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丹尼爾·笛福的《魯濱遜漂流記》是英國文學中被公認為第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小說。這是關于一個有勇氣的男人在一個荒島上為了生存與自然抗爭的故事。在某種意義上看,這部作品里蘊含的某些元素和西方烏托邦思想吻合。作為西方烏托邦思想與海上歷險故事相結合的典范,《魯濱遜漂流記》刻畫了一個自力更生的英雄形象,用雙手創(chuàng)造自己的烏托邦。本文從不同的角度探討了里面包含的一些烏托邦思想的元素。
【關鍵詞】笛福 《魯濱遜漂流記》 烏托邦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04-0037-01
丹尼爾·笛福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他的作品主要為個人通過努力,靠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戰(zhàn)勝困難。其代表作《魯濱遜漂流記》,它講述了英國青年魯濱遜不安于中產(chǎn)階級安定平庸的生活而出海經(jīng)商,遭遇風暴后在一座無人荒島上生活了28年,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笛福筆下的魯賓遜也成為與困難抗爭的典型,因此他被視作英國小說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魯濱遜漂流記》與西方烏托邦思想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是西方烏托邦思想史及烏托邦文學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烏托邦表達了人們對現(xiàn)實社會的批判以及對理想社會的呼喚。它雖然帶有空想性,但又有特定的現(xiàn)實性。其意義不在于能否成為現(xiàn)實,而在于使人們保持了一種追求未來的超越精神?!遏敒I遜漂流記》開創(chuàng)了文學主人公建立烏托邦社會的先例,由此發(fā)展了西方烏托邦思想。對后世烏托邦思想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xiàn)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烏托邦
Utopia(烏托邦)這個詞本是一個希臘詞:ou and topo。Ou等于拉丁字母U,相當于 “not”;topos相當于“place”。英語里與之相對應的同音異義詞為“eutopia”, “euit”相當于“Good”或者是“well”,所以Utopia這個詞有兩個意思:good place或者是no place。
烏托邦是一個神秘的地方。人們都十分的親切友好,他們對宗教信仰的態(tài)度很開明,都是異教徒,都可以傳播自己的宗教,沒有人可以把自己的信仰強加于人其他人身上。
在烏托邦,黃金對人們來說沒有任何意義,是不值錢的,這點在《魯濱遜漂流記》中也有所體現(xiàn):
“However at low water I went on board, and found about thirty six pounds value in money, some European coin, some Brazil pieces of Eight, some gold, an some silver. I smiled to myself at the sight of this money.”
烏托邦政治制度的特點就是民主,這也就意味著,在這的所有人都是這個社會的主人。在經(jīng)濟方面,人們的生產(chǎn)勞動是一些經(jīng)濟活動的前提,不管是男是女,都要參加勞動。那里的分配制度是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所以那里沒有流浪者和乞討者。
二、《魯濱遜漂流記》中的烏托邦思想
笛福想在他的小說里通過主人公魯濱遜建立一個小的政治區(qū)域,他運用自己的雙手將一座荒涼的島改變成為一個自己所希望的島。他想要更多的人在這個小的社會里,而不僅僅只有魯濱遜一人。但是魯濱遜的烏托邦社會并不是自己有意去建造的,而是在魯濱遜的潛意識里想要一個同伴的愿望是十分強烈的。在星期五出現(xiàn)之前,他的狗,鸚鵡還有山羊都是他的同伴,但是它們不能交流,這還不是一個完美的社區(qū),所以它準備好去營救將被吃掉的星期五。
“It came now warmly upon my Thoughts, and indeed irresistibly, that now was my time to get me a servant, and perhaps a Companion, or Assistant…”
星期五是魯濱遜社會里第一個公民,換句話說,魯濱遜和星期五彼此相互需要。在魯濱遜的烏托邦社會,社會契約是存在的,這也就意味著在這個社會里,獨立的個體同意容忍某些規(guī)則來換取他們的生活的保障。我們可以從這些發(fā)現(xiàn)笛福對社會契約論是感興趣的。
魯濱遜拯救了星期五并且掌管了他所有的事情,比如宗教信仰、語言、做飯等等。這個契約同樣也體現(xiàn)在了魯濱遜和其他社會成員中。當他救了西班牙的船長后,他們做口頭契約,也就是要求他必須聽從魯濱遜的命令。后來他同樣與美國船長制定了契約,他有兩個要求:第一,在島上他什么權利都沒有;第二,他要免費帶著魯濱遜和星期五回到英國。這些都是社會契約的體現(xiàn)。
總的來說,笛福的理想烏托邦社會與托馬斯·莫爾和柏拉圖的烏托邦社會是有很大的不同的。在笛福眼里,也許這種與外界隔絕的才是最好的社會。
魯濱遜·克魯索是小說中眾所周知的人物之一。他在島上的生活實際上就是一種烏托邦形式的生活。這是一種十分特殊的類別。它在小說里展現(xiàn)了許多烏托邦特點。《魯濱遜漂流記》是西方烏托邦思想和海上冒險故事之間的經(jīng)典結合。它為文學開創(chuàng)了文學主角想要建立一個烏托邦社會的先例,相反它又給未來的烏托邦文學和烏托邦思想帶來巨大的影響。當然,了解這些烏托邦元素可以幫助我們從一個新的和一個更廣泛的角度來詮釋這一經(jīng)典著作。
參考文獻:
[1]Niu Hongying,, Utopian Thought in Brit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M]. Changchun: Jilin University Press, 2009
[2]常轉娃,從《魯濱遜漂流記》看主人公的宗教觀[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第22卷,第5期,2009
[3]笛福,《魯濱遜漂流記》[ M], 王慧君, 王慧玲, 譯,奎屯: 伊犁人民出版社,2001
[4]查新舟,《魯濱遜漂流記》之人性問題分析[J],語言研究文學界,2010
作者簡介:
谷文月(1988.3-),女,漢族,吉林長春人,吉林大學公共外語教育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