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亞是英國文藝復興時期偉大的詩人和戲劇家,一生創(chuàng)作了包括歷史劇、喜劇、悲劇、傳奇劇在內(nèi)的37部戲劇。在喜劇創(chuàng)作中,莎士比亞非常強烈地表現(xiàn)其人文主義思想,充滿樂觀主義地抒寫愛情、友誼、真誠和率性,竭力宣揚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塑造了許多可愛的女性形象。這其中,《威尼斯商人》中的女主人公鮑西婭最為典型,最富于人文主義意義,被公認為是人文主義者的理想化女性形象。
眾多的評說的確很有見地,極利于廣大讀者全面而充分地認識鮑西婭這一藝術(shù)形象。但筆者認為,由于眾多評說者并沒有在“鮑西亞”這一個點上集中論述,因而其評說便沒有展開來予以坐實。而且,更深層次地挖掘亦少進行,這就為后學之輩留下了諸多研究余地。正因為此,筆者才敢于就鮑西婭這一藝術(shù)形象再來贅言。
實際上,鮑西婭的諸多外示表現(xiàn)都表現(xiàn)著她的處事原則。而這些處事原則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更是一種飽含著道德示范的堅守。這正是她的“精神美”的真正內(nèi)涵。有的學者已經(jīng)看到了這種深層次的內(nèi)涵,故而才對莎士比亞喜劇中的正面女性形象作了如下評價:“這些是新時代的新女性群象,她們有新的道德準則……”筆者認為,作為女性群象的代表,鮑西婭體現(xiàn)出了多方面的道德示范。對這種道德示范的矢志堅守,在文藝復興時代無疑具有積極的社會價值。
一、堅守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原則
在今天看來,這幾乎已經(jīng)不是什么問題。但在文藝復興時期的英國,要堅守這一原則談何容易。因為“愛情和婚姻問題總是和復雜的社會關(guān)系分不開的”。當時英國封建勢力依然沒有完全退出歷史舞臺,由封建家長包辦代替的婚姻仍然十分普遍。為提倡個性解放,莎士比亞為受壓制的青年男女大膽而不懈地鼓與呼,在愛情和婚姻問題上奮力沖擊天主教會的禁欲主義和封建家長的權(quán)威。堅守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鮑西婭這一藝術(shù)形象正像沖擊陣營中的排頭兵,其勇其堅,令人刮目相看。
鮑西婭堅守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原則,首先表現(xiàn)在她自由而審慎地選擇意中人。她的擇偶標準是只求聲氣相通,而輕視封建家長們所特別看重的門第、權(quán)勢及種種物質(zhì)利益。因為這種堅守,她既敢于拒絕許多地位顯赫者的求婚,又敢于在心靈深處抵制她父親為她立下的用金、銀、鉛三個匣子擇婚的荒唐遺囑,只愿意把全部的愛奉獻給威尼斯人巴薩尼奧。因為在她看來,巴薩尼奧不僅文武雙全,而且人品甚佳,值得托付終身。拒絕地位顯赫而又別有用心者(他們真正看重的是鮑西婭獲得的巨額遺產(chǎn))是她向世俗婚姻觀的挑戰(zhàn),抵制父親為她立下的擇偶遺囑是向封建家長的權(quán)威挑戰(zhàn)。通過這兩種非同尋常的挑戰(zhàn),鮑西婭對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堅守所展示出的道德情操就不能不讓人們肅然起敬。
其次,鮑西婭對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堅守還表現(xiàn)在她始終不渝地與意中人站在一起克服困難,表現(xiàn)出一種急意中人所急、幫意中人所需的戀人真情和人性本真。她的意中人巴薩尼奧是聲譽良好的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的知心朋友,當安東尼奧為陰險狡詐、以放高利貸為生的夏洛克所迫而有生命危險的非常時刻,巴薩尼奧決意幫助安東尼奧擺脫困境。此時,已成為巴薩尼奧妻子的鮑西婭正在新婚蜜月期,但她坦然支持丈夫到威尼斯去幫助安東尼奧。她這種大膽而堅定的舉動除了真心實意和良好人品,就很難有別的解釋。這種“愛屋及烏”的行動也正是鮑西婭堅守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真實而出色的表現(xiàn)。因為,她的這種表現(xiàn)是非常理智的,是包含了當時社會生活中的諸多道德內(nèi)容的。由此我們也就不難明白,為什么中外許許多多的評論家會認為鮑西婭是個性解放大旗下的“最富于光彩”的形象。
二、堅守真、善、美不可褻瀆的原則
莎士比亞初到倫敦而進行十四行詩的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竭力倡導真、善、美,到他進行戲劇特別是喜劇創(chuàng)作時,依舊對真、善、美情有獨鐘。因此,他充滿詩意地塑造的鮑西婭這一藝術(shù)形象可以說就是真、善、美的化身。鮑西婭對真、善、美的堅守在她選擇意中人的過程中已露端倪。她之所以中意于并無高位強權(quán)且已不名一文的貴族青年巴薩尼奧而拒絕王公貴族們的求婚,就是看中了巴薩尼奧的真誠和善良(他的真誠和善良在后來幫助安東尼奧的過程中更被充分證實),這種真誠和善良自然也具有了美的社會意義。因此,鐘情于巴薩尼奧也就讓人們初步領(lǐng)略了鮑西婭堅守真、善、美的風貌。
夏洛克是專放高利貸的猶太人?!皩τ谙穆蹇?,錢財就是生命,就是一切?!保ㄖ袊嗣翊髮W趙澧《淺談〈威尼斯商人〉》)為了錢財,他千方百計地阻撓女兒與外界接觸,把家變成了“地獄”(女兒的原話),迫使女兒最終只好同心上人私奔。為了錢財,他和安東尼奧結(jié)冤結(jié)仇(當然這其中也有安東尼奧對他的輕慢和“侮辱”),總想尋機報仇,連他的仆人都罵他為“魔鬼”。當安東尼奧需要向他借3000兩銀子的時候,他與安東尼奧簽訂了一份非常奇特的文契:如果安東尼奧到期不能如數(shù)歸還銀兩,夏洛克將從安東尼奧身上的任何部位割下一磅肉來。約定的三個月期限已滿,安東尼奧果然不能如約還錢,夏洛克便堅持一定要割安東尼奧身上的一磅肉,哪怕對方愿意加倍還錢也不行。由此可以看出,夏洛克完全是一個假惡丑的人物。他的假,假在他言稱履約,實則為報私仇;他的惡,在于他漠視他人生命,必欲置人于死地;他的丑,在于靈魂骯臟,集臟言、臟思、臟行于一身。正因為此,鮑西婭與夏洛克的斗爭也就不可避免。
鮑西婭當然明白,一旦夏洛克敗訴,他的結(jié)局將非常悲慘。因此,出于善良的本性,一開始她曾用“慈悲”旨意規(guī)勸夏洛克,期望他良心發(fā)現(xiàn),這樣既能幫助安東尼奧,又能免除夏洛克的滅頂之災。當她發(fā)現(xiàn)夏洛克冥頑不化、一意孤行的時候,她充分認識到了他的惡,他的丑,也就只能另出奇招,剝開夏洛克的禍心,并依律辦事,最終使得夏洛克失去了他視為生命般的一半家產(chǎn)。在這場面對面的斗爭中,夏洛克與鮑西婭的人性展示既豐富多彩,又涇渭分明,給讀者們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
歌德曾推崇備至地評論說:“莎士比亞已把全部人性的各種傾向,無論在高度上還是在深度上,都描寫得竭盡無余了?!惫P者認為,人性的各種傾向不管表現(xiàn)得隱蔽也好,明朗也罷,從道德層面來劃分,也就只有真善美和假惡丑兩類。具體到夏洛克和鮑西婭這兩個藝術(shù)形象來說,前者的全部傾向是假丑惡,而后者的全部傾向則是真善美。從這種社會意義上說,鮑西婭不僅自身在展示真善美,而且容不得任何外力用任何形式褻瀆真善美。也就是說,她絕不愿意真善美在假丑惡面前處于下風,也絕不愿意真善美在與假惡丑的較量中敗下陣來。毫無疑問,她這種義無反顧地堅守真善美、捍衛(wèi)真善美的精神,拋卻歷史的局限性來說,永遠都會閃耀著凈化人心的光芒。
三、堅守目標與方法互為補充的原則
在鮑西婭那里,她認定的目標是絕不會更移的,而實現(xiàn)目標的方法,則可根據(jù)客觀實際,靈活運用。目標決定著方法的采用,而方法又要保證目標的實現(xiàn)。這就是所界定的“互為補充”。
在《威尼斯商人》中,鮑西婭展示自己目標的明確性與方法的靈活性,仍然集中在擇婚和法庭上與夏洛克較量這兩個事件上。在擇婚的過程中,她心中雖然極不滿意父親的遺囑——用金、銀、鉛三個匣子中所裝之物決定她的終身大事,但在當時的世俗之下,在行動上又不能違背父愿。為了既能和意中人結(jié)百年之好,又與父親的遺囑不相背離,她采用了機智而靈活的方法。按照約定:誰選中了裝有她畫像的匣子,誰才能與她成婚。于是她在最不起眼的鉛匣子里裝進了自己的畫像,而金匣子、銀匣子中則分別裝進了死神骷髏和傻瓜像。結(jié)果,只重外表的摩洛哥親王和阿拉貢親王分別選了金匣子和銀匣子,只能敗興而返。只有鮑西婭早已中意的巴薩尼奧慧眼獨具,不為表象所迷惑,選中了鉛匣子,遂了鮑西婭的心愿。目標既已實現(xiàn),她便興高采烈地歡呼:巴薩尼奧終于成了她的“主人”“統(tǒng)治者”“君王”!
在與夏洛克的較量中,鮑西婭的目標非常明確:必須戰(zhàn)勝夏洛克,以挽救安東尼奧的生命,維護人間良善。事先她從夏洛克女兒口中已得知其父必欲置安東尼奧于死地的險惡用心,于是非常靈活地采用多種方法以期實現(xiàn)目標。這些方法主要是:其一,讓已成丈夫的巴薩尼奧帶上安東尼奧所借夏洛克3000兩銀子的20倍之數(shù)預備償還,期望用重“利”改變視錢如命的夏洛克的惡毒初衷;其二,考慮到最壞的可能性,她決定女扮男裝,趕到威尼斯,與夏洛克一見高低;其三,在法庭上規(guī)勸夏洛克無效時,采用欲擒故縱之法,揭露了夏洛克的陰謀,并用誰也不可改變的法律條文,不但挽救了安東尼奧的生命,而且讓“魔鬼”夏洛克一敗涂地。鮑西婭這些靈活多變的方法幫助她實現(xiàn)了既定的目標,也讓人們充分而全面地見識了她秀外慧中的風采。
鮑西婭的種種堅守讓我們充分認識了她的人性之美。她不僅容貌美麗,品行高尚,而且才華出眾,直壓須眉。由此筆者不由想到了我國兩漢樂府詩《焦仲卿妻》(現(xiàn)今多名為《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劉蘭芝不僅容貌美麗,心地善良,而且多才多藝,“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但婚后屢遭磨難:與夫君焦仲卿兩情相悅,不料焦母相逼,只得歸返娘家;娘家母、兄相逼,只好口中答應(yīng)改嫁,心中已定必死之心。最終,“舉身赴清池”,以生命的代價捍衛(wèi)了自己的尊嚴。在她身上,我們也看到了種種堅守:堅守感情,堅守道德,堅守不屈。鮑西婭是資產(chǎn)階級新女性的形象,劉蘭芝也不過是封建社會的下層女性,她們不可能完全超越自己所處的那個時代,其言行也必有其局限性,但是,她們所堅守的人性本真,我們的現(xiàn)實生活中卻特別需要借鑒。
[參考文獻]
[1] 楊周翰,吳達元,趙蘿蕤,主編.歐洲文學史(上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
[2] 賀祥麟,等.莎士比亞研究文集[M].西安: 陜西人民出版社,1982.
[3] 施咸榮.莎士比亞和他的戲劇[M].北京:北京出版社,1981.
[4] [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喜劇五種(前言)[M].方平,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
[作者簡介]
方芳(1982—),女,湖北赤壁人,湖北經(jīng)濟學院法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語言學、語用學。莫泊桑《項鏈》中主人公形象的解讀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