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要積極發(fā)揮引導作用,創(chuàng)設(shè)多元化的體驗,讓學生在讀、畫、演、說、處、寫中,主動積極地進行思維和情感活動,讓閱讀變成學生個性化行為,演繹出各自的精彩。
[關(guān)鍵詞]多元;體驗;課堂
一、讀——書讀百遍其義自現(xiàn)
朗讀是把文字化為有聲的一種創(chuàng)造性活動。宋代理學家朱熹曾提到:“讀書要逐句玩味,反復推敲,細細揣摩,嚼出其中滋味。”如在《半截蠟燭》教學中,針對一家三口采取的不同措施保護情況,教師可設(shè)問:“伯諾德夫人及兒子杰克為什么沒有成功取回蠟燭,而小女兒杰奎琳卻做到了?小女孩是怎么做到的?”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是要求學生走進故事中人物的情感世界。生1:“司令官先生,樓上黑,我想取個蠟燭上樓睡覺行嗎?”教師表示質(zhì)疑,學生卻很肯定。繼而教師追問:“小女孩是怎樣說出這句話的?”學生再次默讀文本,這才恍然,原來是“嬌聲”地說,教師隨即板書“嬌”,結(jié)合造字方法,學生明白原來這是小女孩特有的嬌滴滴的聲音,這也讓德國軍官想起了自己的女兒,正是因為父愛為小女孩成功取回蠟燭創(chuàng)造機會。這時學生再次有目地去朗讀體驗,自然也就感受到小女孩的機智、鎮(zhèn)定。而這一切就在這一遍遍的朗讀體驗中自然達成的。
二、畫——刪繁就簡三秋樹
鄭板橋曾題聯(lián)“刪繁就簡三秋樹”,意為用最簡練的筆墨表現(xiàn)最豐富的內(nèi)容。的確,在語文教學中也同樣,恰當?shù)刈寣W生拿起筆畫畫,可以把抽象的文字變?yōu)橹庇^的圖。如《夜晚的實驗》中,要讓學生明白蝙蝠是靠喉嚨發(fā)出人耳聽不到的超聲波,超聲波沿直線傳播接觸到物體時,沿原路返回到耳朵,對于小學生而言,理解物理學方面的知識,確實有些難度,但讓他們畫出示意圖后,學生圖文對照理解,也就更為直觀了。原本繁瑣枯燥的文字在孩子的手中變化為一幅幅簡明有趣的圖畫,課堂氣氛也能活躍起來。
三、演——千樹萬樹梨花開
表演在語文課堂中已經(jīng)屢見不鮮了,表演是學生在理解文本時,把文本中的文字轉(zhuǎn)化為動作、表情、語言,是對文字的動態(tài)的再現(xiàn)。演示,不應是文本的簡單機械再現(xiàn),而是學生在原有理解的基礎(chǔ)上可以再創(chuàng)造再加工的過程,能深化文章中心。
四、處——天光云影共徘徊
處,在這里為設(shè)身處地,創(chuàng)造一個較為逼真的環(huán)境,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特定環(huán)境中的特定狀態(tài)。如《游金華雙龍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感受空隙的窄小,教師利用乘船方式和撐船的感受作為突破口,就地取材設(shè)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分別躺在桌上和椅子上,教師故意讓學生閉起眼睛,然后自己邊讀課文中的段落,由于教師將課文內(nèi)容融入課堂,學生認真聽著教師的朗讀,積極參與其中。因為他們“處”過、體驗過,巧妙地創(chuàng)設(shè)情境,學生的感受與文本中文字的描述互為“映照”,也就順理成章,學生更易理解課文。
五、說——橫看成嶺側(cè)成峰
讓學生親近文本,與文本對話,與文本中的人物對話,可起升華主題的作用。如教學《天游峰的掃路人》,教師引導學生提問:“想象30年后,老人和作者他們會再次相遇嗎?他們還會說些什么?”學生各抒己見,答案其實沒有唯一,但在說的過程中,其實反映的是他們閱讀的個性化體驗,這一點也符合新課標所要求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閱讀教學應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六、寫——絕知此事要躬行
教材收錄的文章都是非常優(yōu)秀的,可以當作學生習作的范文,對教會他們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其寫作方法,并遷移到自己創(chuàng)作中,有著很強的指導作用。如《聶將軍與日本小姑娘》一文通過刻畫聶榮臻將軍的動作“抱”“喂”及其親切的話語,從而讓人感受到聶將軍的和善可親、是非分明、至仁至義,這時教師可以安排一個片段練習,像文中那樣抓住人物的動作描寫,體現(xiàn)人物的品質(zhì),讓文本教學起到一箭雙雕的作用,真正把書本知識和實際寫作相結(jié)合。
“教師為之教,不在全盤授予,而在相機誘導。”教師應因勢利導,將文本的學習變成學生體驗的過程,細品文本,體驗出個中精彩。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