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里奧·普佐的《教父》是一部描寫美國黑手黨的小說,真實再現(xiàn)了黑手黨依靠走私、賭博、謀殺、販毒等逐步發(fā)展壯大的全過程。柯里昂家族的兩代教父都想通過勤奮努力、合法經(jīng)營、誠實勞動、積極上進等方式融入主流社會,但腐敗、黑暗、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實擊碎了他們的夢想,使他們走上了搶劫、盜竊、賭博、謀殺的犯罪道路。作家通過描述兩代教父的人生追求、夢想破滅,揭示了美國社會的腐敗、黑暗、墮落和不公,批判了扭曲和異化的“美國夢”。
一、維托·柯里昂“美國夢”的破滅
《教父》繼承了批判現(xiàn)實主義的文學傳統(tǒng),通過曲折動人的情節(jié)、扣人心弦的場面,再現(xiàn)了黑手黨依靠走私、賭博、謀殺、販毒等途徑逐步發(fā)展壯大的全過程,讓讀者近距離觀察了一個殘暴而黑暗的非法階層?!督谈浮返乃枷雰群h遠超越了暴力小說的范疇,馬里奧·普佐將小說主題升華到人性反思和社會批判的高度,揭開了美國社會富麗堂皇、耀眼奪目的遮羞布,再現(xiàn)了美國社會陰森、黑暗的本質,批判了被扭曲、異化的美國夢。
許多人堅信,在美國這個國度中憑借正直勇敢、勤奮努力、堅持不懈就一定能實現(xiàn)自己的夢想,躋身上流社會,教父維托·柯里昂就是懷揣著這種夢想的意大利移民。維托·柯里昂出生于意大利西西里島,父親、母親和兄長均為黑手黨所殺,為了躲避家族仇殺,年少的維托獨自逃往美國,他夢想在這個自由的國度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但是,美國并非窮人的天堂,而是人間地獄,維托勤奮工作僅能維持家人的生計,后因黑手黨而丟了雜貨店的工作,維托依靠合法經(jīng)營、勤勞致富改變命運的“美國夢”成了泡影。貧窮、孤獨、恐懼的日子令維托無法容忍,在現(xiàn)實與理想、生存與死亡的沖突中,維托選擇了順應現(xiàn)實和生存,他干起了偷盜、搶劫等非法勾當。但黑手黨并未就此放過他,無法承受黑手黨收取高額保護費的維托用計謀殺死了黑手黨頭目法努奇。從此,他走上了一條搶劫謀殺、非法經(jīng)營、賄賂官員的罪惡之路,憑借機警、兇狠、精明和智慧,他逐步成長為當?shù)氐暮趲屠洗?。隨著家族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財富的積累,維托擁有了更高的地位和尊嚴,登上了黑手黨教父的寶座,并以黑手黨教父的身份躋身上流社會,以血腥、暴力的方式實現(xiàn)了自己的美國夢,這無疑是對自由、平等、博愛、正義的美國夢的辛辣諷刺。[1]
雖然維托是黑手黨教父,但他身上閃爍著人性的光輝。他常幫助寡居的鄰居,收留流浪街頭的孩子,為弱小平民主持公道,被平民稱為“保護神”。維托所謀殺的人也往往是罪有應得的惡徒,他只是代替上帝執(zhí)行裁決。因而,維托的罪惡行為并未遭到唾棄,反而得到了平民的同情和聲援。
雖然維托·柯里昂的家族事業(yè)不斷壯大,但是他的內心與靈魂是痛苦的,他始終懷著一種無可名狀的挫敗感,因為柯里昂家族來美國是為了尋求生命自由,融入自由、平等、安定的美國主流社會,而不是為了建立所謂的獨立王國。即使是從事罪惡的黑社會活動,維托也想在自己的自由王國中建立一套公正、理想的體制,他給“王國”內部的每個成員以自由、安定、平等。為了讓下一代能在陽光下生活,維托竭力掩飾自己的事業(yè),精心偽裝自己的行為,寧肯事業(yè)后繼無人,也不愿意讓子女步其后塵。因而,他對長子桑尼進入事業(yè)抱著猶豫、懷疑、阻撓的態(tài)度,但是殘酷的仇殺卻將小兒子邁克爾推上了風口浪尖,維托只好讓邁克爾繼承家族事業(yè),這使維托對兒子的夢想成為泡影。[2]為了減少自己的罪惡,維托想只做“干凈生意”,并拒絕了索洛佐的毒品交易。為此,他成了黑幫社會的絆腳石,導致柯里昂家族遭受了滅絕性屠殺,維托也險些丟掉性命,這使維托對融入主流社會的渴盼成為泡影。
教父維托·柯里昂有著堅忍的毅力、頑強的意志、超人的智慧、高遠的志向、領袖般的氣質,他想通過合法的途徑融入美國主流社會,成就自己的人生夢想,但結果卻恰恰相反,他只能通過謀殺、恐嚇、暴力、搶劫等非法手段攫取權力、地位和金錢。因而,他領導的家族事業(yè)越輝煌,就離自己的夢想越遠。教父維托·柯里昂的奮斗經(jīng)歷無疑是對美國社會和時代的嘲諷。
二、邁克爾·柯里昂“美國夢”的幻滅
邁克爾·柯里昂是第一代黑手黨教父維托的兒子,也是小說《教父》中的第二代教父。邁克爾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負、有才華的熱血青年,他推崇美國主流價值。在美國對日本宣戰(zhàn)時,他響應國家號召,參加了海軍陸戰(zhàn)隊,并成為一名戰(zhàn)斗英雄。邁克爾性格沉穩(wěn),思想深刻,他對家族事業(yè)毫無興趣,只想過平淡、自由的生活。例如,在妹妹康妮的婚禮上,邁克爾并沒有積極拋頭露面,而是用不“反感”也不“贊賞”的口吻向女朋友介紹家人,這表明邁克爾對家族事業(yè)不感興趣。在父親遭受仇敵暗殺、家族生存遇到危機時,邁克爾不得不放棄個人理想,挑起了家族的“重擔”,繼續(xù)經(jīng)營家族事業(yè):“我不得不挺身而出……就是因為我熱愛并敬佩我的父親。”[3]
在成為家族領袖之后,邁克爾以縝密的心思、犀利的眼光、敏捷的動作、殘忍的手段贏得了家族成員的尊重,以強硬的態(tài)度鞏固自己的權威。父親維托病故之后,邁克爾執(zhí)行了蓄謀已久的復仇計劃,他殺死了出賣桑尼的卡洛,干掉了殺害阿波蘿妮亞的法布里奇奧,除掉了其他幾個黑手黨家族的領袖。在清除了所有仇敵之后,邁克爾·柯里昂逐漸成長為新一代教父。但是,邁克爾并不喜歡陰謀、仇殺、暴力的生活方式,他比父親維托·柯里昂更想融入主流社會,他不愿與毒品有任何牽連,因為“賭博無傷大雅,而毒品敗壞德性”;他努力推進家族事業(yè)合法化,將家族的橄欖油生意、工會賭場等發(fā)展成為大型飯店。邁克爾熱衷于慈善事業(yè),多次進行慈善捐款。在步入垂暮之年后,他決定結束柯里昂家族的黑幫勢力,并成立維托·柯里昂基金會,為此,他獲得了吉爾戴大主教頒發(fā)的勛章。但是“黑即是黑,白即是白”,邁克爾·柯里昂似乎永遠無法用“合法化”的方式融入主流社會,在他與妻子凱一起看歌劇時,一場針對邁克爾的謀殺悄悄來臨,在危難關頭,女兒為他擋住了子彈,邁克爾不得不再次卷入黑幫的仇殺之中,“美國夢”再次幻滅。
三、《教父》對扭曲的“美國夢”的社會批判
美國夢是一個“成功的神話”,也是對《五月花號公約》和《獨立宣言》的詮釋,它寓意了在美國這個理想的國度里,不管你出身多么卑微、貧賤,只要你勤奮上進、努力奮斗、堅持不懈,就可以從窮光蛋變成百萬富翁,從普通百姓躋身上流社會,本杰明·富蘭克林就是美國夢的代表,他的奮斗歷程證實了“從破衣衫到百萬富翁”的美國夢。正因為如此,美國吸引了一批批尋求夢想的歐洲移民,也吸引了西西里島的柯里昂家族,從維托·柯里昂到邁克爾·柯里昂,柯里昂家族始終將融入美國主流社會作為終極理想。但是,美國社會并非《五月花號公約》所寫的“一應公正”、符合“總體利益”的人間天堂,更像是弱者的地獄、冒險家的樂園,整個社會布滿了機關陷阱和明槍暗箭,到處是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代表民眾意愿的議員、維持社會秩序的警察、捍衛(wèi)法律尊嚴的法官、維護社會正義的媒體等都在背地里干著見不得人的勾當。20世紀70年代,越南戰(zhàn)爭、水門事件、美蘇爭霸、經(jīng)濟衰退等一系列事件使美國社會陷入困境,整個社會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物欲橫流,為了追逐權力、金錢和地位,人們不惜拋棄道德準則、價值信仰,甚至干起非法勾當,充分展現(xiàn)了人性的丑陋和罪惡。于是,法律淪為有錢人的“工具”,有錢人總能通過各種方式扭曲法律,為自己開脫罪責,弱者遭受不公、冤屈,卻無處伸張正義。當法律變成了明火執(zhí)仗的工具,當公平正義無法得到維護時,弱者不得不依靠黑社會“擺平”、解決問題。
到美國之后,柯里昂家族一直想通過勤奮努力、合法經(jīng)營、誠實勞動、積極進取等方式融入主流社會,躋身上層社會,但腐敗、黑暗、不公平的社會現(xiàn)實擊碎了他們的夢想,使他們走上了搶劫、盜竊、賭博、謀殺的犯罪道路??梢哉f,教父的殺人是不合理的社會逼出來的,因為他們殺的也都是更壞的人,與那些在幕后“坐地分贓”的政客比起來,在“壞”的程度上還是小巫見大巫。其實,黑社會也是一種社會形態(tài),雖然“黑”有著譴責的意味,但是“黑社會”的表述卻承認了它存在的合法性,只不過“黑社會”是一種與主流社會不相容的社會形態(tài)。黑社會的產生與資本主義制度有著密切關系,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毒瘤”,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齷齪的社會結構的產物,在不公正的社會中,那些無法融入主流社會的人們不得不在“黑社會”中尋求庇護。[4]
“夢”是縹緲虛幻的、遙不可及的,“夢”的結局也必然是殘酷的、無情的,維托·柯里昂懷揣夢想來到心中的“伊甸園”——美國,卻陷入了罪惡的深淵,成為黑手黨的教父,在夢想徹底破滅之后,維托在挫敗、孤獨、憂郁中離開人世。邁克爾·柯里昂成為新一代教父之后,以暴力、復仇、謀殺鞏固權力,擴大家族事業(yè),但卻離夢想更加遙遠;他想結束家族的黑幫勢力,也未能如愿以償,只能在悲涼和凄苦中離開人世?!八行拍畹牧α浚紵o法左右命運”——這或許是柯里昂家族的最終命運,也是兩代教父一生的寫照。
兩代教父的人生悲劇集中展現(xiàn)了夢想與現(xiàn)實、人生與命運、個體與社會的沖突,柯里昂家族像古希臘神話中的俄普狄斯一樣勇敢地追求夢想、抗爭命運,但最終還是無法擺脫“無?!倍盁o奈”的命運,應驗了“弒父娶母”的神諭。[5]兩代教父的人生悲劇不僅僅是命運的悲劇,更是美國社會的悲劇。正是由于當時美國社會的黑暗腐敗、爾虞我詐、極度不公,才導致了黑社會勢力的滋生蔓延,才導致了柯里昂家族的“美國夢”的破滅。
[參考文獻]
[1] 鄭立.《教父》維托自由王國之夢的解析[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8(03).
[2] 曾艷鈺.“美國夢”的主題變奏及歷代美國作家尋夢歷程[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6(01).
[3] 羅倩妮.《教父》三部曲——扭曲的美國夢[J].時代文學(下半月),2010(08).
[4] 黃杰漢.解讀小說《教父》對美國政治的批判[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05).
[5] 劉佳佳.人性論思想視角下的《教父》之分析[J].赤峰學院學報,2010(07).
[作者簡介]
任非飛(1981—),女,山東淄博人,山東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大學英語教學、英美影視和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