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B(tài)超輔助下功能區(qū)膠質瘤顯微手術切除效果。 方法: 分析某醫(yī)院90例腦功能區(qū)膠質瘤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觀察組采用B超輔助顯微鏡切除,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開顱術切除,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和卡氏評分(KPS)。 結果: 觀察組膠質瘤全切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無嚴重病發(fā)率或死亡。術后隨訪12個月,觀察組KPS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B超輔助顯微手術增加了成功率和安全性,損傷小且并發(fā)癥少,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超;顯微手術;腦功能區(qū);膠質瘤
【中圖分類號】R739.4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4-0039-02
腦功能區(qū)膠質瘤因對神經(jīng)的壓迫,令患者表現(xiàn)出頭痛惡心及諸多并發(fā)癥,是死亡率極高的頭部腫瘤,患者的生存質量和膠質瘤切除程度密切相關。本文以某醫(yī)院收治的90例功能區(qū)膠質瘤患者手術情況為研究對象,探討B(tài)超輔助顯微手術的應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某醫(yī)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90例膠質瘤患者為研究對象。術前MRI檢查得知,患者中膠質瘤位置在小腦9例,額葉17例,額頂葉15例,額顳葉24例,顳頂葉25例。隨機將90例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45例。
觀察組:男22例,女23例,年齡12-70歲、平均(42.1±12.2)歲,病程21天-2年、平均(6.5±1.5)月,KPS30-100,平均66.1±17.7;術前頭痛11例,嘔吐7例,記憶力衰減5例,癲癇7例,不全癱10例,不全性失語4例,運動障礙4例。
對照組:男24例,女21例,年齡11-71歲、平均(41.8±13.0)歲,病程25天-2年、平均(6.2±1.2)月,KPS30-100,平均(65.6±18.4);術前頭痛11例,嘔吐6例,記憶力衰減5例,癲癇5例,不全癱9例,不全性失語4例,運動障礙4例。
兩組患者腫瘤部位、年齡、病癥、KPS評分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觀察組:采用B超輔助顯微手術。
①打開骨瓣,利用B超微探頭掃描蛛網(wǎng)膜,通過彩色多普勒觀察血流信號,了解血管關系。
②B超掃描腫瘤位置、深度、范圍。
③顯微觀察下打開腦池,釋放腦脊液,經(jīng)腫瘤旁腦溝、腦回在無血、少血管區(qū)進入。
④顯微觀察下皮質造瘺,B超確定方向和深度,顯微鏡下分離腫瘤、保護腦組織。
⑤瘤腔止血,B超掃描膠切除情況。
⑥術后縫合、止血,骨瓣復位,病理三、四級患者接受放化療。
對照組:采取相同入路和術后處理,與觀察組區(qū)別在于開顱后切開膠質瘤就近的皮質或腦溝,在肉眼直視下對腫瘤分塊切除。
1.3 療效指標[1]
全切:腫瘤完全切除;次全切:切除≥90%;部分切除:60-9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上述所有數(shù)據(jù)經(jīng)SPSS18.0統(tǒng)計軟件分析,劑量數(shù)采用±t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比率間比較采用X2檢驗,P<0.05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2 結果
觀察組實施B超輔助顯微手術,對照組實施常規(guī)切除,術后統(tǒng)計分析得知觀察組全切率(84.44%)顯著高于對照組(60.00%),見表1,且無嚴重病發(fā)或死亡,術后并發(fā)癥好轉情況亦優(yōu)于對照組。術后隨訪12個月,觀察組KPS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膠質瘤的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需盡可能多切除腫瘤組織,并協(xié)同放化療等綜合治療手段。膠質瘤的切除程度是評價手術有效性的最關鍵因素之一,也是預防和延緩復發(fā)[2]、減輕并發(fā)癥的最有效手段[3]。
由于功能區(qū)解剖結構復雜,且肉眼下膠質瘤與周圍正常腦組織無明顯界限,以及受到側裂靜脈和大腦中動脈的阻擋,功能區(qū)膠質瘤一般不易切除,而一旦過度切除則很有可能導致神經(jīng)結構損傷,造成嚴重并發(fā)癥[4]。
本研究應用術中B超輔助顯微手術對膠質瘤進行切除。B超掃描可有效幫助確定腫瘤的方向、深度和位置,顯微技術則有助于盡可能切除腫瘤、保留正常腦組織。根據(jù)本文研究的某醫(yī)院手術情況來看,B超輔助顯微手術切除程度相對傳統(tǒng)切除更徹底,且并發(fā)癥的緩解也明顯更為良好,術后損傷則更低。
綜上,B超輔助功能區(qū)膠質瘤的顯微手術方法有助于腫瘤的精準切除、改善患者術后身體狀況、延長患者壽命,是值得臨床推廣的手術方法。
參考文獻:
[1]王忠誠. 王忠誠神經(jīng)外科學[M]. 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536-537
[2]王偉民, 施沖, 李天棟, 等. 腦功能區(qū)膠質瘤的手術策略[J]. 中華神經(jīng)外科雜志, 2004, 20(3):147-150.
[3]Filippini G, Falcone C, Boiardi A, et al. 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in 676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primary glioblastoma[J]. Neuro Oncol, 2008, 10:79.
[4]段英俊, 竇長武, 陳晨, 等. 島葉病變的顯微外科治療[J]. 臨床神經(jīng)外科雜志. 2011, 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