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把握概念和物理的形成過程,以本為本,循序漸進,挖掘其內涵。
關鍵詞:物理概念;教學;機械功
怎樣挖掘物理概念呢?筆者就教學感悟談談看法。
一、初步感知,準確理解
在掌握概念的基本規(guī)律,理清思路之前,我們得先初步感知概念的字面意思,在準確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概念的本質,進而準確理解概念的內涵,掌握物理現(xiàn)象、物理過程的本質屬性。
比如“功”的概念。物理學上把“功”稱作機械功,即力與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的乘積。這個概念也許比較抽象,我們先可初步感知:“功”本義是功績,功業(yè),功勞。那怎樣才有功績呢?那就要用力從事工作。當我們把力氣用在物體上,讓物體移動了,我們就做功了。那這種力氣究竟有多大呢?那就看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上移動的距離。在這初步感知的基礎上,學生就能準確理解做功的兩個因素:力和距離。知道物理上的“功”原來是力在物體沿力的方向發(fā)生位移的過程中的積累效應。
二、挖掘隱性條件,探究內涵
挖掘隱性條件其實就是引導學生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概括、判斷等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工,進而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形成清晰的認識。高中教學中需要對“功”進一步細化、公式化,特別是力F與位移S不在同一直線上時。
(一)功與哪些因素有關
例1:下列幾種情況下力F都對物體做了功:①水平推力F推著質量為m的物體在光滑水平面上前進了S。②水平推力F推著質量為2m的物體在粗糙水平面上前進了S。③沿傾角為θ的光滑斜面的推力F將質量為m的物體向上推了S。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____
A.③做功最多 B.②做功最多
C.做功都相等 D.不能確定
通過分析可知,功的計算公式W=F·S,若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物體在這個力的方向發(fā)生了位移S,那么這個力做的功W就是F·S,與這個物體是否受到其他力無關,與這個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也無關,這是對功的概念基本的理解要求,在此基礎上我們又可進行如下探究,從而挖掘其內涵。
(二)關于位移S,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挖掘其內涵
1.力的方向的位移
如右圖,分解力或分解位移。
2.相對地面的位移,
例2:如圖,質量為M、長度為l的小車靜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小物塊(可視為質點)放在小車的最左端。
現(xiàn)用一水平恒力F作用在小物塊上,使物塊從靜止開始做勻加速直線運動.物塊和小車之間的摩擦力為f。物塊滑到小車的最右端時,小車運動的距離為S。在這個過程中,拉力對小車做的功多少?是Fl還是F(l+s)?小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多少?fs還是f(l+s)?
通過分析功的概念可知位移相對地面的,故拉力對小車做的功F(l+s),小車克服摩擦力做的功fs。
物理概念和物理規(guī)律是中學的精髓。把握概念和物理的形成過程,以本為本,循序漸進,挖掘其內涵。
參考文獻:
竺輝,地理課題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方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4.
作者簡介:陳啟添,男,1973年9月出生,本科,就職學校:福建省龍巖市武平一中,研究方向: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