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社戲自有一份獨特的鄉(xiāng)土氣質(zhì)。逢年過節(jié),村里都要請戲班來演三五天的戲,鄰近村莊的群眾都會趕來觀看。
社戲,又叫神戲。每年正月請神儀式事畢,便在神社里排上幾天戲。由于是給新請回來的社神接風(fēng),當?shù)厝斯芙小吧駪颉?。社戲是神事的部分,不能缺省,否則社神一不高興,輕則當年要欠收,重則村戶不平安。社戲的戲班是外地請來的,年前要聯(lián)系好。
社神的日子大多定在春節(jié)十五前,村民一般以正月為春節(jié),除卻正月初一、初二、初三為純粹休假日,之后的日子便安排給“出行”、“神事”等活動,若擇日碰不上好日子,初一、初三也會安排給“出行”,所謂的“出行”,不過是種儀式,討個好彩頭。從事什么行業(yè)則“出行”當日去做個樣子,村民一般都上山去砍棵小松回家。進門家人便端上“糖茶”一杯,扛回來的整棵小松主干用紅紙條扎一圈,隨即放到樓上去自然風(fēng)干,過了正月才被當柴。而未“出行”過的人是不去參加任何公事的,請神事也不會去參加。但神事都安排得較晚,到那時大家一般都“出行”過了。而村民正月碰面,也常常以“是否出行了”為互相道問。
村里隆重的莫過于神事,家家戶戶輪流著當主事。主事俗名叫“頭哥”,負責(zé)收丁錢,安排活動等。雖然年年按規(guī)矩辦,但單戶還是忙不過來,主事一般由幾戶一起做,但主事者要比別人多出份。主事輪到單身人家的,一般被排除掉,主要是出于其沒能力辦好的考慮。
每次開演正劇之前,總會有一段固定的開場戲,叫“打八仙”。正如魯迅在《社戲》里描述的那樣,記得的都是類似“有一個黑的長胡子的背上插著四張旗,捏著長槍,和一群赤膊的人正打仗”,或者有人從戲臺邊口含煤油突然噴出一團火來之類的場景。最乏味的環(huán)節(jié),也是遇到老旦出場?!渡鐟颉防铩袄系┍緛硎俏宜钆碌臇|西,尤其是怕他坐下了唱”的描述,尤其到位。既聽不懂老旦所唱的內(nèi)容,動作更是遲緩、唱詞又無比冗長。
但是,在從前娛樂不多的年代,村里的孩子們對社戲還是充滿了向往和期待。戲臺上有看不懂卻熱鬧非凡的演出,熙熙攘攘的看戲人群也打破了村子平常的沉靜,小孩喜愛熱鬧的天性在這個時候得以盡情釋放。小時候,戲班里的演員都是分配到村子里不同人的家里吃飯的。一天里,演員是早中晚三場演出,所以吃飯的時候都沒有卸下臉上的妝彩。剛好輪到來自家就餐的時候,在飯桌上和滿臉油彩正從戲里走出的人一塊吃飯,感覺十分奇妙!去你家的可能是“娘娘、皇后”,到他家的或許是“皇帝、宰相”,來我家的說不定是“將軍、狀元”……不過,現(xiàn)在想來,演社戲的日子里,最具誘惑力的其實應(yīng)該是戲臺下小商販們販賣的種種零食。而且,每每這個時候,家長都會大方地發(fā)給幾個零錢。在物質(zhì)還相對貧乏的童年里,社戲上演的日子,是除了過年之外最具幸福感的時候。社戲開演,讓小孩無端多出了數(shù)個享受開心日子,大人們也兌現(xiàn)了自己對親朋好友的邀約,那是一個舉村狂歡的節(jié)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