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對15例外傷型硬膜下積液患者的治療體會。方法:對2010年以來到我院就診的15例硬膜下積液患者進行回顧分析,并于1年后對患者進行隨訪。結果:在非手術組7例患者中,痊愈3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85.7%;手術治療患者8例,痊愈4例、顯效2例、有效1例,其總體有效率為87.5%。結論:綜合性治療可有效改善硬膜下積液的病癥表現(xiàn),可根據(jù)患者的臨床癥狀選擇治療方法,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關鍵詞:硬膜下積液;治療體會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87-02
外傷型硬膜下積液的發(fā)病人數(shù)逐年增多,是顱腦損傷常見的一類并發(fā)癥[1]。該病引發(fā)原因較多,常見的外力壓迫損害即可使患者的顱腦產(chǎn)生損傷,進而引發(fā)硬膜下積液等并發(fā)癥。對該疾病的治療無特定的治療方式,可根據(jù)患者的病征可通過不同的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可減少在治療過程中的治療繁瑣步驟,盡可能的快速達到治療效果。我院對15例硬膜下積液患者進行治療,具體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對2010年以來到我院就診的15硬膜下積液患者進行回顧分析,所有患者經(jīng)CT或MRI確診。其中,男患12例、女患3例,年齡為25~65歲,平均年齡為(43.7±3.8)歲。根據(jù)致傷原因將患者分類為: 車禍傷7例、墜落傷5例、打擊傷3例。根據(jù)其送診時間可將其分為急性4例、亞急性8例、慢性3例。由積液量多少可將患者劃分為30ml以下4例、30~50ml3例、40~100ml5例、100ml以上3例。此次15例患者中積液均位于幕上,且于雙額顳部4例、左額顳部4例、右額顳部7例。
1.2 影像學資料:
患者送診后即進行影像學檢測。以CT 或MRI檢測法為主。由檢測結果可知,患者的顱骨內板下呈低密度新月狀影,T值為近似腦脊液,液下腦溝、腦裂消失或顯示欠佳。
1.3 分型:
根據(jù)積液量的變化情況進行分型,具體為:(1)穩(wěn)定期:積液量穩(wěn)定,基本無變化;(2)進展期:積液量呈上升趨勢;(3)消退期:積液量呈減少趨勢;(4)演變期:伴有出血癥狀[2]。通過對患者進行分型劃分,可為后期的治療方式選擇提供良好的參考依據(jù)。
1.3 臨床表現(xiàn):
頭暈頭痛患者10例;語言障礙患者8例;嘔吐昏厥患者8例;意識障礙患者6例;肢體偏癱患者5例;有精神癥狀患者6例;癲癇患者5例。
1.4 治療方法:
此次治療分為非手術治療法與手術治療法兩項進行。其中,非手術治療法患者7例,具體情況如下:要求患者采取頭低患側臥位法進行治療,以擴張血管藥物、鈣離子阻滯劑等治療手段進行聯(lián)合治療。8例患者以手術法進行治療,包括轉孔引流5例;開顱積液包膜剝除、蛛網(wǎng)膜撕裂4例。
1.5 診斷標準:
以病情恢復情況作為診斷標準,具體劃分為:(1)治愈:硬膜下積液完全消失;(2)有效:硬膜下積液減少至原有的1/2以上;(3)無效:硬膜下積液無消除趨勢,病征甚至加重。
2 結果
于1年后對患者進行隨訪。在非手術組7例患者中,痊愈3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85.7%;手術治療患者8例,痊愈4例、顯效2例、有效1例,其總體有效率為87.5%。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意外事故的發(fā)生率越來越高,使得顱腦損傷患者人數(shù)也越來越多。根據(jù)患者的病征可通過不同的治療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可減少在治療過程中的治療繁瑣步驟,盡可能的快速達到治療效果。硬膜下積液是最常見的一類顱腦損傷并發(fā)癥。目前臨床上將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歸結于受到外界損傷時,顱內壓力瞬間失衡,致使蛛網(wǎng)膜破裂形成活瓣[3]。但次情況下破損部位仍受到腦部沖擊力與腦壓的推動,進而使得腦脊液流入硬膜中。但也有比本分理論認為硬膜下積液的形成與腦屏障破壞有關,在外力沖擊情況下使得血腦屏障受到破壞,進而使得毛細血管的通透性顯著增加,血漿成分便可透過毛細血管大量滲出,進入硬膜下形成集聚的積液[4]。
該病癥的治療無固定統(tǒng)一的治療方法,具體包括手術與非手術兩類。我院于術前先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影像學檢測,具體以CT或MRI為主,通過影像學的檢測結果,可對患者的病征有大致的掌握,進而選擇的相應的治療方式。
硬膜下積液可以手術法或非手術法進行治療。通常情況下,在積液量較少、病情相對穩(wěn)定期間可通過非手術法進行治療,此次調查過程中,主要涉及使用擴張血管藥物、鈣離子阻滯劑等治療手段進行聯(lián)合治療。但在治療期間,需對患者的病情變化進行密切的關注,若幕上積液量>30ml且有持續(xù)上升趨勢、顱內壓升高明顯、積液伴有出血、CT值逐漸升高、意識障礙、伴有癲癇發(fā)作癥狀的患者,則需立刻改變治療方案,以手術法進行治療。在手術治療中,主要以轉孔引流、開顱積液包膜剝除、蛛網(wǎng)膜造瘺切除兩種手術方式為主。其中,鉆孔引流手術法主要包括下述四項優(yōu)點:(1)創(chuàng)傷小,該手術法在麻醉條件下進行,對患者產(chǎn)生的傷害較小,且其創(chuàng)口較小,對患者的其他機理功能不易產(chǎn)生影響。(2)可緩解緊急情況,在緊急情況下以該手術法進行治療,可快速降低顱內壓,避免造成額外的傷害。(3)術后并發(fā)癥少。(4)患者術后恢復快,由于該手術法創(chuàng)口小,在治療過程中不易造成其他的傷害,因此患者在術后可在較短時間內恢復。但該手術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如該手術法治療后患者易復發(fā),因此通常在急性、亞急性的他情況下對患者進行使用。此次鉆孔引流患者共5例,應后續(xù)治療較為恰當,因此未出現(xiàn)患者復發(fā)等情況。
對于鉆孔手術治療不完全、積液合并血腫、包膜較厚的患者可以開顱積液包膜剝除、蛛網(wǎng)膜撕口術進行治療。其手術特點具體如下:(1)治療效果好,對于轉孔引流失敗的手術患者可進行補充治療。(2)廣泛切開包膜,該手術法可廣泛切開包膜,使得下腔中的積液與蛛網(wǎng)膜獲得較廣泛的運行空間。在此次調查中,有調查結果可知,在非手術組7例患者中,痊愈3例、有效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為85.7%;手術治療患者8例,痊愈4例、顯效2例、有效1例,其總體有效率為87.5%。兩組數(shù)據(jù)并無顯著性差異,可見,對不同癥狀的患者采用不同的治療方式均可獲得較好的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硬膜下積液治療無規(guī)定統(tǒng)一的治療方式。在治療前對患者進行影像學診斷可有效幫助患者判斷疾病的具體情況。再根據(jù)患者的具體病征選擇相應的治療措施,即可達到預期的治療效果,又可減少不必要的細節(jié),使患者在較短時間內完成治療。但在治療過程中應對患者的病征變化進行密切的觀察,在極大程度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對出現(xiàn)異常的患者應盡快的調整治療方式,幫助患者順利完成治療。
參考文獻
[1] 劉紅章.26例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治療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jīng)疾病雜志,2013,16(11):72-73.
[2] 張鐵錚,辛振學,韓培軍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57例治療體會[J].山東醫(yī)藥,2008,48(35):78-79.
[3] 周繼業(yè),馬班友,何桂芝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的治療體會[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11):1285-1286.
[4] 馮路,徐正保.外傷性硬膜下積液134例治療體會[J].中國現(xiàn)代醫(yī)藥雜志,2007,9(2):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