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標準》指出,美術教學應廣泛利用校內(nèi)外各種課程資源,開發(fā)新的教學內(nèi)容,探索新的教學方法。美國教育家懷海特曾說:“教育的問題就在于使學生通過樹木而見到森林?!币虼耍佬g教學不應該就教材而教教材,教師除了要有好的教學理念、模式、設計以外,還應該為學生構建一個“大美術”課堂,充分挖掘生活、大自然中等身邊可利用的各種美術資源,拓展教學空間,提高美術課的教學質(zhì)量。教學實踐證明,盤活身邊美術課程資源是豐富美術教學的重要手段。為此,要為學生多創(chuàng)造體驗、探究、創(chuàng)作的環(huán)境和機會,為學生提供生動有趣、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和信息,開拓藝術學習的領域,拓展藝術的視野,使美術學習更有趣、更有用、更豐富,更趨向綜合化發(fā)展。就“如何盤活身邊美術課程資源”,筆者談談自己的做法和認識。
利用大自然環(huán)境資源
藝術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能見到美。在進行美術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把大自然作為身邊的美術課程資源,引導學生走向自然、走進生活,去感受、觀察,去體驗、創(chuàng)作,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成長。
學校每年的春游和秋游是課內(nèi)外藝術教育的好機會。一、二年級學生去野生動物園、海底世界,筆者就布置他們注意觀察各種動物的基本形態(tài)特征,如這些動物身上有哪些特型,有幾種顏色,走、跑、游、躺的姿態(tài)各有什么不一樣等?;貋砗?,再組織學生進行交流、作畫和展示,看一看哪些人觀察得最認真,收獲最大,引導學生在游玩時注意保持學習意識。三年級學生去植物園秋游,筆者就布置他們一起做樹葉貼畫。時值秋季,滿地落葉,黃的、紅的,三角形、針形、橢圓形……孩子們可興奮啦!認識樹木,撿落葉,討論貼畫主題,分小組現(xiàn)場開始貼畫……大家玩得不亦樂乎,做出了各種各樣有創(chuàng)意的樹葉貼畫。此時,大自然就是最好的美術課程資源,學生的創(chuàng)作靈感在作品展現(xiàn)中不只是色彩和造型,還有豐富的想象和靈動的思想,這要比在教室里畫畫的效果要好得多。把課堂美術教育延伸到大自然中,孩子們得到了美育,更培養(yǎng)了環(huán)保意識,也讓他們在實踐體驗活動中真正享受美術課的樂趣。
多媒體呈現(xiàn)多元化課程資源
新課標提倡教師“以各種生動有趣的教學手段,如電影、電視、錄像、范畫……甚至故事、游戲、音樂等方式引導學生增強對形象的感受能力與想象能力,激發(fā)學生學習美術興趣”。因此,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能結合教材體系,充分利用多媒體所呈現(xiàn)的多元化的課程資源來優(yōu)化課堂,不失為一個非常高效的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中的畫面色彩豐富,有故事情節(jié)、動畫效果和音樂相配,可以最大限度的調(diào)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美術教學真正做到寓教于美、美中育人。
在教學《愛護古建筑》一課中,欣賞“各地古建筑”并了解其特點是必要的一環(huán),但書上圖片不多,又沒有與教材配套的掛圖,欣賞實景更是不可能,這時候多媒體就是最好的輔助工具。為此,筆者將搜集的各處圖片掃描進電腦,精心分類并制作成Flash課件。上課時,學生在優(yōu)美的古典音樂中,邊欣賞,邊贊嘆,愉悅的學習氛圍悄然形成。隨著筆者點擊用電腦制作的各地古建筑對比圖,清晰地展示了生動別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氣古樸的北方建筑美,增強了學生的審美意識;再相機對細節(jié)進行放大和特寫,比如故宮漢白玉的石階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圖案等,并相應配上生動的播音講解和精煉的文字說明;學生再也不是坐著聽和看了,忍不住站起來要看得更清楚,迫不及待舉手想要跟老師交流,和同學小聲地討論起來。這種學習是高效的、自主的,激發(fā)了學生發(fā)自內(nèi)在的學習動力,這是以往傳統(tǒng)教學無法實現(xiàn)的。現(xiàn)代多媒體教育技術具有形象直觀性、聲像同步性、畫面動態(tài)選擇性等優(yōu)勢,所呈現(xiàn)出的多元化課程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了多方面的信息,取得了較好的學習成效。
巧用生活資源拓展教學空間
生活的世界是生動的、鮮活的。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術課程資源,教師應當結合教材巧用各種生活資源,架起“書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溝通橋梁,給美術課本增加“營養(yǎng)”,拓展美術教學空間,實現(xiàn)美術知識的“生活化”與生活世界的“美術化”,讓學生在活的、變化的美術探究中體驗生活,享受學習的快樂。
廢棄物成藝術品,變廢為寶 生活中有很多各式各樣的廢舊物品被人們當成垃圾丟棄,更有很多精美包裝盒讓人收棄兩難。其實,這些“廢物”是放錯位的“寶貝”。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變廢為寶制作藝術品,達成環(huán)保教育和藝術教育相融相促。如在美術室角落放置了一個“儲備箱”,讓學生將“廢品”收納其中。慢慢地,他們學會挑選富有個性和特色的特別收藏,藝術素養(yǎng)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熏陶積淀。而這些“寶貝”常常成了老師的教具或是學生手工課的材料。比如,定期開展“新產(chǎn)品”發(fā)布會,組織學生開動腦筋,動手擺一擺、貼一貼、剪一剪、粘一粘……讓“廢品”變身“新產(chǎn)品”???,學生用廢紙搓成細管,然后一根根拼接組合成一座“埃菲爾鐵塔”;用礦泉水瓶和塑料袋做成一件彩色禮服……總之,他們用獨特的工藝和表現(xiàn)手法來闡述藝術,使美學藝術在實踐中升華。
家庭資源活用,妙手生花 由于美術課教學中需要的大量材料幾乎都來自于學生自己的家庭,除了家長購買之外,筆者還經(jīng)常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家庭現(xiàn)成的美術資源。比如,可以提示有濃厚美術興趣的學生多看一看、畫一畫自己家里的水果、鮮花或生活用品;還可以利用地瓜、蘿卜以及各類水果等學習簡單的雕刻。在《蔬果變變》這一課中,筆者引導學生利用身邊常見的蔬菜和水果來雕琢不同的造型,通過教師的講解、示范、啟發(fā),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到蔬菜水果的雕刻技法。實踐證明,孩子們有驚人的想象力,他們用土豆作和尚的頭與身體,用白蠶豆、枸杞、花生分別作眼睛、嘴巴、耳朵,用干棕葉皮做了兩個桶、一根擔,三個形態(tài)迥異、“你看我,我看你”的“三個和尚沒水喝”的雕塑,便栩栩如生地展現(xiàn)在眼前。還有紅蘿卜雕刻的烏龜、西紅柿刻的荷花、蘋果做的娃娃等。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可謂“妙手生花”“玩物益智”。
引入繪本,實現(xiàn)學科融合
現(xiàn)行美術教育沒有繪本的內(nèi)容,但是作為拓展內(nèi)容,引導學生閱讀繪本、欣賞繪本、創(chuàng)作繪本是一個非常好的美術課程資源。
閱讀繪本 如在根據(jù)《逃學的小狐貍》為載體的美術教學中,筆者首先讓學生自己欣賞繪本,以視覺元素閱讀,然后閉上眼睛,聽老師講故事,再現(xiàn)畫面效果。通過這樣的練習,可以進一步豐富學生大腦中的視覺形象,讓他們養(yǎng)成看到精彩的文字描寫,馬上就能轉化成畫面情景的習慣。
續(xù)編繪本 如《逃學的小狐貍》故事的結尾可以是:“這回自以為是的小狐貍總以為自己很聰明,可最后還是被一群母雞們給作弄了,那么下一回呢?下下一回……”這里給學生留下了無窮的想象空間,學生可以模仿用畫面表現(xiàn)故事。
創(chuàng)作繪本 利用學校德育主題活動,筆者經(jīng)常引導學生設計書簽、藏書卡、宣傳畫、海報,以及為“童謠”配童畫等實踐主題創(chuàng)作。在此基礎,筆者與低年級語文教師共同探討嘗試繪畫日記,以學生生活為腳本,用繪畫、圖片和文字記錄生活,用純真的畫筆勾勒生活。通過以繪本為載體的美術活動,帶給學生一個廣闊無邊的藝術天空。
發(fā)掘鄉(xiāng)土文化資源
鄉(xiāng)土資源主要指學校所在地區(qū)的自然生態(tài)和人文生態(tài)方面的資源。在美術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當?shù)氐臍夂蛱攸c、風土人情、戲劇藝術、特色美食等富有本土特點的鄉(xiāng)土資源進行教學,打造本土特色課程。
筆者所在的廈門是一個現(xiàn)代化海濱城市,廈門小吃更是深深吸引著中外游客,它已經(jīng)融于廈門飲食習俗之中,成為一種偏好、一種習慣、一種民風。在小學二年級《今日的菜單》教學中,筆者帶領學生充分挖掘廈門特色小吃文化,補充課程資源,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嘗試采用多種材料和形式表現(xiàn)廈門的小吃。課前,布置學生小組分工,通過查閱、走訪、拍照、剪貼報刊、下載圖片等途徑,去了解廈門小吃的歷史、習俗、特色、獨特的制作方式等,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課前預先學習的習慣,更是借此加深對廈門的民族傳統(tǒng)飲食文化的認識。教學時,筆者創(chuàng)設情境導入:“有人想在中山路開一間廈門風味小吃店,苦惱的是還沒有定好菜單,現(xiàn)特聘你們來出謀獻策,看看店里的菜單上該有哪些廈門風味小吃?”一石激起千層浪, 因為課前的充分準備,各學習小組紛紛上臺展示課前學習成果,課堂一下進入高潮,風味小吃在孩子們繪聲繪色的匯報中應有盡有:燒肉粽、土筍凍、海蠣煎、面線糊、薄餅、花生湯、韭菜盒、沙茶面……色香味俱全的廈門特色小吃已深深地刻烙在他們的腦海里,也為下面的橡皮泥手工制作打好了感性基礎。瞧,小組合作制作的“一桌豐盛的廈門小吃”,把各種小吃的色彩搭配、菜肴造型、配菜點綴、盤子裝飾等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孩子們在切、搓、揉、捏、團等制作方法中,充分感受著做菜的樂趣和巧妙,也明白了小吃中包涵了許多的藝術性,為自己的家鄉(xiāng)而驕傲。
結束語
通過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深刻認識到:大自然和社會生活是一部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其中的豐富性、知識性是文字書本所無法比擬的。但是,無論選擇什么,還是怎樣合理利用,都需要美術教師擁有一雙慧眼去探索、發(fā)現(xiàn)。只有盤活身邊的課程資源,豐富美術教學,才能引領學生在活生生的環(huán)境中去感受美、認識美、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江頭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