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禮物”切入,分析中國民間藝術的情感呈現(xiàn)、民藝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作者的關系、時代變遷中的情感交互,并多角度以“禮物”為話題,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探討傳統(tǒng)民藝的現(xiàn)代存在形式。
關鍵詞:中國民間藝術 情感表達 禮物
中國民間藝術大量涉及禮物習俗。禮物往來實際是人際間的情感交互。經由禮物解讀傳統(tǒng)民間藝術的情感表達,探求有現(xiàn)代活力的民藝形式,是我的一個實踐創(chuàng)作思路。
一 禮物的起源與演變、中國傳統(tǒng)民藝的情感表達
“禮物”乃“禮”、“物”合一?!岸Y”源于遠古的敬神祭祀,西周末年被制定成社會共同遵守的行為規(guī)范而后演變成一種社會制度?!岸Y”作為虔誠、敬畏、祈求之意的表達,除了約定的規(guī)范動作和態(tài)度,更可以“物”為載體傳遞。最初用于祭祀的物品,稱之為“犧牲”。
禮物是贈予、是貢獻,物為表,情為里。原始彩陶(古時用于祭祀的器皿)上的“蛙人形象”,繪刻著人類對兩棲生活能力以及頑強繁殖力的崇拜。舊社會贈予死者的禮物——陪葬品中,常見食器:飽食始終是生活的基本需求。西漢馬王堆墓葬就出土了大量漆器餐具;現(xiàn)今南方白事、喬遷、祝壽也有送碗的習俗。
民謠說:“端午節(jié),天氣熱,五毒醒,不安寧”。蝎、蛇、蜈蚣、蜘蛛、蟾蜍,五毒出沒常傷及人畜,民間衣飾繡五毒,糕餅綴五毒,都有以毒驅毒之愿,演變至后期五毒形象制品成為慶生禮品。
從禮物起源及演變都可看出,禮物從來都是“寄情之物”,禮物的制作挑選,及其往來,也從來都是一種情感表達。民間藝術常用的表現(xiàn)手法正是“借物生情”、“寄情于物”。
二 民藝創(chuàng)作與創(chuàng)作者之間的關系
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chuàng)造的藝術。生產勞動者和藝術創(chuàng)作者的合一、生產勞動實踐和藝術創(chuàng)作的合一,使得民間藝術鮮明地有別于文人藝術或其他藝術:經歷最真實、體驗最直接、手段最樸素、情感最真摯。
陜西農村黃土高原,自然生活條件相對貧瘠落后,可正是這樣的環(huán)境喚醒了底層勞動人民強烈的生命力與意志力。當?shù)孛耖g剪紙反復出現(xiàn)抓髻娃娃、生命樹這樣的形象,人與動物植物生機勃勃交相纏繞且形狀色彩極為飽滿鮮艷。這類剪紙大都被用于祭祀、婚喪等各種慶典物品與場所裝飾。
就像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所歸納的,人類有著生理、安全、歸屬與愛、尊重、自我實現(xiàn)及自我超越等不同層次的需求。《儀禮》中記載的“冠、婚、喪、祭、鄉(xiāng)、射、朝、聘”等典禮事項,都與當時社會的生產生活需求息息相關。傳統(tǒng)民間生活隨處可見的蓮、鯉、鴛鴦、壽星、仙桃、桂花、牡丹(富貴)、鹿(祿)、蝠(福)、八仙…--等各種藝術形象,都在直觀訴說勞動者對生存繁衍、富貴福祿、長生愛戀、幸福和平、自我升華等各層面需求的追尋。
因為民藝創(chuàng)作者就是勞動生產者本身,生產勞動實踐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聯(lián),是民藝創(chuàng)作天然深厚的根源。
三 從禮物看時代變遷與情感交互變化
人與人的互聯(lián)關系中,“禮尚往來”是避不開的話題。依據(jù)事件與對象的不同,有針對性地設計和選擇禮物,是人際關系設計的必修課。
信息社會,情感表達有了更多的方式,同時也步入了快節(jié)奏。過去,兒女誕生、婚嫁,母親、祖母等都會為迎接新生命、新家庭親手籌備制作各種;疑聚著祝福、祈盼的生活用品;現(xiàn)在大部分人尤其是城市家庭都通過購買來完成這些物品的添置;逢年過節(jié)親友問候直接短信群發(fā),應付的意味強過情意。并非現(xiàn)代人變;令血了,而是“快節(jié)奏”帶來的無奈“泛愛”。當前社會愈演愈烈的紅包之風,是“禮尚往來”的消極演繹,托愿寄情的美好物事,變成舍本逐表的沉重負擔。與此同時,在設計方面過度包裝現(xiàn)象嚴重。古人“買櫝還珠”只是不識貨,然而現(xiàn)代社會卻經常利用過度包裝強行提升禮品“價值”,就完全是面子主義的弄虛作假了。
禮物重要,包裝也重要,但不應以物為重,而是以情為先。“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情感交互方式多樣化,但禮物傳遞情感的初衷依舊。四實踐反思:傳統(tǒng)民藝的現(xiàn)代存在形式
我的《禮物》作品中,每一件禮物及其包裝都是有針對性的,依據(jù)相識相遇相知過程的真實經歷進行構思;不追求華麗表面,而專注于詮釋與傳遞情感一一我的《禮物》可以是樸素稚拙的,卻必須是真情實感的。并且,我的《禮物》作品完成制作和展覽后,就被作為真正的禮物送出。
我選擇熟悉的老少親友為對象。他們經歷不同、個性各異。在與孩子們交流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不同年齡的孩子,真實需求很不一樣。既有相似的共性又有著鮮明的個性,他們的內心都需要被認可,只是不同年齡對“認可”有著不同理解。六歲前的孩子追求共性,“我要跟他一樣的”,其實是在尋求群體歸屬中確認自己;六歲之后則個性開始蘇醒一一我要和別人不一樣;十歲之后開始希望自己做的事情能被重視。因為這些不同,我給幾個孩子設計的禮物也就不同了。
阿福(AAF),72歲,荷蘭人來中國兩次了,永遠對所有的事物都充滿著強烈的好奇。第一次帶她去布料市場,她對各種傳統(tǒng)的手工布料非常喜歡,她說那讓她想起她的母親;潘菲菲,26歲,山東人,是一個藝術家,她對手工編織的東西很感興趣,她說她在農村長大,爺爺總是自己編籮筐,上山、載貨,編織對她來說是童年的夢……我選擇了二十一個不同人物,根據(jù)其性格、愛好,為其選擇禮物、制作禮物包裝(圖3—1),最后以裝置陳列的形式展出。
基于“作品是《禮物》,作品是禮物”,乃至“每一個人都是上天賜予的禮物”的理解,最終的展示空間亦設計成被打開的禮包,每一位走進這個空間的觀眾亦都成為了“禮物”(圖3—2)。
現(xiàn)代品牌設計也越來越多地注重情感交互。中國移動旗下三大品牌均以消費者的情感需求為訴求點:全球通之“我能”、動感地帶之“我的地盤我做主”、神州行之“我看行”。我的《廣東城光投資集團品牌形象方案》借鑒民間藝術的情感表達方式,立足于情感訴求進行設計,但完全以現(xiàn)代面貌呈現(xiàn)。
形象方案1(圖3—4)以圓環(huán)、戒指為主體形象,借助傳統(tǒng)文化寄予手鐲、戒指的寓意,傳達城光集團掌握、責任、管理、承諾、美麗人生的企業(yè)理念,剛柔并濟地表達企業(yè)以消費者為本、致力于營造美麗人生美好社會的責任和追求。
形象方案2(圖3—5)選擇了花團錦簇的視覺意象:花朵需要培育,花團錦簇更是需要用心營造、精心呵護。本方案以意象聯(lián)想傳達企業(yè)理念,突出表達一種從出發(fā)、過程、以及境界追求的積極美好狀態(tài)。
民間藝術的情感表達,樸素稚拙而富有人情味。滄海桑田,思考那些在時代變遷中的變與不變,如何以有現(xiàn)代活力的新形式去承載相似相通的動人情感?《禮物》作品中對于“禮物”的本來含義的解讀、《廣東城光投資集團品牌形象方案》設計中對于品牌設計中情感訴求的專注,都是我在這些思考層面所做的實踐探索。民間藝術的解讀與借鑒不在于表面的形式剪貼,而應注重于其當時的生產生活環(huán)境下創(chuàng)作者本真的情感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