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新課改的核心理念為指導,如何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指導學生高效率地進行自主探究,已成為每一位一線教師必須思考探索的課題。本文結合高中生心理特征提出兩種自主學習的重要指導方法,對學生完成探究型學習的操作步驟進行了闡述,同時給出操作實例,形成“雙輪驅動、五步行程”的學生自主探索型學習模式。
【關鍵詞】自主探究 學習責任 成功體驗 學習模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136-02
新課改的核心理念是讓每位學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自主發(fā)展,而教育被看作是貫穿人一生的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自主探究學習模式是適應終身學習的學習模式。如何有效履行“自主、探究”的課堂教學指導原則,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在知識探究中構建學生的能力體系已成為每位一線教師必須深入思考和探索的課題。本文提出強化學生的學習責任意識和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后的成功體驗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方法,并對學生完成探究型學習的操作步驟進行了闡述,同時給出操作實例,形成“雙輪驅動、五步行程”的學生自主探索型學習模式。
一 自主型學習
自主型學習是自學、主動的結合,指學生主動獲得知識,在好奇心驅使下以問題為導向進行鉆研,達到掌握知識和培養(yǎng)能力的目的。高中生在心理上較為成熟,具有一定的自覺性,這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了心理基礎。但是,高中生的心理成熟度有限,其自主學習仍然需要學習興趣與好奇心的吸引和驅使。從教師角度講,不斷強化學生學習的責任意識和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后的成功體驗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好奇心的重要方法。
興趣分兩類:生而自然的先天興趣和努力培養(yǎng)的后天興趣。對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學習興趣應定位于努力培養(yǎng)的后天興趣,而后天興趣則是強烈責任意識和連續(xù)成功體驗的產(chǎn)物。任何個人在社會中都充當著相應的角色并應承擔著對應的社會責任。即使他不愿意,也應該盡職盡責地去完成。對青少年而言,學習是社會責任,并不是所有的學習過程都能讓人體會到快樂,所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意識旨在形成適當?shù)耐庠趬毫?,促使其進入學習狀態(tài)。成功自主的學習應該是: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有情感投入,有內(nèi)在動力的支持,能從學習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生形成強烈的學習責任感,更容易在解決問題后獲取成功的體驗,從而具備輕松提升自我效能感的基礎。學生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又可以反作用于成功體驗的獲取,形成良性循環(huán)。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不斷進行積極自信的暗示,并利用完成學習任務的結果對這種積極暗示進行證明,由此逐步提高學習興趣。
對新鮮未知事物產(chǎn)生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在學習領域,好奇心表現(xiàn)為學生對知識、方法和技能的渴求,具體形式就是學生期望問題答案。新課改提倡學生在自主探究的學習中應以問題為導向,實質是引導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掌握知識。雖然產(chǎn)生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但學生對學習問題產(chǎn)生好奇心,需要以學生進入學習世界為前提。如果學生沒有進入學習世界,即便產(chǎn)生對學習問題的好奇心,那也是膚淺、表面的。教師該如何引導學生自主地進入學習世界呢?這仍然回歸于強調(diào)學生學習的責任意識和增強學生解決問題后的成功體驗。需指出,教師要參與學生學習材料的選擇過程??傊處熢趯W生自主學習中扮演“舵手”角色,引導學生興趣和好奇心的航行方向,以防止其在學習世界自主酣暢遨游中迷失方向。
自主探究學習的“雙輪驅動、五步行程”模式
二 探究型學習
探究型學習指學生模擬科學研究過程進行的學習,它需要經(jīng)過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即觀察思考、猜想、驗證(實驗、推理)、總結。但探究性學習并不是真正的科學研究,其主要目的在于學習,在于讓學生的知識技能得到提升。探究只是學習的形式和方法之一。因此,學生探究型學習的過程與科學研究過程又有很大區(qū)別。一般而言,學生探究學習需經(jīng)提問、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吸收、運用五個步驟。
1.提問
提問是人類特有的思考方式,也是人類文明得以輝煌的原動力。一切知識的獲得和創(chuàng)新都根源于提問。自主探究學習中的提問,指學生面對學習材料應形成期待解決的疑問,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等問題。問題是探究型學習的核心要素,學生所有探究過程都是圍繞最初形成的問題進行的。探索學習的初步完成也以學生獲得了問題答案為標志。需要強調(diào),學生探究學習中的問題具有層次性。學生在查找問題答案時,可能會遇到很多子問題。當所有的子問題都得到解決后,學生原先提出的問題也就得到了解決。這種“化大為小、以小求大”的層次型問題求解方式是幫助學生完成自主探究學習的重要方法。
2.聯(lián)想
聯(lián)想在當前問題與原有知識之間架設了橋梁。學生面對學習材料提出相應疑問后,首先借助聯(lián)想在已有知識體系中尋求解答或提出假設。如果原有的知識體系能夠提供答案,那么學習材料所呈現(xiàn)的內(nèi)容也許只是該問題的另一種解答方法。即便原有知識體系不能成功提供解答,那也可以或多或少地從中提取到相關基礎知識或方法?;谠兄R,設想解答當前問題或驗證假設還需要什么條件,帶著這種疑問進入下一步的學習,學生就能提高學習效率,同時對原有知識體系也進行了鞏固復習,提供了對知識熟練運用的寶貴練習機會。
3.發(fā)現(xiàn)
發(fā)現(xiàn)指學生對新知識、新方法的判斷識別以及對新知識、新方法發(fā)生發(fā)展的直觀感知。這一過程是學生將學習材料中的內(nèi)容與原有知識體系的內(nèi)容進行比較分析而完成的。不同基礎的學生面對相同的學習材料,其發(fā)現(xiàn)階段得到的成果也不同。即便是相同基礎的學生,在發(fā)現(xiàn)新知識、新方法時也存在著角度和思考方式的區(qū)別。因此,這一過程決定了學生在自主探究學習時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必要性。教師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結論時要注意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教師應引導學生以規(guī)范的方式對新知識、新方法進行歸納整理,做到以規(guī)范的符號“可圈可點”。這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和方法形成清晰明了的認識,還有利于學生間高效率的交流分享。
4.吸收
吸收指學生解決問題后對新知識和新方法的內(nèi)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生的知識體系是在與外界環(huán)境的相互作用下逐步構建的。這種相互作用涉及“同化”和“順應”兩個基本過程。對學生而言,其手中的學習材料是最為充實、間接化的外界環(huán)境。原有知識體系與新知識的不斷磨合吸納擴充著學生的視野。學生對知識的吸收,外在形式表現(xiàn)為知識記憶。當然,這種吸收并非一蹴而就的,它更依賴于學生對知識在運用階段的不斷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吸收過程具有很強的方法性,利用不同的方法去理解記憶知識,取得的效果不同。如理解性記憶與機械性記憶的持久性就存在巨大差異。
5.運用
運用指學生在解決問題后,利用所得新知識和新方法對同類問題進行求解,或以此為新的基礎對不同類問題進行新的探索。由于學生對新問題的求解過程同樣是舊知識的應用過程,所以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中提問、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吸收、運用五階段共同構成了螺旋上升的循環(huán)體。學生學習成果的分享同樣是值得師生注意的知識運用方法。學生將自己學到的知識方法用語言清晰地表達出來,不僅能夠準確檢驗其是否真正掌握了知識方法,而且還給其他同學提供了掌握知識方法的不同角度。另外,交流溝通能力也是學生在任何情況下都必須培養(yǎng)并具備的社會生存能力。
三 自主探究型教學案例
本文以高中數(shù)學“集合的交與并”為例,演示自主探究型學習步驟。第一步:提問。教師引導學生回顧集合的包含關系后提出問題:如果兩個集合互不包含,那它們可能的關系有哪些?能夠將兩個集合的公共元素提取出來形成新的研究對象?如果兩集合沒有共同部分,它們能夠作為同一研究對象嗎?第二步:聯(lián)想。聯(lián)想所學知識,嘗試從集合的包含關系去類比解決方案。如果不能解決這些問題,則閱讀教材去發(fā)現(xiàn)新方法。第三步:發(fā)現(xiàn)。思考性閱讀教材,體會教材上的處理方法,總結歸納集合交、并運算的實質內(nèi)涵。第四步:吸收??偨Y集合交、并定義,利用數(shù)學語言描述集合的交、并運算。引導學生暗示、肯定自己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主觀努力,感受獲取新知識的快樂。同時,開始提出新的問題并逐一深入解決。如果兩個集合存在包含關系,其交、并運算后的結果是什么?回憶實數(shù)范圍內(nèi)相關的運算定律,思考這些運算定律在集合范圍內(nèi)是否同樣適用?兩個集合取并運算后,新集合的元素個數(shù)與原來的兩個集合元素個數(shù)之間有什么關系?第五步:運用。以小組為單位交流分享學習成果并相互評價,運用集合交與并知識描述、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完成一定量的練習。
四 總結
本文以強化學生學習的責任意識和增強學生學習的成功體驗為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左右臂,提出要注重誘導學生對學習產(chǎn)生強烈的愛意。本文強調(diào)引導學生通過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強學生成功體驗,并闡述了提問、聯(lián)想、發(fā)現(xiàn)、吸收、運用的探索型學習模式,最后以“集合的交與并”為例,從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角度對該學習模式進行了詮釋。
參考文獻
[1]保羅·朗格朗.終身教育導論[M].北京:華夏出版社版,1988:140
[2]符太勝、舒國宋.表現(xiàn)性評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的選擇[J].現(xiàn)代中小學教育,2004(10):13~15
〔責任編輯:林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