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體項目的建筑基地位于新加坡BUONA VISTA一個更大的總體規(guī)劃項目——緯壹科技城之中,這里將建成一個區(qū)域中心,為種類多樣的城市及文化活動提供場所,并推動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造力。在符合緯壹科技城大環(huán)境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在建筑設計上響應客戶的設計需求,即在地標性建筑的外形內,整合功能和技術。
總體規(guī)劃需求
項目在步行的連通性、建筑的圍護結構、高度限制、基地地貌保持,以及保留/移植重要的成熟樹木等方面制定了詳細的規(guī)劃約束條件。城市規(guī)劃指導方針要求保留原始地形的水平高度,并突出某些重要的基地特色。建筑物為了應對水平面高度參差不齊的情況,將一層分為兩個高度,并設立了兩個入口。為了滿足步行方便性的需求,建筑師采用了自然通風的多孔地面板,并且在建筑核心位置建造了35米高的大型廣場,向來自地鐵系統(tǒng)、緯壹公園及其他未來項目的人流敞開了懷抱。考慮周到的設計師將市民的公共空間與建筑地下一層、二層和三層結合起來,創(chuàng)建了幾個景觀美化的公共區(qū)域,在這里可以舉行表演、展覽、會議及其他公共活動。
購物中心設計
零售空間的設計面臨富有挑戰(zhàn)性的現(xiàn)場地形,最終這片區(qū)域向內盤旋,經過主要入口處,到達一個開放的圓形劇場。這使得綜合體既能在建筑內部舉辦豐富多彩的活動,同時也能保持一定的功能性。
購物中心的立面采用小塊玻璃的設計,不但分解了大塊體量,還創(chuàng)造了一種正負空間的動態(tài)組合以及一種平衡感。南立面完全開放,其設施從外面清晰可見。該建筑成為了一個向公眾開放、期待他們發(fā)現(xiàn)的有機體。人們可以經由一系列復雜的坡道、自動扶梯、階地和公共花園在綜合體內爬下爬上、縱橫穿行。所有的循環(huán)通道、設備運轉及內部形式都是溫和而蜿蜒的,就好像其內部是由人們的活動自然形成的一般。
購物中心在面向公眾開放的零售空間與私營的封閉劇院之間實現(xiàn)了柔和的垂直過渡。這一過渡從視覺上和空間上均與宏偉的大堂聯(lián)系起來,連接著地下的零售區(qū)域和劇院主要大堂的頂部玻璃樓層,并展現(xiàn)出了漂浮在上方的體量。
表演中心設計
表演藝術中心的市民與公眾活動空間是綜合體的重中之重,從外觀看起來極富表現(xiàn)力。其南立面與購物中心一樣對外開放,展示了內部可見部分的設施運營狀況,仿佛漂浮的劇院體量在小塊玻璃的設計中被分解了,并采用了定制的帶狀聲學底層來包裹劇院,這樣有助于在視覺上減輕建筑上部的體量,與下方的虛實空間保持平衡。
劇院有超過5000個座位以及兩個包廂,是迄今為止新加坡最大的同類型場地,能夠上演音樂劇、音樂會及其他大型演出。空心墻系統(tǒng)能擋住來自休息廳和外部環(huán)境的噪音與振動。劇院的整體鋼結構都以傳統(tǒng)的
“盒中盒”的設計方法實現(xiàn)。
可持續(xù)設計
星商業(yè)綜合體首先是一種社會建筑物。它的設計目的是通過公開的前院和零售區(qū)域為附近居民提供一個活躍的、受人歡迎的社會空間。這就需要考慮建筑中公眾的舒適性及建筑的環(huán)境友好性。
設計師用一系列具有改善氣候效果的戶外空間強調自然的空氣流動,它們保護顧客免遭新加坡熱帶大雨的洗禮和烈日的烘烤,同時為戶外的顧客提供生理降溫。為了避免限制公共空間,也為了不像新加坡許多其他公共場所那樣使用空調,建筑的外形經過設計,可收集從南北兩個方向刮來的微風,并使其加速通過室外空間,為顧客營造舒適的戶外座位區(qū),讓人們能在健康的戶外環(huán)境中活動。
同時,設計師在建筑上安裝了雨篷,可避免人們直接受到暴曬或淋到雨水,并進一步收集微風,控制內部和外部環(huán)境之間的視覺對比,提高居住者的舒適度。采光方面,設計師對白天的太陽眩光和熱舒適度都進行了分析。盡量減少東部和西部的曝光率。立面的設計、性能和窗墻比都得到了優(yōu)化處理,以在使用區(qū)域最大化利用日光,并進一步控制熱度。建筑旨在成為可持續(xù)和被動式節(jié)能設計的典范。它以被動式設計的使用為首要原則,成為環(huán)境的補充,并與之密切結合。
除了被動式節(jié)能,設計師還采用了一系列措施來主動降低建筑能耗。包括具有變頻調速和睡眠模式的節(jié)能電梯和自動扶梯;在樓梯和衛(wèi)生間等公共空間安裝運動傳感器照明控制裝置,可減少照明能耗;在禮堂的地板內安裝置換通風系統(tǒng),可減少制冷需求和能源消耗,為溫度較高的已使用樓層帶來清涼的空氣;裝有一氧化碳傳感器的無導管風扇用于地下室停車場,可最小化系統(tǒng)熱阻,并減少能源消耗。目前整個項目在空調系統(tǒng)、空調熱泵和冷卻塔上分別節(jié)約720%、39.1%和29%的能耗。
項目的設計也側重于減少飲用水的消耗和水污染,能夠對雨水和空調冷凝水進行收集,并用作灌溉種植區(qū)域的替代水源。這種替代水源也用于冷卻塔,由城市的新生水來補充,無需使用飲用水。遍布整個基地的入滲溝也有助于減少雨水徑流,最大化減小對當?shù)鼗A設施造成的壓力,并減少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