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兒科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臨床特點。方法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8月期間收治的確診為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患兒80例,對患兒的病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對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胸片檢查結果、實驗室檢查、治療及轉歸進行分析。結果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首診癥狀均為發(fā)熱、咳嗽,大部分患兒伴隨有腹瀉、食欲下降、心音低鈍、煩躁、乏力、貧血、高熱驚厥和皮疹等心血管、血液、神經及消化系統(tǒng)癥狀。其中所有患兒均伴隨有胸片異常,采用阿奇霉素進行治療,療效顯著。結論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發(fā)病特點呈現(xiàn)小齡化趨勢,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患兒均合并有各類肺炎支原體肺炎并發(fā)癥,在對患兒進行治療時應注意給予患兒全面的輔助檢查和及時對癥治療。
關鍵詞:兒科;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特點
【中圖分類號】
R24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6-0020-01
社區(qū)獲得性肺炎是一種常見的兒科疾病,發(fā)病率較高,是造成嬰幼兒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調查顯示,近年來我國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發(fā)病率呈現(xiàn)逐年上升趨勢,導致兒童社區(qū)獲得性肺炎發(fā)病率逐漸升高[1]。研究表示,肺炎支原體感染會引起呼吸道癥狀,同時大部分患兒伴隨有多器官、多系統(tǒng)損傷,累及心血管、神經等系統(tǒng)。本次研究通過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80例確診為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病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探討該類患兒的臨床表現(xiàn)特點,為臨床研究提供可靠地建議?,F(xiàn)將結果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我院2010年4月—2013年8月期間收治的確診為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患兒80例,47男性,33例女性,其中包括5例患兒年齡在5個月~12個月,18例1~3歲,37例3歲~7歲,20例7歲~14歲?;純壕诓l(fā)14d之內入院就診,住院時間4~15d,平均為7.6±2.1d?;純壕驮\前30d內未使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排除氣管異物、結核感染和其他器質性疾病。
1.2 臨床表現(xiàn): 患兒的一般資料見表1.由表中數(shù)據(jù)可知,80例患兒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發(fā)熱或咳嗽表現(xiàn),其中57例患兒表現(xiàn)為刺激性干咳,23例患兒咳嗽伴隨黃色或白色黏痰,45例喘憋,4例胸痛,其中31例患兒肺部呈現(xiàn)陽性體征:11例呼吸音下降,19例濕羅音,3例干啰音。38例患兒存在肺外并發(fā)癥,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食欲下降、心音低鈍、煩躁、心悸、皮疹、貧血、高熱驚厥等神經、心血管、血液及消化系統(tǒng)疾病。
表1 80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一般資料及臨床表現(xiàn)
1.3 實驗室檢查: 患兒入院后行胸片檢查,給予患兒心電圖監(jiān)測并對結果進行分析。
1.4 治療方法: 給予患兒解痙平喘、霧化吸入等常規(guī)綜合治療,同時給予患兒靜脈滴注阿奇霉素,每日10mg/kg,持續(xù)3~5d,在患兒癥狀改善后,改為口服阿奇霉素干混懸劑,每日10mg/kg,持續(xù)3d后停藥4d。
2 結果
2.1 胸片分析結果見表2. 所有患兒均出現(xiàn)肺部異常X線平片變化:肺紋理模糊、增粗,其中30例雙肺病變,50例單肺病變。胸片結果顯示,本次研究中包括47例云霧狀炎性滲出影支氣管炎,31例肺間質彌漫性間質性肺炎,26例合并肺門影增濃,13例合并肺不張,25例合并肺氣腫,6例患兒合并單側胸腔少量積液。
表2 80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胸片檢查結果
2.2 轉歸: 76例患兒在綜合治療聯(lián)合阿奇霉素治療3~10d后,體溫恢復正常;之后7~13d后,患兒咳嗽癥狀明顯改善,平均為9.1±3.2d,80例患兒在出院時其呼吸道癥狀均得到明顯緩解。本次研究中,44例患兒的胸片復查結果表明病灶吸收,其余患兒在出院復查期間,38例患兒顯示病灶吸收。
2.3 不良反應: 本次研究中,23例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出現(xiàn)腹瀉、腹脹及嘔吐癥狀,給予患兒對癥治療后癥狀明顯緩解。
3 討論
肺炎支原體是目前已知的最小病原微生物,其傳染途徑主要為呼吸道飛沫傳播。調查顯示,我國約17.9%的肺炎病患兒為肺炎支原體感染所致[2]。近年來,我國肺炎支原體肺炎的發(fā)病呈現(xiàn)小齡化趨勢,其發(fā)病率逐漸升高。本次研究中,80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中75%(60例)為學齡前兒童(≤7歲)。
研究證明,肺炎支原體感染會造成多器官、多系統(tǒng)損傷:①肺炎支原體在患者血液、心包液、關節(jié)滑液及皮膚損害處等部位繁殖,引起心音低鈍、煩躁、乏力、貧血、高熱驚厥和皮疹等心血管、血液、神經及消化系統(tǒng)癥狀;②機體被肺炎支原體感染后,產生自身抗體,導致自身免疫性損害。本次研究中,大部分患兒伴隨有腹瀉、食欲下降、心音低鈍、煩躁、乏力、貧血、高熱驚厥和皮疹等心血管、血液、神經及消化系統(tǒng)癥狀,同相關資料中的結論基本一致。
本次研究通過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80例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病史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結果表明,47.5%(38例)患兒伴隨有不同程度的肺外并發(fā)癥,其中包括23例消化系統(tǒng)(腹瀉、腹痛、食欲下降、嘔吐),25例心血管系統(tǒng)(胸悶、心悸及心電圖改變),21例血液系統(tǒng)(貧血)、16例神經系統(tǒng)(高熱驚厥)及4例皮膚癥狀(蕁麻疹、斑丘疹),提示肺炎支原體感染有較大幾率導致肺外臟器損害,若患兒有該類臨床表現(xiàn),應將肺炎支原體肺炎納入考慮范圍。另一方面,本次研究表明,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的首發(fā)癥狀主要為呼吸系統(tǒng)癥狀,且多在病發(fā)4~9d之內表現(xiàn)出肺外并發(fā)癥癥狀,其中38.75%(31/80)例患兒在就診時表現(xiàn)為肺部陽性體征,其陽性率遠低于胸片檢查結果異常率(100%),提示在對該類患兒進行臨床診斷時,應考慮將胸片檢查納入常規(guī)檢查手段,以進一步提高肺炎支原體肺炎的檢出率。
臨床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主要方法為綜合治療聯(lián)合藥物對癥治療,其中以四環(huán)素類、大環(huán)內酯類、喹諾酮類等能夠有效抑制病菌蛋白質合成作用的藥物療效最為顯著[3]。但是由于兒童正處于發(fā)育期,喹諾酮類及四環(huán)素類藥物會對患兒的骨骼發(fā)育造成影響,因此目前臨床上普遍采用大環(huán)內酯類藥物對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治療[4]。本次研究中,采用阿奇霉素對患兒進行治療,結果表明,患兒的發(fā)熱及咳嗽癥狀得到明顯改善,病灶吸收現(xiàn)象明顯。本次研究中,47.5%(38/80)的患兒就診時存在明顯的肺外并發(fā)癥,因此建議在對肺炎支原體肺炎患兒進行治療時,一方面需基于患兒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另一方面需給予患兒肺外并發(fā)癥對癥治療,以減輕患兒痛苦,改善臨床治療質量。
綜上所述,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發(fā)病特點呈現(xiàn)小齡化趨勢,發(fā)病率逐年上升,大部分患兒均合并有各類肺炎支原體肺炎并發(fā)癥,建議給予患兒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進行抗感染治療,并給予其全面的輔助檢查和并發(fā)癥對癥治療。
參考文獻
[1] 唐上英. 阿奇霉素治療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 2009, 24(30): 4330-4331.
[2] 盧海燕,覃娟,盧海英. 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的臨床特點分析及治療[J]. 當代醫(yī)學. 2013, 19(16): 43-44.
[3] 朱亮華. 81例小兒肺炎支原體肺炎臨床分析[J]. 江蘇醫(yī)藥. 2010(9): 1096-1097.
[4] 羅宇元,羅文燕,劉國樂,等. 兒科肺炎支原體肺炎202例臨床分析[J]. 黑龍江醫(yī)學. 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