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有這樣一道題:“每棵樹苗16元,買3棵送1棵。一次買3棵,每棵便宜多少錢?”課堂上,讀完此題,一位后進生就說:“買3棵送1棵就是便宜了一棵的錢?!毙南雽ζ渌麑W生來說這道題應該就更簡單了,也就沒有多做分析,由學生獨立完成。誰知此題的正確率并不高,學生似乎對題意理解非常到位了,卻不知怎么總是不能正確解答。大多數(shù)學生將16×3÷4=12(元),16-12=4(元)與另一種解法16÷(3+1)=4(元)混在一起。教過的老師都說:“買樹苗,不具有普遍性。很多孩子覺得這種事情離他們太遙遠。簡便算法,對小學生來說是在揠苗助長,對老師來說,是自討苦吃?!钡@個問題總要解決吧!為此,我抱著試一試的心理,出了這樣一道題:一本《愛的教育》8元。新華書店搞活動,買3本送1本,一次買3本,每本便宜多少元?讓學生在四人小組內(nèi)討論買書的方案,在全班演示。學生一致認為4人將書錢交給一名同學,讓這名同學去買,再分給大家。課堂老師扮演書店售貨員,讓一小組學生演示買書的全過程。這組學生每人分到一本書,高興地坐下了。俗語說得好“當局者謎,旁觀者清”,學生中立即有人大聲說道:“真是的,有人沒給錢。”此言一出,全班鴉雀無聲。接著像爆開了鍋,學生紛紛說:“是的,×××只付了三本書的錢,還剩一本書的錢?!薄澳沁@些錢是不是×××的呢?怎么處理呢?”“這本書的錢要平均分給4人,也就相當于分給4本書。”此時立刻讓學生列出算式,并分析數(shù)量所表達的意義,學生輕松地掌握了第二種解法:將沒付的錢平均分給所得的各本書,即得到了每本書便宜的錢。
讓有余力的學生再用第一種方法解答,關鍵要先求出實際每本書要多少錢,只付三本書的錢,卻得到了4本書,所以實際每本書用16×3÷4=12(元),再與原來每本書的價格相比。
接下來,又讓學生解答了:“商場搞了一次促銷活動,每袋洗衣粉20元,買6袋送2袋,媽媽買了6袋,每袋便宜多少元?”學生也很快做出了正確的解答。
事實證明:將數(shù)學問題還原到生活、回歸到生活中去,讓學生親自體驗了買書的整個過程,學生對數(shù)量間的關系理解到位了,問題也就容易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