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宮頸癌;超選擇動脈灌注栓塞介入治療;MRI;療效分析
【中圖分類號】
R2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55-01
宮頸癌是婦科常見的惡性腫瘤,外科手術切除是首選治療方法,近年來,由于檢查手段不斷進步,得以早期發(fā)現(xiàn),但由于我國人口眾多,仍有許多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失去了手術切除的機會。單純放射治療,化療副作用大,療效也不滿意,極易復發(fā)及轉移,超選擇經(jīng)動脈灌注栓塞(TAE),不僅使一部分患者重新獲得手術根治機會,而且能幫助放療順利進行,顯著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質量[1]。但其療效評價一直以來依賴于婦科檢查,無法提供準確的分期,MRI在治療前后的對比能夠提供非常有價值的資料。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2010.3月-2014.3月采用TAE治療中晚期宮頸癌患者15例,年齡35-70歲,平均48歲,所有患者均病例確診為IIB期-IV期,術前行MRI檢查,然后行血常規(guī),肝功能,腎功能,凝血功能、心電圖、胸片及術前五項檢查,無TAE介入治療禁忌癥。
1.2 所有患者均采用Seldinger技術穿刺右側股動脈成功后,在5F導絲的引導下,見5F子宮導管插入雙側髂內動脈,然后用微導管插入雙側子宮動脈,注入化療藥物順鉑60mg,5-Fu600mg、絲裂霉素1000mg,然后用明膠海綿栓塞腫瘤供血動脈,術畢拔管,加壓包扎。
1.3 MRI復查:所有患者于術后2周后進行MRI檢查。
1.4 觀察療效:介入治療前后均有2-3名主治以上級別的影像工作人員進行閱片,觀察手術前后,腫瘤大小變化,T2W1信號改變,宮旁浸潤劑淋巴結變化情況。
2 結果
2.1 介入治療前MRI影像學表現(xiàn):15例宮頸癌患者,腫瘤均在3.5mm以上,最大達70mm,形態(tài)不規(guī)則,均有不同程度侵及宮體及陰道后穹窿,盆腔淋巴結轉移3例,腫瘤組織在SE序列T1WI實性部分呈等T1信號,T2WI序列呈稍長T2信號,可見T2信號與正常組織可以進行良好的對比。是宮頸癌掃描及分期的主要序列。
2.2 介入治療后MRI影像學表現(xiàn)
2.2.1 腫瘤大小,所有患者腫瘤大小均有明顯縮小,腫瘤體積縮小〉50%的12例,占80%,腫瘤體積縮小〈50%的3例,為20%。
2.2.2 腫瘤信號的改變,12例腫瘤信號減低,3例與術前信號無明顯變化。10例腫瘤強化信號不均勻,內見無強化壞死區(qū)。5例未見強化。
2.2.3 宮旁浸潤及淋巴結的變化:介入治療后宮旁浸潤腫瘤信號減低,腫大淋巴結明顯縮小。
3 討論
當前宮頸癌的確診靠病例診斷,分期及療效病例不起作用,婦科也有很大的局限性,而MRI檢查具有高分辨率,多方位成像的優(yōu)勢,顯著優(yōu)于婦科檢查,更優(yōu)于超聲及CT檢查,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日益受到臨床醫(yī)生的重視。宮頸癌宮旁組織浸潤是外科手術禁忌癥,還與宮頸癌復發(fā)直接相關,因此準確判斷宮旁組織浸潤情況,是確定治療方法的關鍵,文獻報道MRI評價宮旁組織浸潤準確率為99%[2],總之,MRI可快速,準確、無創(chuàng)、有效第評價宮頸癌的進展,準確的判斷腫瘤體積、形態(tài)及大小的變化,為臨床提高非常有價值的治療信息,對宮頸癌超選擇動脈灌注栓塞介入治療療效及預后評估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黃理華,倪趙勤,黃雪芳等宮頸癌手術前超選擇性動脈化療-栓塞45例療效探討【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29):4119-4120
[2] 虞登高.MRI在子宮頸癌的診斷與分歧中的應用價值【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09.10(5):319-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