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是一種境界,拾級而上可直達真理的殿堂;閱讀是一種空間,自由馳騁而凝天地萬端;閱讀是一片園地,站巨人之間而筑成功峰巒;閱讀是一隅舞臺,陶陶然而神交情映。鄙視或摒棄閱讀,將使人生缺失精神家園。
《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已經(jīng)明確關注閱讀: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比較豐富的知識積累;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fā)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靶抡n標”同時還要求,語文閱讀活動要讓學生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化的營養(yǎng),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和正確的價值觀,進而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很顯然,新課程改革已經(jīng)意識到閱讀的重要意義,較之于過去的語文大綱有關閱讀的要求,新課標更加關注人文精神。這正是對若干年來語文蒼白無力狀況的大逆轉,反映了語文學科向著人文精神的闊步回歸。
但是,如今學生的閱讀現(xiàn)狀依舊令人十分擔憂,讀書群體的單一,讀書人數(shù)的銳減以及讀書層次的低淺,連最起碼的閱讀需要也無法保證。這從圖書的出版銷售令人汗顏的“少量”,便可窺見一斑,非小說圖書只要銷售超過一萬冊,就被認為是暢銷書,而在美國一般都達到數(shù)十萬冊甚至數(shù)百萬冊。再看學生在讀些什么書呢?來自日本的卡通類讀物是深受學生喜愛的尤物,刊登明星軼事的雜志也大受學生青睞,“美眉、QQ、東東”及一些“灰色童謠”裹挾著學生的里外世界。至于新課標所擬的閱讀內容,多數(shù)并未真正走進學生的生活天地。
南京師大附中特級教師王棟生說,閱讀,應當盡早考慮讀經(jīng)典。經(jīng)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范。學生學業(yè)重,時間緊,更應當直接了解民族與人類文化的最高成就,直接進入精神文化的制高點。唯有如此,才能解決閱讀的問題。
在濟南,也許是孔子比鄰的緣故,“四書五經(jīng)”被搬進了學生的課堂——當?shù)匾恍W校正式開設了一門閱讀課《國學》。這本閱讀教材的編寫以“四書五經(jīng)”為主,從《論語》《孟子》《易經(jīng)》《左傳》《詩經(jīng)》中精選了部分片段,引導學生讀中國精髓,留文化之根。有關專家對此評價甚高,認為此舉正好可以醫(yī)治時下因國學素養(yǎng)匱乏而導致的營養(yǎng)不良等通病,有利于糾正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社會心態(tài)。山東師大袁中岳教授對此指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經(jīng)數(shù)千年沉淀,其精粹之處同現(xiàn)實生活聯(lián)系密切,主流內核一脈相承,如,誠信、自強、修身等無不神游于古今。學習古文化,既可以學習古代語言,又可以從中汲取智慧,是兩全其美的事。
“四書五經(jīng)”成為學生閱讀的內容,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有無相悖?其實,當今世界經(jīng)濟知識崛起,異域文化的撞擊和溝通遍及全球,做好面向新世紀的人文精神建設這篇大文章,才是一個民族能否以獨特的精神風范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戰(zhàn)略性問題。有教育家說,現(xiàn)代教育只能算是“半人”教育,因為它只關注人“機械屬性”的一面,即使人成為某一工作的合格勞力,而忽視對人精神層面的涵養(yǎng),無論如何培養(yǎng)出來的都是半成品。
學習古代文化,必然有些困難。不過讀書之道,貴在會意。陶淵明說:“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弊x書最快樂的是能會意,能自悟。會意并非易得之事,只有豐富的積累,才談得上會意——這一點,與新課標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