面去,使學生真正像科學家那樣經(jīng)歷探究的過程。對于課堂上不好解決的課題,完全可以走出課堂,去大自然中探究。如《怎樣測量太陽高度》、《放大鏡》、《空氣的污染和保護》等課題,把學生帶到課堂外,讓他們投入到大自然中,經(jīng)歷探究的樂趣。
四、材料充足,保障探究成功
豐富的材料是學生進行自主探究的保障。有結構的豐富的探究材料,能有效的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為學生從不同角度設計多種探究方案提供了必要條件,材料可以通過多種途徑獲得,教師應該為學生準備儀器設備、錄像資料等學生不易獲取的材料,或者為學生準備所需信息以及信息的來源。教師為學生準備材料應該為學生留出選擇的余地,可采用“自助餐”的形式,讓學生有選擇地使用,這樣有利于學生動手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
另外,教師要注重學生參與探究材料的準備,通過課前搜集相關資料,既可以培養(yǎng)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又為探究活動積累了豐富的感性基礎。如教學《保護大自然》一課,課前讓學生調查當?shù)刈匀画h(huán)境遭到破壞的情況,通過調查,學生獲得了大量資料,為課堂教學探究如何保護大自然打下了基礎。有些材料,學校實驗室沒有,如各種植物的葉子、種子,螞蟻等小動物以及一些細小的材料,教師應該讓學生課下采集、捕捉。這樣既充實了實驗材料的不足,又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為課堂中的自主探究打下了基礎。
綜上所述,在小學自然教學中采用自主探究的模式,從創(chuàng)設探究情境入手,營造融洽的課堂氣氛,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空,準備充足的材料,促使學生的探究活動深入發(fā)展。教師要注意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保護學生對大自然天生的好奇心,努力實現(xiàn)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發(fā)現(xiàn)科學的真諦和大自然的奧秘,讓課堂真正成為學生自主探究的樂園,最終為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