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梨園戲現存的文獻資料和活態(tài)資料,可窺探到南戲文化、閩南地域文化,以及本土民間藝術的精華。從歷史文化的意義上來說,梨園戲是一座無形的綜合藝術信息庫。
發(fā)祥于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并流播于廣大閩南語系地區(qū)的梨園戲,因保存有宋元明南戲的很多劇目、音樂及表演形態(tài),被稱為“活化石”,是現存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南戲及泉州古代文化的滋養(yǎng),使梨園戲具有和諧、細膩的藝術風格與對古代社會生活的豐富表現力。其劇本文學、音樂唱腔、表演科范,在中國戲曲藝術長廊中,獨具一格。
三大流派溯源
泉州腔演唱的中國地方劇種,起源于福建泉州,流行區(qū)域涵蓋閩南、臺灣及東南亞等廣大的閩南語系地區(qū)。它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劇種之一,濫觴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可追溯的歷史達800年之久,比昆曲早200年,比京劇早600年。著于南宋慶元三年(公元1197年)的《上傅寺丞論淫戲書》是現存有關梨園戲最早的文獻記載,刊于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年~公元1566年)的《荔鏡記》是現存有關梨園戲最早的印刷品。由于歷史悠久,梨園戲彌足珍貴地保留了宋元南戲的諸多形態(tài),被學術界譽為“南戲活化石”。2002年,梨園戲作為我國“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典型代表,被亞太文化中心列入傳統(tǒng)民間表演藝術數據庫。2005年,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戲曲類中排名第二位,僅次于昆曲。
在長期的歷史發(fā)展中,梨園戲分為“上路”、“下南”、“小梨園”三大流派。有各自的專屬傳統(tǒng)劇目,俗稱為“十八棚頭”。
“上路”流派:宋元時期,福建省鄰近的江西、浙江兩省的南戲班社流入泉州,他們在泉州長期定居下來,與本地的聲腔音樂相融合,形成了梨園戲的一個流派。因為,宋朝時的地方最高行政區(qū)稱之為“路”,泉州人習慣把鄰近的、偏北方向的江西、浙江兩省地區(qū)稱之為“上路”。于是,就把這一流派稱之為“上路”。上路流派大多搬演“忠孝節(jié)義”題材,風格古樸蒼勁,保存了許多宋元時期的南戲古劇目,歷史價值非常珍貴。如《王十朋》與《孫榮》是宋元南戲四大名劇中的“荊”、“殺”,是梨園戲中的珍貴遺存?!恫滩肥撬卧蠎蛑麆∧俊杜糜洝吩诶鎴@戲中的珍貴遺存?!锻蹩放c《劉文龍》是非常古老的宋元南戲的早期劇目。特別是《朱文》,是明朝《永樂大典》中記載的“宋元遺篇,海內孤本”,價值尤為珍貴。
“下南”流派:相對于“上路”,泉州本地人自稱為“下南“。由泉州民間音樂歌舞發(fā)展起來的梨園戲流派,便稱之為”下南“。下南流派大多搬演民間故事,風格粗獷,散發(fā)著濃烈的草根氣息。有《鄭元和》《梁灝》《百里奚》等傳統(tǒng)劇目。因為上路與下南兩個流派的演員都是由成年人組成的,所以又合稱為“大梨園”或“老戲”。
“小梨園”流派:南宋時,許多皇室成員定居泉州,他們的府邸里大多有供私人娛樂的“家班”。南宋滅亡后,這些皇室的家班流落民間,便形成了梨園戲的一個流派。因為他們的演員分為“生、旦、凈、末、丑、貼、外”七個行當,所以俗稱“七子班”。又因為他們的演員多由未滿十八歲的未成年人擔任,相對于“大梨園”,他們又俗稱為“小梨園”或“戲仔”。小梨園流派是梨園戲藝術水平最高雅的一個流派,風格典雅纏綿,表演細膩精致,保存了許多明朝初期的南戲劇目。有《陳三》《呂蒙正》《郭華》《劉智遠》《蔣世隆》《朱弁》《高文舉》等優(yōu)秀傳統(tǒng)劇目。其中,《劉智遠》與《蔣世隆》是宋元南戲四大名劇中的“劉”、“拜”,是梨園戲中的珍貴遺存。
表演優(yōu)雅細膩
梨園戲的表演程式,古樸獨特,生動優(yōu)美,有一套世代相傳的程式規(guī)范,俗稱“十八步科母”。在中國戲曲長廊中獨樹一幟,尤以旦角程式最為著名。有許多動作,與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畫人物形體有異曲同工之妙。
梨園戲對表演者的手、眼、身、步等的每個動作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如“舉手到目眉,分手到肚臍,拱手到下頦”等,大、小梨園的表演只有粗獷與細膩之差異。除十八科母外,各行當都各有自己特殊的科步身段,如官生與末行的“十八羅漢科”,凈與官生的“馬鞭科”,老生的須功,生、旦的扇法及眼法,也各有成套的程式。其中,遺存了一些傀儡動作,載歌載舞,古樸、幽雅、細膩,別具風格。
梨園戲還根據人物和戲劇情節(jié)的需要,創(chuàng)造了“十八雨傘科”。如《孟姜女送寒衣》中的單人傘舞,表現人物頂風冒雨艱難地行進。其中有表現遇雨的張傘,怕水泥濘的躡足撐傘,逆風斜風的頂傘,狂風四起的旋傘,暴風起伏的升降傘、飄傘、放傘等表演動作,組成了一套傘舞表演。
因為所有傳統(tǒng)戲目都是文戲,沒有武打場面。所以如有戰(zhàn)斗或動武情節(jié),都用臺詞交代,作暗場處理(個別武打場面也獨具一格),必須要做的武行表演,也用特有的身段示意,舞而不武。
梨園戲的音樂屬曲牌聯綴體,保存有傳統(tǒng)曲牌150多首,場景音樂300首,音樂風格古樸動聽,優(yōu)美宛轉,在中國戲曲聲腔中自成一體。保存著許多唐宋的大曲、法曲與詞牌,例如《摩訶兜勒曲》《玉樹后庭花》《霓裳羽衣曲》《甘州歌》等。用于伴奏的洞簫、南琶、二弦、三弦、南噯都是很古老的樂器。司鼓樂器為“南鼓”,打鼓時將一只腳放在鼓面上,運用腳跟的壓力變化,敲打出千變萬化的鼓點節(jié)奏,俗稱“壓腳鼓”,在中國劇壇十分罕見。
傳承現狀
福建省梨園戲傳承中心(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是目前海內外唯一的梨園戲專業(yè)團體,1953年經文化部批準成立。次年以《陳三五娘》參加上海華東戲曲會演,獲文化部優(yōu)秀劇目獎,從此蜚聲海內外?!吨煳摹返日湎」爬蟿∧康恼砩涎荩A得了“活文物”、“古南戲活化石”的贊譽。
建團60多載,多次獲得文化部嘉獎。其中新編梨園戲《董生與李氏》獲首屆曹禺戲劇文學獎,榮膺2003年度~2004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文化部第二屆優(yōu)秀保留劇目大獎,七次晉京演出,2014年6月赴巴黎、里昂、雅典等地進行歐洲巡演。另一新編劇目《節(jié)婦吟》獲首屆中國戲劇節(jié)優(yōu)秀演出獎、第四屆全國優(yōu)秀劇本創(chuàng)作獎、及入選2005年度~2006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初選劇目。2011年,由中國文聯、中國劇協出品,與《董生與李氏》一起拍攝成為數字電影?!对黼`與女賊》獲第九屆文華新劇目獎?!稐髁滞怼贰蛾愔僮印贰恫涛募А贰独渖接洝返刃戮巹∧浚啻螛s獲福建省戲劇會演優(yōu)秀劇目獎。2013年入選文化部地方戲創(chuàng)作演出重點院團。
劇團現有演職員115人,一半以上享有中、高級藝術職稱。培養(yǎng)了著名劇作家王仁杰、“二度梅”、“文華表演獎”、全國勞模、“德藝雙馨”演員曾靜萍、上海“白玉蘭”戲劇藝術主角獎龔萬里等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多次參加“環(huán)球之魂”、北京奧運、上海世博會、中國戲劇節(jié)、上海國際當代戲劇節(jié)、文化部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等重要演出。前往北京大學、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上海戲劇學院等名牌高校講座巡演。常年舉行元宵演出季、五一演出季、夏令演出季等豐富的常態(tài)性演出,吸引海內外眾多觀眾。并先后出訪意大利、英國、荷蘭、法國、希臘、德國、瑞士、日本、新加坡、菲律賓、印尼等地。對中外文化交流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在國際上享有很高的藝術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