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利己主義,是相對于集體主義而言的道德原則。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利己主義的涵義及其特點、利己主義的歷史發(fā)展概況及其理論基礎進行闡述,并對利己主義進行辯證分析。希望對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有所指導。中國傳統(tǒng)倫理學雖沒有直接使用利己主義一詞,但儒、墨、道等諸家都有各自的闡述,從儒家的有等差的仁愛理論到墨子的兼愛論;從荀子的性惡觀到宋明儒子的體用思想,這些都體現(xiàn)出中國倫理學在愛的實踐中對利己主義的探求。
關鍵詞 利己主義 道德 自我
一、利己主義的涵義及其特點
利已主義是一種道德原則,關于利已主義的定義,據(jù)朱貽庭主編的《倫理學大辭典》的釋義,利已主義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用個人利益作為思想行為準則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學說,源于拉丁語 ego,意為“我”,產(chǎn)生于私有制社會。關于利已主義的觀點很多。其中費爾巴哈觀點很有代表性。他把利已主義分為兩種:一種是善的,一種是惡的。善的利已主義同時承認自己和他人的利己主義,惡的利己主義是只承認自己的利己主義,前者利己又利人,后者損人利己。善的利己主義可以用西方的格言“自己活,也讓別人活”來概括。利己主義從范圍上劃分,可有單個人的利己主義,也可以有放大了的利己主義,即費爾巴哈所謂的社會利己主義、家庭利己主義、行會或村社的利己主義等。當代西方學者從利己主義的內(nèi)在結構出發(fā),把利己主義區(qū)分為“心理利己主義”和“倫理利己主義”。心理利己主義是利己主義的行為觀,是利己主義關于人的行為事實如何的客觀本性的理論;倫理利己主義是基于心理利己主義的利己主義的道德觀,是利己主義關于人的行為應試如何的道德原則的理論。
二、利己主義的辯證分析
利己主義是一種如此復雜而有爭議的理論,贊揚者有之,批評者有之。在古希臘城邦社會里,利己是與美德相悖的,因而是惡的。在中世紀,人作為上帝的奴仆,必須無條件的服從上帝的旨意,是沒有自我的。但在近代西方,利己成了天經(jīng)地義的人性。在現(xiàn)代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利己主義已經(jīng)貫穿于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在中國,以儒家為主的傳統(tǒng)倫理思想是反對利己主義的。人們一生下來就肩負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對父母的孝,對朋友的信,對君主的忠,都是無條件的。我國學界對于利己主義倫理觀流行的觀點是不管其采取何種手段,合理的或不合理的,也不管其結果如何,只要目的利己,就是惡的、應該唾棄的。王海明是比較另類的,在他的《新倫理學》中認為,合理利己主義主張以利他為手段,倡導為己利他,顯然符合人的社會本性,是合乎情理、合乎理智的,因此才叫合理利己主義。我個人認為合理利己主義的利己不損人和利己利人既不能說是善的,也不能說是惡的。從社會總體利益來看,這種利己主義能增加社會的總體利益。而利己主義的另一種形式即費爾巴哈所謂的惡的利己主義,為了實現(xiàn)其利己目的,不擇手段,損人利己,則是惡劣的,必須大力反對和批判的,它是世上一切罪惡、痛苦、不幸的總根源。雖然并沒有哪位倫理學家公開大肆宣揚損人利己,但這種損人利己的道德觀念卻是人的一種實際的道德品質(zhì),貫穿于人類歷史的全過程,滲透在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已成為腐蝕社會機體和人們心靈的毒藥。辯證看待利己主義,既要看到正面作用,也要看到負面影響。
三、 中國近代合理利己主義的思想特點
中國近代的合理利己主義同時受傳統(tǒng)倫理思想和西方倫理思想的影響,在救亡圖存的時代大背景下,有著其自身的思想特點。通過對人性的重新定位,中國近代合理利己主義凸顯了其與傳統(tǒng)倫理思想的不同;通過對“利群”、“合群”的強調(diào)及在求強求富的社會責任下所形成的強烈的現(xiàn)實取向,又彰顯出其與西方近代合理利己主義的差異。對傳統(tǒng)的顛覆需要借助于外來資源,尤其是新的思想觀念及其語言。近代思想家就是在吸收和發(fā)展西方傳入的功利主義、利己主義的思想觀念的基礎上,對傳統(tǒng)倫理觀念進行了改造。而對于西方的合理利己主義,中國近代思想家并沒有簡單照搬,而是根據(jù)中國當時的需要,對其進行了改造。對他們而言,利己是人之本性之必然,而利群則是道德的標準,是利己的根本目的或者至少是區(qū)分利己行為善惡的標準。利己利群是近代思想家所宣揚的合理利己主義的價值核心。
四、合理利己主義最終未能成為中國近代主導性
倫理思想的辨析中國近代的合理利己主義雖然在一些知識分子中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但它最終未能成為中國近代主導性的倫理思想。這主要是因為與近代西方自然生長并在一個和平、平穩(wěn)的環(huán)境中傳播、發(fā)展的合理利己主義不同,近代中國面臨救亡圖存、求富求強等特殊的歷史問題,能否有助于抵御外侮、實現(xiàn)國家富強是一個外來思想資源能否被接受、被傳播的衡量標準。合理利己主義因救亡的需要而被引入、廣為接受,也因逐漸不適應救亡的需要而走向衰落。
五、小結
中國現(xiàn)階段,我們進入了一個商品經(jīng)濟社會,原來計劃經(jīng)濟時的集體主義道德原則在實際生活層面日益失去了其魅力,而利己主義思想?yún)s在各個領域大有蔓延之勢,中國的利己主義思想缺少了西方的對他人的尊重和理解,從而更加的赤裸和無所顧忌。再加上中國原有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自私自利的思想,中國的利己主義呈現(xiàn)其特有的怪異,權錢交易、行賄受賄、貪污盜竊、走私販毒、坑蒙拐騙、敲詐勒索、制造和銷售假冒偽劣等現(xiàn)象比比皆是。這些現(xiàn)象不僅嚴重阻礙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且毒害了人們的心靈,其危害不可估量。如何正確的看待利己主義,如何規(guī)范人們的利己行為,使其達到一個平衡點,是我們應該努力去探討的。
參考文獻:
[1]朱貽庭.倫理學大辭典[M].上海辭書出版社.
[2]羅國杰.倫理學[M].人民出版社.
[3]北京大學編譯.18世紀法國哲學[M].
[4]霍爾巴赫.自然體系(上卷) [M].商務印書館.
(作者單位:廣西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