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通過增強理論的說服力,增強組織的整合力,加強紀律的約束力,加強統(tǒng)戰(zhàn)政策的親和力,擴大群眾團體的影響力等五個層面來凝集力量,使星星之火得以燎原,為最終取得了全國革命的勝利積累了寶貴經驗。
關鍵詞 井岡山時期 凝聚力量 時代啟示
大革命失敗后,一些人對革命前途悲觀失望,有的聲明自動脫黨,有的自首叛變。從1927年到1928年,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共產黨員由近6萬人銳減到1萬余人,工會會員由300萬人銳減為幾萬人,1000萬農民協(xié)會會員大都流失。中國共產黨面臨嚴峻考驗。中國共產黨就是在當時的險惡環(huán)境中開創(chuàng)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逐漸凝聚力量,從弱小走向強大。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凝聚力量的歷史經驗是黨和人民的寶貴精神財富,非常值得珍惜。那么,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凝聚力量有哪些歷史經驗?那一時期黨凝聚力量的歷史經驗給當代中國在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又有哪些時代啟示?
一、井岡山時期黨凝聚力量的主要歷史經驗
中國共產黨在井岡山斗爭時期凝聚力量的歷史經驗是多方面的,概括起來,主要是通過增強組織的整合力,加強紀律的約束力,加強政治信念的說服力,加強統(tǒng)戰(zhàn)政策的親和力,擴大群眾團體的影響力等五個層面來凝集力量。
(一) 從紀律組織層面上凝聚力量
黨的紀律是維護黨的集中統(tǒng)一,增強黨的凝聚力的基本條件。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首先是頒布群眾紀律,通過加強紀律的約束力,增強黨在群眾中的認同感和凝聚力。1927年10月23日,毛澤東在率部隊上井岡山之前,為了部隊在上山之后能與王佐的部隊搞好關系,防止違反群眾紀律的事情發(fā)生,在荊竹山“雷打石”處第一次提出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紀律”:第一,行動聽指揮;第二,籌款要歸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其次是嚴肅黨內紀律,以確保黨成為凝聚力量、對敵斗爭的堅強核心。1928年5月,邊界黨的“一大”以后,土地革命蓬勃發(fā)展,軍事斗爭節(jié)節(jié)勝利,紅色區(qū)域不斷擴大。這時,“黨組織擴大只注意數(shù)量的發(fā)展,沒有注意質量上的加強。黨與階級沒有弄清楚,而只是拉夫式的吸收辦法。這樣將使黨的組織破盡,其結果必然變成不能戰(zhàn)斗的黨?!睘榇?,毛澤東和邊界特委決定:“九月以后,厲行洗黨。”通過“洗黨”,將近40%的黨員洗刷出黨的組織。通過“九月洗黨”,嚴肅了黨內紀律,純潔了黨的隊伍,雖然“黨員數(shù)量大為減少,戰(zhàn)斗力反而增加”,黨的凝聚力也增強了。
(二)從組織層面上凝聚力量
1927年9月29日,當秋收起義部隊到達永新三灣時,“部隊中彌漫著一股消沉的情緒,許多知識分子和軍官出身的人,看到失敗似乎已成定局,紛紛不告而別。有些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共產黨員,也在這時背棄了革命,走向叛變或者消極的道路?!睘榇_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加強黨對部隊基層士兵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毛澤東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確定“支部建在連上”的制度,使得部隊“艱難奮戰(zhàn)而不潰散”。
井岡山斗爭時期,黨從組織層面上凝聚力量的做法就是加強組織的整合力。1928年4月24日的朱毛會師和1928年12月14日的紅五軍和紅四軍的勝利會師,以及宜章獨立營、安源工人組成的萍醴游擊營、萬安農軍等革命力量匯集到井岡山上,有力的增強了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的武裝力量。
中國共產黨不僅重視在部隊里凝聚力量,也同意重視在地方凝聚力量。1928年5月,隨著朱毛紅軍會師、紅四軍的成立,湘贛邊界革命形勢迫切需要更多的革命力量匯合在一起。在這種背景下,來自寧岡、永新、遂川、蓮花、酃縣5個縣委和茶陵特別區(qū)委及軍隊黨的代表共計60余人,在井岡山茅坪召開了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從此,“割據(jù)地區(qū)一天一天擴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眾政權一天一天推廣。紅軍和赤衛(wèi)隊一天一天壯大。”
(三)從政治信念層面上凝聚力量
一個組織若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為支撐,是難以生存和發(fā)展的,更不用說去實現(xiàn)長遠的革命理想。革命老同志賴毅回憶起秋收起義失利后部隊、士兵的情景時說:“毛澤東同志帶領部隊從文家市出發(fā)上井岡山,戰(zhàn)士的情緒低落,特別是蘆溪受挫以后,開小差的幾乎天天都有。許多舊軍官出身的人,看到失敗似乎已成定局,紛紛不告而別;有些小資產階級出身的共產黨員,在這時也背棄了革命,走向叛變或者消極的道路。那時,逃跑變成了公開的事,投機分子竟然互相詢問:‘你走不走?’‘你準備往哪兒去?’。這真是一次嚴重的考驗,革命隊伍正在烈火中經受錘煉。”面對這種情形,毛澤東對部隊進行了著名的“三灣改編”。改編時毛澤東出乎意料地宣布了一條原則:“參加革命,完全是自愿的?,F(xiàn)在,愿意者留,將來如果誰想再回來,我們還是歡迎的!”改編后的工農革命軍雖只剩下了700多人,但他們有著堅定的革命理想信念,如鋼筋混泥土般的凝聚在一起,增強了部隊的戰(zhàn)斗力和凝聚力。
(四)從統(tǒng)一戰(zhàn)線層面上凝聚力量
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中國革命勝利的三個法寶之一。經濟和民生問題,涉及到民心所向,從來是老百姓最關注、最牽掛的問題,有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作用。井岡山斗爭初期,毛澤東和邊界黨就明確提出了“保護工商業(yè)”和“保護中小商人”的政策。這些政策很好的打破了敵人經濟封鎖,調動了中小商人的積極性,活躍了邊界經濟,使黨在工商業(yè)、小市民、知識分子等中間階層中凝聚了更加廣泛的力量。
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不僅從工農大眾和中間階層中凝聚力量,而且也從綠林隊伍中凝聚力量。我黨對袁文才、王佐部隊的團結、改造,將兩部合編,組成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第二團,即大隴升編,極大程度上團結了綠林隊伍中的力量。
井岡山斗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還十分注意從敵對陣營中凝聚力量。在朱德帶領著八一起義的革命軍在潮汕嚴重受挫時,范石生在得知朱德已到汝城,不等朱德前來郴州,范石生就親自趕到汝城面見朱德。朱德提出三個條件:“我們是共產黨的隊伍,黨什么時候調我們走,我們就什么時候走;他給我們的物資補充,完全由我們自己支配;我們的內部組織和訓練工作等,完全按我們的決定辦,他不得進行干涉?!苯涍^短暫交談,雙方達成協(xié)議,朱德起義軍和范石生16軍的武裝反抗蔣介石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就這樣順利地建立起來了。
(五)從群眾中凝聚力量
在井岡山的實際斗爭中,毛澤東看到了中國共產黨的凝聚力量的源泉——農民群眾。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基本問題,而農民問題的核心又是土地問題,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于是,毛澤東領導工農革命軍,廣泛動員農民開展土地革命,讓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使得農民高呼“這樣要共產黨真萬歲就好”。經過土地革命,廣大農民獲得了世世代代夢寐以求的土地,在經濟上翻了身,在政治上抬了頭,使得他們認識到只有跟著共產黨、跟著紅軍走,才能翻身做主人。于是他們積極參軍參戰(zhàn),為保衛(wèi)紅色政權和革命的勝利英勇而戰(zhàn)。
中國共產黨還在實踐中探索如何通過有號召力的“草根干部”來凝聚群眾力量?!安莞刹俊北緛砭蛠碜浴安莞?,具有天然的群眾基礎,連接著十足的“地氣”,是黨支持工農群眾當家作主的有效手段,也是黨凝聚群眾力量的有效途徑。在毛澤東的指導下,組成了縣工農兵政府,選舉推薦出了學徒出身的印刷工人譚震林任茶陵縣工農兵政府主席、“泥腿子”文根宗任寧岡縣工農兵政府主席、挑大糞的王次淳任遂川縣工農兵政府主席等。這些“草根干部”在凝心聚力,帶領當?shù)厝罕娭гK維埃運動、支持革命根據(jù)地建設方面起到了十分獨特的作用。
二、井岡山時期黨凝聚力量的現(xiàn)實啟示
(一)共同理想是黨凝聚力量的政治基礎
共同理想是社會大多數(shù)人共同的價值追求、 價值取向和價值目標, 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奮勇前進的精神動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具有令人信服的必然性、廣泛性和包容性, 具有強大的感召力、 親和力和凝聚力, 是保證全體人民在政治上、 思想上團結一致, 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未來的重要紐帶。
同時習近平同志關于“中國夢”的深情闡述,更是將這一共同理想切實的嵌入了全黨和全國人民的生活之中,同時也引起了中華民族對自身光榮、責任、使命的熱切關注,激發(fā)了中華兒女走向偉大復興新的自覺。沒有夢想的民族是可悲的,對美好夢想沒有堅定不移、矢志不渝追求的民族同樣沒有前途,而“中國夢”恰好是將千千萬萬的中國人凝聚在一起,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
(二)組織紀律是黨凝聚力量的根本保證
嚴明的組織紀律是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是鞏固黨的執(zhí)政地位、凝聚力量的根本保證。在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各個時期,我們黨靠的就是嚴明的政治紀律統(tǒng)一全黨的思想,意志和行為,凝聚成強大的力量,戰(zhàn)勝艱難險阻,最終取得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勝利。
目前,我們黨已有8512.7萬的黨員,這說明黨的隊伍活力增強,但這也是對黨員教育和黨員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與此同時我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的關鍵時期、市場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國際環(huán)境和世界形勢發(fā)生重大變化的非常時期,這要求我們進一步嚴明黨的紀律,維護黨的團結統(tǒng)一,黨必須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牢牢把握執(zhí)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這條主線,堅持解放思想、改革創(chuàng)新,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全面加強黨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反腐倡廉建設、制度建設,增強自我凈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確保黨始終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堅強領導核心。
(三)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黨凝聚力量的重要法寶
統(tǒng)一戰(zhàn)線是凝聚各方面力量,是促進政黨關系、民族關系、宗教關系、階層關系、海內外同胞關系的和諧,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重要法寶,它的本質是凝聚全民族所有愛國力量的大團結,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過程,社會處于加速轉型期,社會結構發(fā)生了新的變化。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結構與社會結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社會結構的變化影響著統(tǒng)一戰(zhàn)線內部結構的變化。與社會結構相適應的社會基本群體也出現(xiàn)了較大的利益分化,導致原有社會階層的解體、分化和不同的社會利益群體的出現(xiàn)。這種分化和整合勢必會影響到我國社會的政治穩(wěn)定,而我國正處于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和深化改革開放、加快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的攻堅時期,只有社會環(huán)境的穩(wěn)定才能保證社會主義事業(yè)的順利進行。在此基礎上黨中央提出了建設和諧社會的總目標,要求黨充分發(fā)揮自身對社會的整合功能,妥善協(xié)調和處理好市場經濟與社會發(fā)展各方面的利益關系,最大限度的發(fā)揮統(tǒng)一戰(zhàn)線自身的團結、凝聚功能,保持社會的協(xié)調穩(wěn)定發(fā)展。
(四)人民群眾是黨凝聚力量的力量源泉
人民群眾是我們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密切聯(lián)系群眾是我們黨的最大政治優(yōu)勢,而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zhí)政后的最大危險。在現(xiàn)實生活中,有不少黨員干部對這種“危險”的認識明顯不足,嚴重違背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破壞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lián)系,影響了黨在群眾中的威望,降低了黨在群眾中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了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關系不從“魚水關系”、“血肉關系”變成“油水關系”甚至發(fā)展為“火水關系”,繼續(xù)保持黨的最大優(yōu)勢, 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端正自己的態(tài)度,擺正自己的位置,回歸自己的本色和定位;基層干部群體要摒棄精英意識和官本位思想,樹立公仆意識,為人清廉正直。
同時要時時刻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我們不舒服一點。不自在一點,老百姓的舒適度就會好一點、滿意度就高一點,對我們的感覺才會好一點。”“政府過緊日子,群眾才能過好日子?!笔谷嗣袢罕娔軌虺浞终J識到他們的主人翁地位,并積極發(fā)揮其主人翁作用,為黨的建設和各項方針政策的制定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和支持,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井岡山革命根據(jù)地(下)[M].北京:中共黨史資料出版社,1987:16,85,176, 313-315.
[2]朱德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395.
[3]楊宇靜.論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J].社會科學論壇,2008,(1)(下).
[4]中共中央宣傳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讀本[M].學習出版社,2009:30-31,31.
[5]胡錦濤.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 9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14.
(作者單位:華東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