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池州儺戲是以驅鬼疫祈吉祥為目的請神敬祖的一種祭祀活動,它以戲曲演出的形式出現(xiàn),娛神娛人,“人神共賞”。數(shù)百年世代沿襲,很少受外來藝術影響,亦很少經文人加工,風格古樸粗獷原始蠻赫,被學術界譽為中國“戲曲活化石”。
池州儺戲源于圖騰崇拜意識,主要流傳于安徽九華山麓方圓百公里的貴池、石臺和青陽等縣(區(qū)),尤其集中于池州市貴池區(qū)的劉街、梅街、茅坦等鄉(xiāng)鎮(zhèn)幾十個大姓家族,史載“無儺不成村”。它無職業(yè)班社和專業(yè)藝人,至今仍以宗族為演出單位,以祭祖、驅邪納福和娛神娛祖娛人為目的,以戴面具為表演特征。
池州儺戲有“儺儀”、“儺舞”和“儺戲”等表現(xiàn)形式。整臺“正戲”,飾演既有戲劇情節(jié)、表演程式,又有腳色行當和舞臺砌末等戲曲特征的“本戲”。是靠“口傳心授”的方式,宗族師承,世代沿襲,每年例行“春祭”和“秋祭”,“春祭”即每年農歷正月初七(人日)至十五擇日進行,“秋祭”即農歷八月十五進行,平時不演出。
池州儺戲匯蓄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個歷史時期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種學科、多個領域,內涵十分豐富,隱藏著博大精深的文化蘊涵和極高的文化人類學、戲劇學、宗教學、美術學、歷史學、考古學和民俗學等學術研究價值,仍保持著古樸、粗獷的原始風貌,是中國最古老最重要的民俗儀式,是中國最具民族特色的文化象征,是我國現(xiàn)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戲曲之一。(撰文/攝影 黃從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