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根本上改變語文課堂教學老師苦講、學生苦學的“缺氧”狀況,構建有活力、有生機、有情感的語文課堂,還語文課以生命的活力,是一個有思想的語文老師應該致力追求的目標。結合平時教育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構建有活力的初中語文教學課堂,應在教學過程中樹立的三種意識。
一、要注重師生間的民主互動意識
手持戒尺,板起臉孔,高高在上,為的是“師道尊嚴”四字,那是封建教育的悲哀;我說,我講;你聽,你記,圖的是“我是老師”,這是應試教育的可憐、可嘆;仔細琢磨,不難發(fā)現(xiàn)師生等級觀念是何等的明顯、可悲!當今,有識之士疾呼應該建立民主、平等、融洽的新型師生關系正合時宜,《新課標》中也提出教師的角色應從“高高在上”下到“親如朋友的學生中間”,蹲下來和學生溝通交流,充當組織、幫助、鼓勵、引導、促進學生成長的活動者,這就為師生間的積極互動提供了前提。
語文課堂教學是很講究藝術的,同樣的課文,不同的教師,由于教學方法的差異,教學氣氛自然也不一樣。若提問難度太大,就會導致冷場、卡殼,氣氛當然沉悶。所以提問要靈活,要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接受能力,要著眼于師生之間的互動,要做到以大化小,循序漸進。如教學《蘇州園林》一課蘇州園林的整體特征這一問題時,就可以從小問題問起:(1)蘇州園林寫了哪些景物?(2)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3)他們之間的共同特點是什么?通過以大化小,學生很容易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這時我們由淺入深,較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學生都參與到課堂里,教師又何愁課堂氣氛不活躍?
課堂上,通過師生互動、交流、溝通、理解、啟發(fā)、補充、發(fā)展等形式,就能創(chuàng)設情趣融融的課堂氣氛,構筑“要學”,“樂學”的生動場景。只要這種互動的師生關系建立起來,課堂動起來、活起來就水到渠成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維不夠發(fā)達,抽象思維能力欠缺,所以在課堂中適當運用形象性教學,不但可以激活學生的學習熱情,而且有利于發(fā)展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要樹立過程與結果有機統(tǒng)一的意識
過去那種“認真聽、認真記,學生聽懂就達到目的”的觀念早已和現(xiàn)代素質教育格格不入;考試是指揮棒,你怎么考,我就怎么教;你考什么,我就學什么的應試教育也已被《新課標》所摒棄。因為這種只注重結果的不注重過程的教育關是很片面的。其實,學習的過程與結果同等重要,它們是有機統(tǒng)一的;課堂上學生的思念、質疑、探索、操作等過程,正是學生以后終身學習的基石。
愛迪生發(fā)明燈泡,這只是最后的結果,要知道這是他用了幾百上千次的失敗積累而來的。沒有這些失敗的過程,哪來成功的結果?正如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結論是紙幣,過程是儲備金。”它形象地闡述了它們兩者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如在教學《月亮上的足跡》一文時,由于學生對科學知識了解甚少,再加上文中有許多術語,如登月艙、乘月艙、對接等,學生都不清楚,這些枯燥無味的文字敘述,使得他們學習興趣頓時大減。若是采用形象性教學,一邊讀文字,一邊播放圖像影片資料,這對接的瞬間所產(chǎn)生的驚心動魄的壯舉讓他們狂喜、激動,讓學生如同置身其中。課后,讓他們自己查找資料,去探尋有關月球的知識,一方面讓學生掌握了天文知識,拓展了視野,一方面又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何樂不為呢?
語文課上,成功的、富有經(jīng)驗的教師必定注重循循善誘、誨人不倦地開啟著學生的心扉,他們追求結果的同時,也在完美地實現(xiàn)著過程的價值。有人說語文教材是一門藝術,一種美,那么我要說語文課堂上的教學過程就是欣賞美的過程,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學會品嘗這種“美”。
三、要重視調動非智力因素進行教學的意識
新教材在選擇課文時,特別強調的一點是加大了對學生人文素質、人格、道德、意志等方面的教育,也就是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我們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及年齡特征,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動機,濃厚的學習興趣,飽滿的學習熱情,堅強的學習意志等方面的教育,這樣在促進他們學習能力的提高的同時,也可教他們做人的道理,充分體現(xiàn)出教書與育人的完美結合。
比如在講授《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課時,針對當今中學生中獨生子女怕吃苦、怕苦難、缺乏抗挫能力、意志品質較薄弱的情況,我們可以組織一次野外實踐活動,鍛煉他們的意志,并要求他們寫一個題為《我終于理解了 》的片斷作文,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正所謂:“志不強者智不達。”青少年好勝心強,抓住這一特點,在課堂上適當設置一些競爭項目,有利于激活課堂,更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如在朗讀課文時,全班集體朗讀往往有些學生“濫竽充數(shù)”,如果采用分組朗讀比賽,效果就會截然不同。教學古詩時不是呆板地翻譯、背誦,而是搞一次“賽事會”,古詩的教學就會變得神采飛揚、文采飛揚??鬃拥摹爸卟蝗绾弥撸弥卟蝗鐦分摺本统浞挚隙藢W習過程中非智力因素(興趣)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