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的文明與進步隨之帶給教育更多的困惑與思考:一方面,網(wǎng)絡時代讓如今的孩子接收到來自各方面的大量信息,既使他們拓寬了眼界,又使他們面對各種各樣的不良誘惑;另一方面,普遍的溫室、隔代和留守家庭教育模式,使得如今的孩子個個性格鮮明,自我意識強。因此,家校聯(lián)動、共同教育更體現(xiàn)出它的必要性。如何做好家校共育工作呢?我認為只要用心、用情、用行動,家校共育一定能發(fā)揮它的價值與功能。
【案例】帶著輟學學生去家訪
鄭××是侶俸中學2008級6班的一名男生。他父母從他讀小學一年級起就一直在外打工,兩三年回家一次,他與年邁的外婆生活在一起。長期的留守生活與隔代教育,決定了他自私、粗暴、冷漠、叛逆為一體的性格。自上初中起,他經(jīng)歷了“逼學—厭學—逃學—輟學”的過程。偶然與他的班主任交流得知他的情況,恰遇那周末我將去我班一名與他境遇十分類似,但表現(xiàn)卻截然不同的同學家里家訪,于是經(jīng)與同事商量,征得鄭××的同意,我決定家訪時帶上鄭××同行。此時,他已輟學在社會流浪一周。
我所家訪的夏同學自幼失去雙親,從小與奶奶相依為命,但這并未讓夏同學失去生活的信心與斗志。反而,她自小聰明懂事,凡事為奶奶和他人著想,只要自己能夠做到的,她一定想盡一切辦法做到,包括學習成績。所以,無論是在群眾眼里,還是在學校師生的心中,她永遠都是一位自立自強的榜樣。
來到夏同學家里已是下午的四點左右,當時夏同學正在破爛的房前給奶奶梳理白發(fā),整個院舍特別干凈整潔,我知道這是她周末的杰作。當看到我們的到訪,奶奶和她都很驚喜,因為這次多了一名陌生的男生。我的一個眼神就讓夏同學明白了男生的來意,于是在我與奶奶交流的時候,她便帶著鄭××去參觀她們的房間、菜地和農(nóng)田,并與鄭××交流著各自的思想。當?shù)弥崱痢恋募彝デ闆r時,夏同學表現(xiàn)出十分羨慕的表情;當?shù)弥崱痢凛z學在外流浪時,夏同學又表現(xiàn)出十分惋惜的神情。最后夏同學將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和奮斗歷程告訴鄭××,并勸誡他做人要有斗志,生活要學會感恩。就短短兩個小時左右的交流,我們結(jié)束了此次家訪。
在返回的途中,我便與鄭××聊起了他的情況,并告訴他外婆向?qū)W校、老師痛苦與無奈的求助時,他便主動地向我提出下周返校讀書的請求,并保證一定會好好學習,好好對待自己的長輩,做一名聽話懂事的好孩子、好學生。返校后,他真的做到了他的承諾,畢業(yè)時順利地考入了銅梁一中學習。
【案例分析】
對鄭××案例的分析,我在梳理時總結(jié)了以下幾點體會:
1.對特殊學生的教育,我們要嘗試改變教育方式,善于借助外力
鄭××因生活的環(huán)境和所受教育造就了他怪異的性格,在初中一年左右的時間就經(jīng)歷了“逼學—厭學—逃學—輟學”的過程,這在初一年級的學生中是少見的,這說明常規(guī)的教育方式、熟悉的教育環(huán)境以及熟悉的教育者對他的作用并不明顯。我對于他來講,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教育者,而我決定帶他去的家庭,對他也是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但在這些陌生的因素中,我的“陌生關愛”,以及有著與他類似經(jīng)歷,結(jié)果卻恰恰相反的同齡人的真實故事,這些都是之前他未感受和接觸到的,很容易讓他接受并引起對自己行為的思考。如果在這樣的情況之下,再加上對他的真情交流與溝通,教育的效果就非常明顯,甚至會出人意料。
2.感悟式教育比說服教育更具啟發(fā)性與實效性
在對鄭××的情況了解時,我發(fā)現(xiàn)鄭××之前接受的教育幾乎是說服教育,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家里親人,都重復著一遍又一遍的理論,老得讓人的耳朵打繭,舊得讓人聽起乏味,教育效果可想而知。讓他到類似經(jīng)歷的同齡人家里進行家訪,讓他從真實的事例中親身體會同齡人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迎難而上的堅強斗志、懂得感恩的生活態(tài)度,再加上適當?shù)狞c撥與鼓勵,他真切地體會到老師的良苦用心,教育的作用也就達到了。
3.善于尋找教育契機,抓住關鍵節(jié)點進行教育
我?guī)о崱痢寥ゼ以L的當天,恰是他輟學在外流浪一周的時間。一方面孩子輟學時間不久,知識上欠的債還不多,通過以后的努力還能夠補上;另一方面,他已在外流浪一周,身上的錢也花得差不多,對社會上的種種無奈也有了親身的嘗試,可能從心底里就開始有了后悔的念頭。恰在這時,用一種很特別的方式對他進行教育,既滿足了他的虛榮心,也給了他一個選擇的機會。他會更容易回頭,更會珍惜,更會感恩。
4.對學生的教育要有目的性和針對性,要充分發(fā)揮每次教育的作用
在對鄭××的教育過程中,我親自帶他去家訪,目的在于讓他體會我對我班學生的真情關愛,從而使他相信,我對他的關愛也是真心實意的,從而對我產(chǎn)生信任感;另外,我?guī)о崱痢寥ゼ以L,對我班的夏同學也是一種活生生的教育,讓她明白老師不僅關愛著他們,也在關愛著周圍需要關愛的人。從中讓她明白:愛心是無私的,是真誠廣博的。這樣一舉兩得的教育,更能體現(xiàn)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總之,教育無定法,但任何教育都需要智慧。從事教育工作的我們,只要擁有對教育的熱愛,用心去思考,用情感去交流,用行動去引導,我們一定能融化冷漠的心,激發(fā)奮斗的情,培育優(yōu)秀的人。在充分發(fā)揮教育的價值和功能的同時,也會使我們感受一次次成功的快樂,收獲一筆筆寶貴的財富!
作者簡介:何國輝,男,1976年11月出生,大學本科,就職于重慶市巴川中學校,研究方向:學校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