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160年的歷史上首位女總編吉爾·艾布拉姆遜,5月14日突然下臺,在任不足3年,繼任的迪恩·巴凱成為該報史上首位黑人總編,一前一后,意義非凡。紐約時報發(fā)行人薩茨博格在會議室宣布這條消息時,艾布拉姆遜不在場,顯然是非友好地分手,接下來美國諸多媒體直接就用“解雇”一詞報道這條美國最有影響的報紙的高層人事震動。
據《紐約時報》內部人士透露,艾布拉姆遜抗議她的薪酬福利和她的前任比爾·凱勒相差甚遠,報社立即否認,分手的原因出在“領導風格”上,與錢無關。作為一名杰出的調查記者,艾布拉姆遜的確鋒芒畢露,果斷不畏縮,薩茨博格多年與她近距離共事,豈會不了解她的個性?突然間“領導風格”出了問題,只能說是平日矛盾累積到一個決裂程度的借口。
艾布拉姆遜的記者生涯從一家法律刊物開始,后來進入《華爾街日報》,主要做法律題材的報道。她的成名作是重磅報道性騷擾,為女性伸張權益。美國國會在1991年審議是否同意任命克萊倫斯·托馬斯為最高法院大法官時,有人舉報托馬斯曾經性騷擾女性下屬,轟動全國,艾布拉姆遜獨家挖出公開露面證人之外的另外兩位受害者的經歷,成了托馬斯進入最高法院的攔路虎,幾乎斷送了這位老布什總統(tǒng)提名大法官候選人的仕途。多年來她諳熟華盛頓政治圈內權力運作,是個極有影響力的新聞人,1997年加入《紐約時報》后,繼續(xù)在華盛頓工作,直到2003年被提拔到紐約總部任執(zhí)行主編。
艾布拉姆遜在《紐約時報》總部的10多年正值美國報業(yè)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面臨數字轉型的挑戰(zhàn),收益下滑,曾經窘迫到不得不把新建的總部抵押給墨西哥首富來貸款救急。《紐約時報》從BBC羅致過來首席執(zhí)行官馬克·湯普遜的使命就是要開源節(jié)流,削減編輯部的經費,企圖增加網絡收入,這被艾布拉姆遜看成干預編輯部運作。她極力反對為了賺錢、允許公司客戶登軟文廣告,在《紐約時報》網站中植入“原生廣告”,一旦商業(yè)經營部入侵編輯部,新聞會受到經濟利益的腐蝕將失去公正獨立。艾布拉姆遜在高層中人勢孤單,當她從執(zhí)行主編被提拔為總編后,她的空缺由來自《洛杉磯郵報》的巴凱取代,巴凱人緣很好,逐漸取得薩茨博格的信任。最近傳出彭博社有重金挖角的意向,或許加速了薩茨博格舍艾布拉姆遜就巴凱的決心。
艾布拉姆遜執(zhí)著傳統(tǒng)新聞理想的同時,大力發(fā)展網絡,親自參與數字媒體的運作,拓展新的領域。今年《紐約時報》獲得普利策獎的多媒體作品“雪崩”就是在她的推動下,整合多部門資源完成的。她工作狂似的過人精力和犀利的批評,讓不少同事認為她缺乏親和力,難以相處。這種女強人的“領導風格”,在男性總編說來,也許根本不是問題,管理一個有30個部門、1250人的大報編輯部,不可能處處做好人,但是女性就會受到尖刻的批評。傳聞的薪酬歧視也是有根據的:艾布拉姆遜上任總編時的年薪是47.5萬美元,而離職的前任總編當年的年薪是55.9萬美元,她經過抗議也僅逐步增加到52.5萬美元。在爭執(zhí)薪酬上造成與東家的不愉快,成為她日后被炒魷魚的原因之一。
無論如何,艾布拉姆遜成為《紐約時報》史上第一位女總編,給編輯部女性記者和編輯帶來極大的鼓舞,當薩茨博格在2011年宣布任命她擔任總編時,有人甚至激動得淚流滿面。她的離職對于將她視為奮斗偶像的女員工是相當大的打擊,薩茨博格免不了要做些安撫工作。
艾布拉姆遜個性突出,有個為人津津樂道的小細節(jié)。她在2003年回到老家紐約市就任《紐約時報》的執(zhí)行主編時,在右肩上刺青了一個老式地鐵代幣的圖案,顯示她對紐約的歸屬感,她鐘情代幣上刻的字:限一次使用(good for one fare)。她的詮釋是,人生只有一次機會。紐約地鐵沒有分段計價,代幣投下去之后,坐一站是這個代價,坐全程十幾站也是這個代價,她在《紐約時報》總編位置上不到3年,應該是無怨無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