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造高效的課堂教學,是教育改革的終極目標。本人通過對教學設計觀念的重新認識,并試圖在理論與實踐,觀念與理想的坐標中盡力尋找適合語文學科的最佳建構點。將有效課堂教學基本模式分為四大塊,即靈活教法、有機拓展、課堂生成和結尾技巧。并將之成文,略陳管見,愿與各位老師商榷和探討。
【關鍵詞】高效 課堂 生成 途徑
課堂,一個天天流淌著老師和學生生命長河的地方,一個充滿著眾多生靈喜怒哀樂的地方,合理的課堂教學結構有助于全面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水平,優(yōu)化的高效課堂教學更可以使教師在有限的時間里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皺M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必S富多彩的語文課堂教學,在等待我們?nèi)?chuàng)造性地開拓。
一、基石·靈活教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是學習活動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應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積極開發(fā)課程資源,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會學習?!苯處熞獎?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依據(jù)年段目標、單元目標、課文特點、學生情況等選擇靈活設置教學方法,變“教教材”為“用教材”。
如引導學生將《燭之武退秦師》的內(nèi)容編寫成對聯(lián):“雙雄盟兵千萬欲亡鄭,一臣巧舌三寸即解難?!备膶懗稍姼瑁骸叭貛まq聲傳,巧言妙說陳利害。一語仿若鋒利劍,斬斷兩家百年緣?!比纭堆b在套子里的人》,可以編寫成“病歷”或“死亡報告書”;《陋室銘》可以用仿擬寫成諷刺不良學風的作文。又如:《范進中舉》的臺詞“中了”,《守財奴》的語言“金子”,突現(xiàn)主人公性格。再如《荷塘月色》的“散步路線圖”板書,《墻上的斑點》的“輻射式花朵狀”板書,浮想聯(lián)翩。不同的教材,我們靈活設置教學方法,我們不拘泥,不套路,逢山開道、遇水架橋,充分挖掘教材的功能和語文魅力,創(chuàng)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形式。
二、手段·有機拓展
學生的認知過程是由感性到理性,由現(xiàn)象到本質(zhì),由直觀到抽象的。如果教學手段單一,極易產(chǎn)生倦怠的心理。為了更好的幫助學生理解文本,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拓展和延伸是語文教學中必要的一個手段。但是,課堂的拓展也不是無限制無目的地加以延伸,否則語文課很容易成為歷史社會課或者考據(jù)課。拓展還要講究有機,何謂有機?就是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內(nèi)容。這樣的延伸概括起來大約有三種:
1.立足課本,追本溯源
如在《哈姆雷特》《雷雨》戲劇教學中需有效而精彩地講述相關情節(jié),追本溯源。教學《智取生辰綱》時要了解楊志押送生辰綱前的遭遇。
2.古詩學中典故的含義非追溯不可
李商隱、辛棄疾、蘇軾等常常喜歡在詩歌中用典故來含蓄婉轉地傳達感情。比如必修四辛棄疾的《水龍吟·登健康賞心亭》運用了“莼鱸之思”“求田問舍”等典故表達自己不求歸隱,不謀私利,但卻壯志未酬的悲慨之情。
3.拓展文化,見微知著
適時以課本為依托,加入相關文化文學知識,開拓學生視野,激發(fā)興趣。如教學《鴻門宴》一課時,文章中涉及到了古代關于座次的文化知識(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由于學生在古代座次知識方面的缺失,大部分學生不明白作者此處用筆的深意。鴻門宴的座次,屬于室內(nèi)禮節(jié)活動的形式。從座位安排上可看出項羽自高自大,劉邦處境堪憂,項羽集團內(nèi)部君臣隔閡,事不可謀已初露端倪。
三、關鍵·課堂生成
“教學就是即席創(chuàng)作”,以學為主的生成性語文課堂,就好像是塞林格筆下的“麥田”:有一群孩子在課堂“麥田”里自由自在地游戲、狂奔、亂跑。新的活動不斷生成,課堂里除了教師沒有一個大人。教師就是站在那“麥田”的懸崖邊的守望者。教師守望著這片麥田,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就把他捉住,不讓一個孩子掉下“懸崖”。
我曾經(jīng)在有些課堂上,選擇合適的課文,針對每個人的語文能力和興趣愛好,采用“自學——自悟——自結——集體交流總結”的方式進行教學。上課時,我引導鼓勵學生每個人要根據(jù)課文要求和自己的能力選擇一個自己想學的內(nèi)容,或設置一個問題,自主學習,獲得學習成果,然后將全班同學的所得綜合歸納,又反饋給同學。我發(fā)現(xiàn)我備課時設計的教學目標在同學們的自選專題中都有體現(xiàn),甚至有時候?qū)W生所提出的學習目標比我們設計的所謂的教學目標還要全面得多,時不時還能給我一些靈感呢。而同學自主學習出現(xiàn)的問題,往往正是老師平時教學中常遺漏的“黑洞”,這時候也得到了發(fā)現(xiàn)和解決。這也應該算我們經(jīng)常掛在嘴上的“生成教學”吧。
四、留白·無聲勝有聲
整節(jié)熱鬧的語文課并不見得就好,像中國古畫中的留白倒更有一番意境。高明的畫師善于留白,僅攝取三倆細節(jié)一幅畫就境界全出,而平庸的畫師雖然濃墨重彩,百花齊放,卻不能掩飾其繁亂俗套的小家之氣。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偏重于瑣碎分析,四十幾分鐘的時間幾乎被老師不厭其繁的講解所壟斷,課堂成為問題大戰(zhàn)的俘虜,學生很少有作出自我獨立判斷的時間和空間。隨著信息技術發(fā)展,老師們陶醉于用多媒體視聽設備精心管造的紛繁迷亂的信息世界里,一廂情愿地認為,大量信息的灌輸,能夠幫助學生拓展課堂的思維空間。張宇鑫老師公開課《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他在課堂的最后用多媒體結尾的時候是全體人員都保持安靜的,而其他老師卻喜歡在配輕音樂朗讀上面的內(nèi)容,這就破壞了音樂和文字共同營造出來的溫馨氣氛。我主張語文課結尾留上幾分鐘的空白,讓學生自由利用,內(nèi)化知識,這對教師來說能無聲勝有聲。
云無定姿姿萬變,教無定法法千彩。如何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有待教育工作者努力探究的課題。筆者“拋磚”之作,望能“引玉”。盼得到同行和專家的幫助。
【參考文獻】
[1]《延伸視野 拓展思維》王琪
[2]《試析中學語文教學幽默》鐘姝敏
[3]《怎樣的課才算優(yōu)質(zhì)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