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美育角度出發(fā),以語文教材為依據(jù),提出了“在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使命”的觀點,并從“以語言之美揭示藝術美”“以情景再現(xiàn)感受揭示文字美”等六個方面探究了具體的做法和嘗試,對小學語文的美育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關鍵詞】小學 語文教學 滲透美育
美育,又叫審美教育,是一種按照美的標準培養(yǎng)人的形象化的情感教育。它以情感為核心,以實現(xiàn)人的全面發(fā)展為宗旨。通過美育,可以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養(yǎng),具有欣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等等。我國近代著名教育家察元培說:“美育者,應用美學理論于教育,以陶養(yǎng)感情為目的者也。”
當今的小學語文教材,充滿了美的因素。作為語文教師,應具有雙重任務:既要自己從教材中領悟美,還要教會學生從課本中學到美。教師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呢?
一、以語言之美揭示藝術美
關于教學語言,教育家斯霞指出:對教師而言,語言恰似一面鏡子,通過它,可以看出教師思維的邏輯性、感情的豐富性、知識的廣闊性、認識的深刻性、表達的藝術性以及反映問題的敏捷性。一位好的語文老師,語言應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在課堂上要盡量做到語言準確、鮮明、生動、形象,富有邏輯性,富有吸引力,有條有理,聲音抑揚頓挫。只有這樣,才能使語言文字中蘊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潤物無聲的絲絲春雨自然地與學生交融。語文教師雖然不是演員,但總還是一個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實,語言動人,就永遠給學生一種藝術的美。
二、以情景再現(xiàn)感受揭示文字美
文章不是無情物,大部分課文的情感是十分豐富的。但如果教師不能身臨其境,進入角色,只作為旁觀者,作一般的敘述,學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為文學作品是用形象來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語言塑造出來的。在作品中,我們看到的是具體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們身臨其境,與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如何發(fā)揮自己的情感去激發(fā)、感染學生,這是教學藝術的更高層次。為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意境,制造氣氛,表情范讀,看圖描述,配樂朗誦等多種手段,以情動情,使教學達到更完美的境界。這種教學可喚起學生的情感活動,做到認知和情感活動相伴,使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諧發(fā)展。更重要的是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國語言文字的“神奇”與“美麗”,得到了美的感染與熏陶,獲得理解語言文字和塑造心靈相統(tǒng)一的效果。
三、以插圖之美推動感受形象美
美感的獲得,首先在于對形象的感知。有些課文,學生可以依據(jù)語言文字,經(jīng)由想象,直接浮現(xiàn)出作品所描繪的形象,從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小學生的審美想象力尚不發(fā)達,加之表象儲存貧乏,這時最好的辦法是利用插圖,把文字內容訴諸于視覺的畫面,使學生直接地產(chǎn)生意象整體,以達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故鄉(xiāng)》,有兩幅插圖,教學時可可充分利用。第一幅插圖描述的是“深藍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海邊的沙地種著一望無際碧綠的西瓜,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碴盡力地刺去?!边@幅圖中描述的是一個天真活潑而又勇敢的少年閏土形象。而在第二幅圖中給我們展示的卻是一個中年閏土的形象——灰黃的臉,很深的皺紋,眼睛周圍腫得通紅,頭上是一頂破氈帽,身上是破衣爛衫,一雙手又粗又笨,像松樹皮,手里提著紙包和一支長煙管。兩幅插圖,一幅給人寧靜之美,一幅給人人性之美。
四、以板書之美展示結構美
人們都說當老師的是每天與粉筆打交道。寫得一手好字,自然給每天都望著黑板的學生一種美的享受。板書美,不僅強調老師要寫得一手好字,還要求老師在板書時必須注意板書的位置,板書的條理。一句話,板書要合理。有的老師一節(jié)課把黑板寫得滿滿的,寫了擦,擦了又寫;有些老師卻不喜歡板書。前者往往給學生以雜亂的感覺,抓不住重點,后者則給學生留下的印象不深。所以,該板書的要板書,多余的板書則應省略。板書應力求簡潔、明了,既要給學生以美感,又要有助于學生理解課文的內容。
五、以朗讀之美啟發(fā)感悟意境美
“一片風景是一個心靈的結晶”。外在的自然風景與內在的心靈互相迭印,相融為一,這即是意境。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美好的意境,朗讀是一種很好的形式。教師可根據(jù)課文的特點,運用范讀、自讀、引讀、議讀、齊讀等多種形式來引導學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如《桂林山水》一文是這樣描寫桂林的山: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連,像老人,像巨象,像駱駝,奇峰羅列,形態(tài)萬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綠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筍,色彩明麗,倒影水中;桂林的山真險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會栽倒下來。作者成功的運用排比句式,語句對稱工整。教學這樣的句子,可通過引讀、齊讀、議讀、分小組讀等朗讀方式,理解句與句之間的關系,進而使學生體會出美的韻味來。
六、以啟發(fā)想象感悟整體美
想象是儲存于大腦的表象,重新組合,構成新的意象(主觀把握了的表象)的過程。把文字轉化為意象的閱讀,一刻也離不開這一基本的心理活動方式。因此,在閱讀中,“想象力比知識還重要”(愛因斯坦語)。想象的觸覺伸得越長,由文字所喚起的意象愈豐富,對課文的感受就愈生動,愈深刻。在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把其中概括著的、凝凍著的內容融化開來,再造意象的整體,從而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和感受,拓展想象力,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小學生來說,依靠具體的視覺形象,比依靠抽象的文字符號更容易喚起想象,而且由前者喚起的想象較后者的更生動得多、豐富得多。例如,教學《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啟發(fā)想象西沙群島海底五光十色,瑰麗無比;想象海底一半是水一半是魚;想象鳥的天下,到處是鳥蛋,到處聽到鳥叫聲的情景;想象滿地是貝殼,孩子們在盡情地拾貝殼……讓學生馳騁于想象的自由王國,在腦海里形成一幅風景優(yōu)美,物產(chǎn)豐富的西沙群島的美麗畫卷,從而陶冶學生的整體美感。
在教學中滲透美育,是小學語文教學的使命。教師除了讓學生感受體驗這些以教材內容為本的審美內容及形式外,還要遵循學生的審美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進行美育滲透,讓學生在美的世界里遨游,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