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由于文化差異,留學生在進入學校學習的初期,往往會形成文化休克現象,從而引起心理上的不適。這就要求高校外國留學生工作者主動研究跨文化條件,尋找克服異質文化沖突的適應對策。
【關鍵詞】留學生管理 文化差異 沖突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5-0027-02
外國留學生工作與我國政治、經濟、科技等工作關系密切,是我國外交事業(yè)和高等教育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我國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高等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得到了世界越來越多國家的認可,來華留學生人數日益劇增,2013年,僅浙江一省的高校來華留學生總數就已達20978人,與上年相比增加了19.54%。但由于文化差異,留學生在進入學校學習的初期,往往會形成文化休克現象,從而引起心理上的不適,給留學生的學習和生活造成許多困難。如果這些問題得不到解決,就會影響其在中國的生活,這就要求高校外國留學生工作者主動研究跨文化條件下如何克服異質文化的沖突。作為高校外事工作者,筆者希望通過對留學生文化差異心理的調查與研究,發(fā)現留學生文化差異的原因及表現,探討運用跨文化交際理論找到解決對策,因勢利導地調動其積極的心理因素,疏導和排除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溝通不暢,使他們在中國度過富有成效的留學生活。
一 文化差異的原因及表現
當留學生從一種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到另一種陌生的文化環(huán)境中時,文化差異對其心理的發(fā)展將產生影響。這一影響可分為三個階段,即文化刺激階段、文化沖突階段和新人格取向完成階段。前兩個階段是留學生對環(huán)境變化的心理反應。1960年美國人類學家Oberg Kalvero教授首次提出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的概念,這種由于內在的文化積累和外在文化移入引起的急劇變化對人心理所產生的巨大沖擊與震動稱為“文化休克”或“文化震蕩”。而留管人員要做的就是積極介入前兩個階段,找出文化差異的動因及表現,在尊重留學生主觀意愿的基礎上,運用情感激勵等方式主動引導,幫助留學生順利渡過“文化休克”階段。
1.語言文化沖突
語言文化沖突是指由于中文語言能力障礙及文化差異等因素帶來的沖突。語言是留學生進入陌生環(huán)境后的第一交流工具,語言不通不僅限制了留學生與當地人的溝通,更阻礙了其盡快適應并融入新的文化環(huán)境中。以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留學生為例,大部分留學生來華前漢語為零基礎,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雖然為留學生配備了熟練使用英語的中方老師,但在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如與英語水平有限的宿管阿姨交流中,留學生仍然感到由于語言障礙引起的種種不便。另外,留學生進入新的語言環(huán)境后,不能在較短時間內理解和掌握具有豐富內涵的漢語語義差別。如我國傳統社會以宗族家庭為紐帶連接,特別重視宗族內長幼尊卑,因此衍生出各種親屬間的稱謂。三代以內的稱謂至少達60種,而英語中不足20種。又如過去傳統社會中,中國是一個以官本位為核心的社會,各種官職名稱數不勝數,直至今天,社會上甚至大學里仍有各種行政機構、職位和頭銜,而這些都是外國留學生不熟悉或在英語中找不到對等詞匯的,這就使留學生需要更長的語言適應時間。
2.宗教文化沖突
從浙江傳媒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歷年錄取的留學生情況來看,歐美國家的留學生多以信仰基督教為主,每逢周日有前往教堂做禮拜的傳統。而我國法定節(jié)假日中,經常采用“挪假式休假”,即周六、周日上班上課,節(jié)日放假的方式。這樣學校在周末補課上就會與留學生的做禮拜發(fā)生沖突。多數學生反映對中國式放假感到不適應,據統計調查,大多數留學生在生源國都沒有周末或節(jié)假日補課的習慣。雖然學生在一般宗教問題上不會產生重大沖突,但也常常會因為某個具體宗教教義的差別而與他人引發(fā)爭論,甚至發(fā)展到打架斗毆。這一情況在同樣信仰伊斯蘭教的印度尼西亞、印度、沙特阿拉伯國家的學生中也會發(fā)生。
3.課堂文化沖突
首先是教學目標的沖突。這一情況在小班化的非學歷語言生中較為突出。與中國一些被動式學習的學生不同,有一定漢語學習基礎的留學生往往會要求其指定的書本為教科書,而不是完全按照授課老師的要求購買指定教材。在課堂上,留學生更側重學習漢語日常交際口語而非漢語語法。這就與授課老師課堂偏重的以書面規(guī)范語言為目標的教學計劃產生了一定沖突。其次是課堂教學管理理念上的沖突。中國文化傳統是一個權力距離較大的文化載體。教師在課堂上擁有絕對權威。學生上課坐姿不端、隨意打斷老師說話都是對老師不尊重的表現。
英語為母語的國家通常有較深的民主根基,與注重集體觀念的中國相比,更重視個人的感受。留學生在課堂上的舉止行為較為隨意,通常直呼老師姓名,注重營造一種輕松平等的課堂氛圍。如筆者曾遇到留學生要求老師在上課時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稱其可以調節(jié)上課氛圍。而授課老師對這一要求感到哭笑不得,因為這不符合傳統的中國課堂規(guī)范。
4.生活習慣的沖突
留學生雖然來自世界各地,但集中來看,歐美國家留學生通常對宿舍有較高的硬件要求,如24小時熱水、獨立的淋浴房及簡單的廚房設施,而這些在國內早期的學生公寓中是無法全部滿足的。如果學校的設施不具備這些條件,就需要與留學生溝通,讓留學生達成諒解。此外,留學生通常有晚上集體娛樂的習慣,回到宿舍時間較晚。而傳統的中國學生宿舍采用宵禁的管理方式,即每天22∶00或23∶00后關閉宿舍大門。而訪客制度上,部分大學的女生宿舍則采取謝絕男性訪客的管理方式。這使得部分留學生非常不理解也不適應這種管理方式,常常與宿管阿姨進行爭論,雙方由于語言交流不暢很可能引發(fā)一些矛盾。
二 文化適應對策
1.加強漢語培訓,開展各項語言活動
漢語博大精深,除了傳統課堂的語言強化外,可以采用結交語言伙伴、到寄宿家庭體驗生活,讓留學生在合適的語境下學習漢語,感受漢語背后的深刻人文內涵,幫助其盡快提高漢語水平。鼓勵學生平時觀看中國新聞,了解中國時事要聞;組織漢語角、漢語比賽等活動,激勵學生多開口,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2.建立跨文化交流機制,營造多元文化環(huán)境
學校管理部門可組織在校內開展中國文化展示活動,如介紹中國傳統習俗、中國優(yōu)秀影片賞析、書法欣賞、中國烹飪技法展示等,讓留學生多方面了解這一嶄新的國度。在中國傳統佳節(jié)中,可適時組織春游踏青、賽龍舟、包湯圓、吃餃子等活動,使留學生親身體驗中國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可以邀請留學生以座談、文藝節(jié)目等方式介紹家鄉(xiāng)的風土人情、傳統文化等,使交流以雙向的形式更有效地進行。
3.尊重留學生的生活習慣,完善后勤管理
在不違反國家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學校師生應盡量尊重留學生的宗教文化習俗,在教學和日常生活中根據留學生特點予以相應的照顧和方便。如開設清真餐廳或窗口,方便伊斯蘭教學生用餐;提供門禁卡,方便晚歸的留學生順利進入宿舍;提供微波爐,照顧留學生能簡單烹制一些家鄉(xiāng)食品等。
三 結束語
高??缥幕芾韺W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在以往教育管理的基礎上樹立了一個跨文化維度,擴大了高校管理的范圍,順應了時代發(fā)展的要求。長期以來,高校外國留學生工作一直側重于為留學生提供必要的生活服務設施和必要的學習支持,沒有對外國留學生來華所面臨的跨文化心理適應問題給予應有的重視。留學生作為進入異域國度的一個群體,文化沖突在所難免,如何使留學生順利渡過“文化刺激”和“文化休克”階段尤為重要。通過加強語言培訓,最大化地克服交流障礙,實現以人為本的精細化管理,并在尊重留學生文化風俗的基礎上建立跨文化交流機制,是幫助留學生克服文化差異、解決“文化休克”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朱蘇靜.來華留學生在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休克”和“文化適應”[J].教育教學論壇,2013(1)
[2]冒大衛(wèi).淺析高校留學生管理工作的理念與機制創(chuàng)新[J].思想教育研究,2011(1)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