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型】綜合課
【教學重點】
聽與唱的結(jié)合,師生互動交流,感受和體驗歌曲的情感,認識和理解歌曲的內(nèi)容,進而懂得學堂樂歌的藝術(shù)價值及社會價值。
【教學過程】
一、師生問候、組織課堂
二、導入新課
師:1.(請學生唱歌)今天上課,我特別想欣賞你們唱的歌曲,誰能滿足我這個愿望?
2.這是你們現(xiàn)在追逐的音樂,你們想聽聽我在校園時代唱的歌嗎?
《讓我們蕩起雙槳》:校園最流行歌曲,旋律優(yōu)美,雖經(jīng)年累月,仍傳唱不衰。
《少年先鋒隊隊歌》:從戴上紅領(lǐng)巾到走出校門,伴隨我們最久的歌聲。
《童年》:對學校生活的寫實。
校園歌曲最重要的兩點社會性:一是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二是它們都針對不同的學齡:小學生的歡快、可愛,中學生的積極、健康,大學生的成熟和對從前溫暖的回憶等等。
三、“學堂樂歌”
師:同學們知道校園歌曲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存在的嗎?20世紀初(1902年)。一開始并不叫“校園歌曲”而叫做“學堂樂歌”。
首先,我們來聽聽學堂樂歌的代表作之一:《體操-兵操》。是不是挺像兒歌?它在跟小孩子們說什么呢。(強身健體去當兵衛(wèi)國)
這是“學堂樂歌”代表人物之一——沈心工先生的其一代表作。他的另一首作品《黃河》和李叔同先生的作品《祖國歌》寫于同一年代1905年左右。(聽音樂《黃河》聽《祖國歌》)
A.“學堂樂歌”在意義上和內(nèi)涵上、體裁上都和校園歌曲是相似的,“學堂樂歌”除了向?qū)W生進行思想和知識教育外,都反映了時代性——愛國,要求“富國強兵”“抵御外辱”,同時反映了不同階段學生的性格,而且都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唯一有一點不同的,就是“學堂樂歌”在曲調(diào)方面,可以堪稱“拿來主義”的典型。早期的“學堂樂歌”,基本上以選曲填詞為主。也就是說,曲調(diào)是現(xiàn)成的、別人的;而歌詞才是自己的。這點與我國古代詞人按固定曲牌反復填詞頗為相似。
B.代表人物:李叔同(1880—1942)、沈心工(1870—1947)。
沈心工和李叔同都是“學堂樂歌”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中李叔同有一首曲子,大家一定覺得非常熟悉——填詞的優(yōu)秀作品《送別》。
《送別》——1913年英國音樂家奧特威在中國時作曲,李叔同作詞,表現(xiàn)了送別親友時凄涼、哀傷的景與情。
C.欣賞《送別》并學唱。
你們所接觸的曲子已經(jīng)不再局限于老師在課堂上所教的,你們通過電視網(wǎng)絡(luò)學到了很多流行歌曲;而創(chuàng)作校園歌曲的人也發(fā)現(xiàn)校園歌曲的商業(yè)性遠不如流行歌曲。這種種的原因使得校園歌曲越來越少,流傳性也越來越窄。
同學們,我們是不是可以為校園歌曲做些什么?——可以創(chuàng)作一些學堂樂歌。
四、拓展
1.了解“學堂樂歌”的歷史事件。
2.查閱、欣賞“學堂樂歌”的其他代表人物生平及作品。
作者簡介:史萍,女,本科,就職學校:西寧市世紀職業(yè)技術(shù)學校,研究方向:音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