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音樂教育教學方式的改革相對落后。課堂教學中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還比較普遍,教學過程多還停留在教學方面只管“講”,學習方面只管“聽”與“背”的模式上。可以說對研究性學習缺乏認識、不甚了解的教師是不能適應中音樂教學要求的。因此,作為音樂教育課程體系中直接面對基礎教育老師必須對教學法進行探索,積極采用研究性教學模式以適應基礎音樂教育發(fā)展的需要。
【關鍵詞】寓教于樂 音樂活動 音樂素質
學生們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在現(xiàn)今許多中學里似乎是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在節(jié)奏教學上,一方面學生學習了音樂理論知識,卻無法正確、流暢地讀出一條節(jié)奏或通過唱譜自學一首歌,即使模仿,也缺乏流動感。另一方面,卻有很多學生在業(yè)余時間,花費高昂的學費進行器樂或聲樂的專門訓練。究其成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點不能否認:單一的、老套的教學形式;理論、機械、枯燥、缺乏活力的內容,抑制著孩子們學習音樂的熱情和興趣,導致他們潛在的音樂才能、創(chuàng)造力、想象力逐漸地,甚至有可能是永遠地消褪。
一、寓教于樂,在音樂教學中讓學生受到美的教育
寓教于樂適合中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使中學生在娛樂中產生積極情緒,受到美的感染。樂理知識表面看來比較乏味,可通過有趣教學,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ru]ml sola”五個唱名的音高時,在課前用不同顏色的紙做出五組頭飾,分別寫上唱名。游戲時,將學生分成5人一組,每組隊隨便站在一起。教師彈一遍c大調音階,然后改變順序彈奏五個音,各組學生聽到后邊唱邊迅速排列,展開比賽。這樣趣味的游戲,使學生在玩中通過聽、唱形成準確的音高概念,并培養(yǎng)了學生一定的聽辨能力。音樂欣賞教學是音樂課中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它能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興趣和愛好,擴大學生視野,陶冶他們的情操,美化他們的心靈,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鑒別能力,使他們熱愛祖國的音樂藝術。教學時,教師應引導學生進入音樂的情境,使他們在美的旋律中產生豐富的聯(lián)想、想象,從而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譬如,在欣賞童話故事音樂時,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使學生陶醉在歡快、活潑、優(yōu)美、動聽、有趣的音樂聲中,情不自禁地舞了起來。學生興趣盎然,自然表演得非常精彩。通過欣賞,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鑒賞能力和辨別能力。
二、積極開展課外音樂活動,提高中學生的音樂素質
開展課外音樂活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積極進取精神,培養(yǎng)學生關心集體、團結友愛、遵守紀律的良好品質,減輕學生的課業(yè)負擔,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鞏固與提高學生在音樂教學中所學的基本知識技能,擴大音樂視野,豐富音樂經驗,增強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促進學校的精神文明建設。下面主要談談以大型團體表演為例的課外音樂活動的點滴體會:
1.課外音樂活動既能提高學生對音樂的理解能力,又能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在大型團體表演的排練當中先讓學生聽唱,理解歌曲,逐步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的諸方面表現(xiàn)要素,使學生在美的素質、美的陶冶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美的思想教育,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和理解音樂的能力,并能在此基礎上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lián)想。例如,可以在排練器樂合奏《黃河大合唱》和有關電影歌曲時,使學生通過對音樂的理解,感受到音樂所表現(xiàn)的快樂和幸福,由音樂聯(lián)想到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和隊歌的磅礴氣勢,提出表現(xiàn)這段音樂的情緒應加大動作幅度和力度,更改后,經學生一表演,確實達到了比較完美的效果。這樣一來,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培養(yǎng)了學生的感受力、表現(xiàn)力、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從而發(fā)展了藝術素質,提高了藝術能力。
2.課外音樂活動對學生良好品質的形成起著催化作用。在活動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個性特點,鼓勵學生充分表現(xiàn)。學生的表演才能得到施展,潛能得以挖掘,找回了自信,“我能行”成了學習生活的動力。在鼓勵學生個性表現(xiàn)的同時,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協(xié)作精神,使學生感受到和諧美,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主義精神,并學會協(xié)調人際關系。學生參加音樂活動之后,往日的“嬌驕”二氣沒有了,不但能吃苦耐勞,而且為集體爭光,以集體利益為重。遵守紀律,團結協(xié)作思想不只是口頭上的慷慨激昂,而是閃爍著行動的光芒,尤其是體現(xiàn)在日常生活學習的一言一行中,這讓所有關心愛護他們的人感到了無限的欣慰。通過音樂教學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換來的不僅是全體學生音樂知識的豐富,更主要的是對學生道德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方面都有促進作用。因此,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突破口,在素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三、發(fā)揮“兩主作用”,提高中學音樂教學質量
這里所說的“兩主作用”,即是教學之中我們所堅持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兩主”教學原則。教學中的“兩主”作用雖然提出很久了,但是真正開始實施還是黨中央、國務院提出“大力推行素質教育”以后。中學音樂教學是師生之間的雙邊活動。但是陳舊的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影響下只強調學生“聽話”,“依照教師、教材學習”,很少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之中發(fā)揮自己主體作用和主觀能動性。新時期、新觀念的素質教育要求教師在音樂教學中以人為本,充分發(fā)揮“兩主作用”?!耙詫W生為主體”就是強調在音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成為音樂的主人公。音樂教師是教學的“主導”,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學生服務。那么,在音樂教學中怎樣才能發(fā)揮好“兩主作用”呢?應始終把學生放在主要的地位,把音樂教學中的學習權、主動權下放給他們。即教師在始終站在“導演”的角色為學生指導,不能一切由教師包辦代替。
總之,教學實踐證明,在音樂教學中,采用活潑多樣的教學形式和富有趣味的教學手段,以及創(chuàng)設一個開放、平等、尊重和諧的教學氛圍,充分利用展開想象翅膀,放飛思維的游絲,這樣學生才會在音樂的天堂中自由翱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