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 探討自擬溫陽益氣活血方對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償患者心功能的影響。 方法: 缺血性心肌病中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償患者70例;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45%,心功能2-4級,在常規(guī)西藥優(yōu)化治療的基礎上,隨機分為常規(guī)對照組和治療組;治療一周后,觀察溫陽益氣活血方對心功能的影響。 結果: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NYHA分級治療組一周后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改善不明顯(P>0.05);兩組治療前后心肌收縮功能變化比較,治療組治療后LVEF較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對照組改善不明顯(P>0.05)。
關鍵詞: 缺血性心肌病 中醫(yī)藥療法
【中圖分類號】R5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245-02
本研究采用在常規(guī)西藥優(yōu)化治療的基礎上,配合自擬溫陽益氣活血方治療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償患者38例,同時以西藥治療為對照進行研究,現(xiàn)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1.1診斷標準:缺血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失代償患者70例均來自2009年5月-2013年11月我院內(nèi)科住院患者。病例選擇符合WHO及衛(wèi)生部頒布的《中醫(y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關于《中藥新藥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指導原則》;并參照“全國中西醫(yī)結合防治心力衰竭”標準擬定。
西醫(yī)診斷標準:參照《現(xiàn)代心臟病學》“慢性心力衰竭診斷和治療指南”1.病史與體格檢查;2.心臟器質(zhì)性和功能性異常的檢測(12導聯(lián)心電圖,超聲心動圖,胸部正側(cè)位X線片);3.心力衰竭以NYHA分級,AHA/ACC慢性心力衰竭分期法進行分期;4.心力衰竭的原因和誘因:如感染,藥物,心律失常等。
中醫(yī)診斷標準:參照《實用中醫(yī)心病學》中醫(yī)胸痹心腎陽虛型辯證標準參照文獻。
排除標準:1.妊娠或哺乳期婦女;2.非心源性心力衰竭;3.不符合納入標準,未按規(guī)定用藥無法判斷療效,或資料不全,影響療效或安全性判斷者;4.藥物優(yōu)化治療無效需要心臟同步化治療的患者;5.急性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心絞痛者;6.急性肺水腫或慢性心力衰竭惡化期;7.低血壓,心動過緩和II-III度房室傳導阻滯,合并有支氣管哮喘等β受體阻滯劑應用禁忌者;8.精神病患者。
1.2一般資料:心力衰竭患者全部來源于我院內(nèi)科住院病例,按入院時間將符合前述病例選擇標準隨機(隨機數(shù)字表分組法)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對照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齡在49-70歲,中位年齡56歲,超聲心動圖均證實為缺血性心肌病(既往均證實有陳舊性心肌梗死或冠狀動脈造影術病史),合并房顫者3例,心功能采用NYHA分級標準,心功能2級11例,3級14例,4級7例;治療組38例,男18例,女20例,年齡46-71例,中位年齡54歲,以超聲心動圖證實缺血性心肌?。韧C實有陳舊性心肌梗死或冠狀動脈造影術病史),合并房顫者5例,心功能2級134例,3級17例,4級8例.同時對兩組患者治療前的臨床癥狀及心功能指標進行統(tǒng)計分析,兩組比較,經(jīng)x2檢驗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
2.治療及觀察方法:
2.1治療方法:對照組按照慢性心力衰竭診治指南(ACEI或ARB+袢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醛固酮受體拮抗劑),或用或不用地高辛、多巴胺,亞硝酸脂類藥物等;積極處理誘發(fā)因素,如房顫者使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處理、抗感染、常規(guī)抗血小板聚集、調(diào)脂、抗凝等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加用溫陽益氣活血方。
2.2觀察指標:<1>臨床癥狀:采用心力衰竭癥狀評分標準(0-13),根據(jù)Boston心力衰竭標準判定,即①休息狀態(tài)下呼吸困難4分;②端坐呼吸4分;③夜間陣發(fā)性呼吸困難不能平臥2分;④平地走路呼吸困難2分(以爬2層樓為標準);⑤活動后呼吸困難1分。同時參照NYHA分級標準予以分級。<2>心功能指標:心臟彩超多普勒以測定LVEF(左室射血分數(shù))為主。
3.治療結果:
3.1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住院期間治療組因心臟原因再次住院次數(shù)為18例次;對照組為26例次,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癥狀評分(NYHA分級)治療組治療一周后與本組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P<0.05),對照組差異不顯著(P>0.05)。
3.2兩組治療前后心臟收縮功能比較:治療組治療后LVFF較本組治療前明顯改善(P<0.05),對照組改善不明顯。
4.討論:做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類型之一的缺血性心肌病,又稱心律失常型和心力衰竭型冠心病,此時心肌細胞壞死,殘存的心肌細胞肥大,纖維化或瘢痕形成以及心肌間質(zhì)膠原沉積增加均可發(fā)生,幾乎成為該病的一種結構模式,其可導致室壁張力增加及室壁硬度異常、心臟擴大及心力衰竭等。
缺血性心肌病中心力衰竭屬于祖國醫(yī)學胸痹中心陽不振,腎陽虛衰,氣虛(滯)血瘀的范疇。目前并無臨床證據(jù)表明中醫(yī)藥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有效。但本文研究結果證明與既往研究一致中藥有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血管內(nèi)皮功能、炎癥過程、能量代謝,有助于改善心功能等。本研究證實自擬溫陽益氣活血方有改善心衰癥狀和心功能的作用,與藥物優(yōu)化治療聯(lián)合治療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可明顯縮短住院時間,降低死亡率,提高生存和生活質(zhì)量。在基層容易推廣,為建立中醫(yī)特色心衰治療策略提供可行依據(jù)。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第一輯.1993:7-60.
[2]葛均波.現(xiàn)代心臟病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242-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