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是現(xiàn)行生物教科書中必做的實驗之一。這個實驗無論對培養(yǎng)基本生物技能,還是加深理解有絲分裂過程的掌握,都是非常重要的,但在實驗過程中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方法中有幾點不足需要改進。針對實驗的方法、步驟、選材等環(huán)節(jié)進行了綜合改進。
關鍵詞:有絲分裂;綜合改進;選材;實驗條件;
觀察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實驗在生物學實驗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實際操作中,成功率較低,在一個300高中生的樣本中,僅有62位學生獲得預期的實驗效果。經過多年的調查觀察,主要原因有:(1)解離、漂洗需要時間較長。(2)細胞染色太深,不易辨認染色體。(3)用拇指壓片,細胞分散不好,重疊而難于分辨。(4)洋蔥,往往處于休眠狀態(tài),發(fā)根少,或不發(fā)根,無法滿足實驗用。
為此,不同學者針對實驗流程、實驗對象以及實驗環(huán)境進行了改進,一些學者根據實驗的選材進行了分析和改進,提出了針對實驗材料的改進方法,包括:實驗樣本培養(yǎng)和保存的方法。一些學生則針對實驗的流程進行了改進,對制作裝片、染色等實驗環(huán)境進行了改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對實驗進行綜合改進。包括實驗樣本的選擇、樣本的培養(yǎng)、實驗流程的改進,在提高實驗成功率的同時,提高實驗效果。經過實驗證明了該方法的有效性。
一、常見方法局限性分析
1.傳統(tǒng)方法選用洋蔥根尖做實驗材料。首先,洋蔥體積較大,1個廣口瓶只能培養(yǎng)1個洋蔥,在培養(yǎng)時需經常換水,如果人工進行實驗,需要很多洋蔥,無形中增加了工作量與實驗成本;其次,洋蔥根尖雖較粗壯,但細胞中染色體形態(tài)反而不明顯;再次,傳統(tǒng)方法中待根尖長5 cm時再取生長健壯的根尖制片也不妥,根尖只需長到約1 cm時反而更合適。
2.首先,傳統(tǒng)方法使用質量分數(shù)為15%的鹽酸與體積分數(shù)為95%的酒精1∶1的混合液對洋蔥根尖進行解離,這樣容易忽視酒精的固定作用,并且此解離液會引起原生質收縮。根尖的固定這一步驟是將根尖殺死,使根尖分生區(qū)的細胞固定在有絲分裂的不同時期,避免染色體在解離時狀態(tài)的改變。根尖的解離是實驗的關鍵步驟之一,解離可以除去細胞間的果膠,并使細胞壁纖維素軟化,根尖解離是否合適,直接關系到染色的效果和壓片時細胞能否分散。其次,傳統(tǒng)方法中解離時間為3~5 min,實際操作時解離效果并不理想,建議時間改為8~10 min。
3.為了觀察細胞中的染色體的形態(tài)變化,通常用堿性染料對呈酸性的染色體進行染色,傳統(tǒng)方法中使用質量濃度為0.01 mol/mL的龍膽紫溶液染色3~5 min,但在實際使用時發(fā)現(xiàn)濃度偏高,整個細胞都呈紫色,而細胞核呈深紫色,不能直接區(qū)分細胞核中的染色體。
4.按傳統(tǒng)方法中的步驟與方法不能使根尖細胞完全分散開來。
二、實驗方法的綜合改進
1.實驗材料的優(yōu)化對比。經過多年的觀察發(fā)現(xiàn),當室內溫度在20℃左右時,經過兩到三周的時間后莖盤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開始變得向外突出并且此時面積也會隨之而增大、頂端長出莖葉。在這個溫度下進行培養(yǎng),平均每個可發(fā)根100條以上,效率提高并且也降低了實驗成本。
培養(yǎng)器皿與培養(yǎng)基質傳統(tǒng)方法中提到培養(yǎng)洋蔥根采用廣口瓶,這樣的器皿并不十分合適。這是由于實驗樣本的特點確定的。洋蔥底部與廣口瓶瓶口吻合,從而會導致氧氣不足而爛根。因此本文建議選用100 mL的燒杯,使洋蔥底部與燒杯口的水接觸,并經常換水,在20℃左右的室內,放置4~5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洋蔥的根部長到3 cm以上,就可以成為優(yōu)秀的實驗樣本了。
傳統(tǒng)方法用水作培養(yǎng)基質,但用水做基質細胞分裂較慢,相反如果改用培養(yǎng)液代替清水培養(yǎng)會收到更好的實驗效果??梢詫⒀笫[放在清水中培養(yǎng)3天,當根部成長1 cm以后,此時更換培養(yǎng)液,再經過2~3天的時間培養(yǎng)。這樣操作的好處在于:(1)洋蔥的根尖生長快,細胞分裂旺盛;(2)制片后通過實驗很容易找到各期的分裂相。本文所提出的培養(yǎng)液的配方是Ca(NO3)2、KH2PO4、0.25 gMgSO4·7H2O、0.125 g KCl、0.125 g FeCl3的混合液體。其具體含量為:1000 mL清水、1.0 gCa(NO3)2 0.25 gKH2PO4、0.25 g MgSO4·7H2O、0.125 gKCl、0.125 gFeCl3。
2.實驗流程優(yōu)化對比分析。天中細胞分裂因時間的不同有快有慢,與上課時間不對應,一般由老師選擇最佳時間將粗壯、雪白的根尖5 mm處剪下,用卡諾固定液(乙醇:冰醋酸二3∶1)固定后,保存于70%酒精溶液中,隨時供實驗人員實驗用。教科書上介紹固定洋蔥根尖時間為上午10時~下午2時為最佳時間。現(xiàn)將2014年3月用清水和培養(yǎng)液為基質的實驗記錄列表如表1
表1為在放大500X顯微鏡下尋找出分裂相細胞最多的一個實驗作出統(tǒng)計所得的數(shù)據通過上表和多年的實踐證明:筆者所用的洋蔥品種,在下午3~4時分裂相最多。
解離過程在玻璃皿中進行為好,采用教科書上介紹的解離液效果較好,但學生做實驗時往往不能因環(huán)境溫度不同而對實驗進行調整,機械地按書本介紹的解離時間去做。這樣可能會出現(xiàn)解離時間不夠,解離不徹底,影響染色和壓片;或解離時間過長,根尖太爛,下一步漂洗和染色不易進行。在筆者的實驗材料和實驗條件下約7 min較合適(注意:10%的鹽酸應理解為10%HCl)。解離的適合程度是學生最難控制的一環(huán)。如何定解離的適合程度,筆者多年的經驗證明,只要根尖色澤變白,略帶透明,并已酥軟即可。上實驗課時老師一定要講清楚,向實驗人員重點強調要觀察根尖解離狀態(tài),而不是只機械地進行。
漂洗也在玻璃皿中進行,目的是洗去解離殘留液。為了節(jié)省時間,提高效率,筆者采用動態(tài)沖洗的方法,就是用鑷子攪動玻璃皿中的水,使它產生小的水流,或者用吸管鼓氣5~6次,產生小水流,換水3次,前后2次即可達到好的漂洗效果。要告誡實驗人員防止在漂洗時丟失了根尖分生區(qū)。
染色是實驗成敗的一個關鍵。書中介紹的染色是用0.019 mol/L或0.029 mol/L的龍膽紫溶液。教學實踐證明,這種濃度的染色液染色效果不好,此濃度染出的根尖制成裝片在顯微鏡下看到一片深藍色,很難區(qū)分出分裂相的細胞。為了找到理想的染色液濃度,筆者做了不同濃度龍膽紫的染色對比試驗,如表2所示:
從表2看出,龍膽紫濃度從質量分數(shù)0.01%~0.5%范圍都可以分辨出分裂相細胞。其中0.25%龍膽紫濃度染色效果最好。后來一直采用該濃度染色液,實驗效果非常好。這個結果,跟胡壽根老師的結論基本一致。在染色過程中滴上0.25%龍膽紫溶液后,再滴加1滴20%~25%的醋酸溶液,效果會更好。因為適量的醋酸溶液可以使細胞質膨脹,使材質變硬,便于壓片。還可以加強龍膽紫對細胞核的染色體選擇著色,所以經酸化后制出的裝片染色體更清晰。
在漂洗步驟的增加染色結束后,用清水再漂洗1 min,可以洗
去染色體以外部位的染色劑,使染色體特別明顯。壓片根尖作上述處理后,最后是壓片。切取2 mm洋蔥根尖放在載玻片的清水滴中,蓋上蓋玻片,再加一塊載玻片,用拇指輕輕地壓片,由于實驗人員缺乏熟練的技巧,往往出現(xiàn)細胞重疊,影響觀察效果。建議實驗人員用鑷子的鈍端或帶橡皮的鉛筆輕輕敲擊蓋玻片,使根尖細胞均勻地分散成薄薄的一層,在敲擊過程中要用手把蓋玻片固定住,防止蓋玻片移位造成細胞變形。制好的高質量洋蔥根尖細胞有絲分裂裝片肉眼可見,呈均勻的云霧狀,用吸水紙吸去擠出的藥液,即可在顯微鏡下觀察。
3.實驗觀察順序優(yōu)化。通過上述對解離、漂洗、染色等步驟的改進和優(yōu)化,縮短了所用時間,實驗人員大概在15~20 min完成裝片制作,且裝片內的分裂相較多(通常在1張壓片中可以觀察到各分裂相的細胞),留給實驗人員觀察的時間大概有20~25 min,成功率達到80%。在顯微鏡下可以看到分生區(qū)細胞是正方形的,慢慢移動載玻片,尋找分裂相細胞,其中藍紫色小菊花似的中期和后期的染色體最容易發(fā)現(xiàn),而前期與間期很難區(qū)別,只能從細胞核部位仔細觀察到一定形態(tài)的染色體一般確定前期:只看到細胞核一片藍紫色,看不到染色體的判為中間期:在細胞中出現(xiàn)2個子細胞核,可判斷屬于末期。
總之,實驗的效果與實驗材料的選擇、培養(yǎng)、實驗細節(jié)操作以及合理的流程安排都息息相關。本文通過實驗和對比,分析了不同實驗樣本的差別,給出了實驗樣本的選擇方法,實驗樣本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和條件,并對培養(yǎng)液進行了優(yōu)化。通過以上步驟對細胞分裂實驗進行了綜合優(yōu)化,并對比了改進前后的實驗效果。其結果顯示采用本文提出的綜合改進辦法后實驗效果更佳。
參考文獻:
[1]盧小玉.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整體優(yōu)化設計[J].生物學通報,2007,32(3):7-12.
[2]孫勝秀.對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改進意見[J].生物學通報,1998,5(10):18-22.
[3]阮競強.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改進[J].生物學通報,2007,33(4):21-24.
[4]劉少平.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改良方法[J].中等醫(yī)學教育,2008,32(4):1-4.
[5]姜豐儀.觀察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幾點發(fā)現(xiàn)[J].科技資訊,2012:218-222.
[6]王沁.兩種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比較與分析[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12,36(1):24-30.
[7]郭麗紅.提高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效果綜合分析[J].實驗科學與技術,2011,7(35):1-8.
[8]趙培軍.用大蒜做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材料更好[J].實驗科學與技術,2007,31(8):42-48.
[9]劉昌平.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材料的選擇及其實驗操作[J].皖西學院學報,2008(20):6431-6435.
[10]張麗敏.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的幾點改進[J].赤峰學院學報,2007.
[11]郁建強.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技術的改進[J].電網技術,2010,9(34):33-38.
[12]馬曉平.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教學材料的選擇和培養(yǎng)[J].實驗研究與探索,2008.
[13]黃永蓮.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實驗條件優(yōu)化[J].生物技術,2006,26(12):27-31.
作者簡介:徐徽,男,漢族,1996年12月生,就讀于常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