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固定-可摘聯(lián)合修復在咬合重建治療中應用效果。方法:臨床采集牙列重度磨耗伴咬合喪失的例病例12, 采用固定-可摘聯(lián)合修復方法實施牙列重度磨耗咬合重建治療。咬合重建采用序列治療的方法,確定治療計劃進行完善的牙周、牙體、牙髓治療。采用過渡性合墊式義齒恢復頜位關系,戴用3個月后固定-可摘義齒永久修復,恢復正確的頜位和咬合關系。結果:咬合重建后患者外形容貌、發(fā)音、咀嚼功能評價良好, 咬合關系和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TMD)癥狀顯著改善。結論:采用固定-可摘聯(lián)合修復治療牙列重度磨耗, 進行咬合重建的臨床效果較好,患者滿意度高,其TMD癥狀有明顯改善。
關鍵詞:固定-可摘聯(lián)合修復;咬合重建;磨耗
【中圖分類號】
R749.05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101-01
重度磨耗伴咬合喪失是老年人口腔的多發(fā)病之一。隨著我國人口的老齡化進程加劇,口腔修復醫(yī)生所面臨的需進行修復治療的患者的數(shù)量和其對修復效果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這部分人群由于齲病、牙周病、外傷、牙體嚴重磨損、者各種全身系統(tǒng)疾病而導致咬合喪失,喪失了原有的咬合高度面下1/ 3 高度,因而不能執(zhí)行完善的咀嚼和咬合功能, 美觀和發(fā)音功能也受到一定的影響, 部分患者還因此導致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 TMD) 或者原有的TMD 癥狀加重。牙齒重度度磨耗咬合重建不是以簡單的方法可以解決的, 必須在正確地恢復垂直距離和穩(wěn)定的領位關系基礎上建立咬合, 使重建咬合與顳下頜關節(jié)、咀嚼肌相互協(xié)調(diào), 以達到消除口領系統(tǒng)紊亂的目的。固定-可摘聯(lián)合修復技術在咬合重建治療中, 能獲得穩(wěn)定可靠的療效。
1 材料和方法
1.1 檢測對象:
沈陽市口腔醫(yī)院修復科2008年至2013年間, 全口牙齒重度磨耗患者伴咬合喪失患者12例, 男性6例, 女性6例, 年齡57-72歲。
1.2 檢查方法:
①口腔頜面部檢查:包括領面對稱性和面下1/3距離檢查②口腔檢查:包括牙體、牙周、平面、曲線和咬合關系檢查③顳下頜關節(jié)檢查:包括開口度、開口型、關節(jié)彈響、咀嚼肌疲勞疼痛癥狀。
1.3 治療方案:
①基礎治療:對牙髓、根尖周、牙周病變患牙進行完善的根管治療和牙周治療②咬合重建治療:采用合墊式過渡性可摘局部義齒恢復垂直距離和水平頜位關系?;颊叽饔?個月適應后, 進行全牙列固定-可摘修復重建, 修復方式主要包括全冠、樁冠修復體,精密附著體式可摘局部義齒。
1.4觀察內(nèi)容:初戴義齒后,3個月、6個月、1年、2年、3年定期隨訪,復診隨訪時詳細記錄主觀感覺,固位力、美觀舒適、咀嚼功能及、基牙松動度、牙槽脊變化以及義齒有無翹動、x線片表現(xiàn)。
2 結果
2.1患者的主觀感覺:
合墊戴用的最初1周4名患者感到咀嚼肌疲勞癥狀加重, 顳下頜關節(jié)不適, 調(diào)合后癥狀緩解,隨后的3個月內(nèi)無不適。固定-可摘聯(lián)合 永久修復1年后未見患者不適。重建后的牙列高度和形態(tài), 異常牙合平面和牙合曲線, 面下1/ 3 高度獲得適度恢復?;颊邔ν庥^與咀嚼功能滿意。
2.2臨床觀察:所有病例均無明顯固位力下降,基牙未見松動度增加,1例X線片顯示有牙槽脊吸收。2例2年復查時有翹動,經(jīng)重襯后癥狀消失。
3 討論
牙列重度磨耗主要與磨牙癥或緊咬牙的下頜功能運動有關[1]。
它不僅導致牙體硬組織和牙周組織疾病, 造成外形容貌的改變和影響發(fā)音, 嚴重的甚至引起咬合關系錯亂,是引起穎下領關節(jié)功能紊亂的主要因素之一。牙列重度磨耗是逐漸由生理牙合演變?yōu)椴±硌篮系倪^程。牙合重建修復是阻斷病理過程, 重建和恢復生理機能的措施, 口頜系統(tǒng)相關組織也需要經(jīng)歷一個適應過程。重建必須采取序列治療的方式,修復前必須戴用暫時性修復體, 以整復紊亂的口頜系統(tǒng), 治療相關癥候群, 測試修復后的新垂直高度、頜位的組織適應性, 以及與整個口頜系統(tǒng)的協(xié)調(diào)一致性[2]。已有研究表明,進行咬合重建修復后,能顯著減少咀嚼肌的緊張度,增強咀嚼肌大力咬合及咀嚼運動時的收縮力[3]。
牙合重建可采用可摘和固定兩種修復形式,。本研究選取的病例為重度磨耗伴咬合喪失,采用固定-可摘相結合的方式進行牙合重建,可摘局部義齒部分采用了精密附著體做固位體,使義齒美觀、舒適、穩(wěn)定,減少了對基牙的損傷,使頜力的分布、傳導趨于合理,對基牙有保護作用。對患者義齒的固位力、美觀舒適、咀嚼功能、基牙松動度等進行分析,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而且消除穎下領關節(jié)功能紊亂癥狀。
參考文獻
[1] 王美青.現(xiàn)代牙合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111.
[2] 白樂康,胡燕萍,張穎,等.牙列重度磨耗的牙合重建修復[J].西安醫(yī)科大學學報,1998,19(3):486- 487.
[3] 周崇陽,馮海蘭,楊朝輝,胡曉陽.咬合重建修復過程中咀嚼肌點圖的變化[ J]口腔頜面修復學雜志,2003,3:14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