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價值觀教育是是中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學科有進行價值觀教育的先天優(yōu)勢,《蘇武傳》中“蘇武為什么不跑”的案例,為語文教師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案例。
[關鍵詞]語文;價值觀;教學
“學語文,就是學做人”,這是教育家葉圣陶先生的至理名言。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價值觀教育。對《蘇武傳》中對“蘇武為什么不跑”的故事進行探究,是進行價值觀教育的一個很好案例。
一、對“蘇武為什么不跑”的探究
“蘇武牧羊”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高中人教版《語文》(必修4)也選入了《蘇武傳》一文。故事講的是蘇武與副手張勝等百余人出使匈奴,張勝在未告知蘇武的情況下,參與匈奴內部的一次叛亂,事情敗露,蘇武受牽連;匈奴招降蘇武未果,先把蘇武囚禁于地窖,后放置到北海(今俄羅斯境內的貝加爾湖)無人苦寒之地,但蘇武始終守節(jié)不屈;十九年后,因匈奴與漢和親,蘇武終得以歸漢,歸時已是須發(fā)盡白。
當我們閱讀《蘇武傳》,被蘇武凜然不屈的氣節(jié)折服的同時,不由得心生疑問:既然蘇武被放置到北海無人之處,那他為什么不跑呢?
1.蘇武不跑,是為了忠于使命。蘇武出使匈奴,本是為了互答友好。蘇武出使前,胡漢兩族戰(zhàn)爭頻仍,“時漢連伐胡”,但由于信息不通,所以兩國都“數(shù)通使相窺觀”,匈奴扣留了“漢使郭吉、路充國等,前后十余輩”,而漢朝也是“匈奴使來,漢亦留之以相當”。事情在天漢元年(公元前100年)出現(xiàn)轉機,匈奴單于即位,與漢通好,不僅稱漢為“丈人行也”,而且主動先行釋放了路充國等人。匈奴示好在先,漢朝也不能不投桃報李,“答其善意”。蘇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以中郎將的身份持節(jié)前往匈奴,擔當“答禮”的使命。
當自己使團中有人參與匈奴國內叛亂,且即將被會審時,蘇武曾對?;菡f過:“屈節(jié)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這話的意思很直白:我此番前來,但卻辜負了使命,倘若再于節(jié)操有虧,即使活著,又有什么臉面再回到漢朝呢?可見,蘇武始終銘記自己此番的使命,對未能完成本該承擔的使命耿耿于心。如今使命未成,中途又變生事端,故而蘇武不愿就此尷尬地回歸大漢。
2.蘇武不跑,是為了證明清白。此次匈奴國內事變,雖然中郎將張勝參與其中,但作為此次使團的“團長”蘇武事先并不知情。盡管按衛(wèi)律的說法“副有罪,當相坐”,但蘇武卻認為“本無謀,又非親屬,何謂相坐”。有就是有,沒有就是沒有,蘇武表明了自己在此次匈奴內亂中的清白和問心無愧。如果蘇武逃跑,反而會貽人口實,授人以柄,給人以“心中有鬼”之感,故蘇武不愿這樣不清不楚地逃跑。
3.蘇武不跑,是因為關乎尊嚴。這份尊嚴,既是蘇武自身做人的坦蕩和堂堂正正,更是大漢的榮譽和形象。作為一名使臣,蘇武不僅是蘇武,更代表大漢朝廷。在獲知己方有人牽扯事中時,蘇武就說過,“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深知,自身受侮辱,其實就是大漢受侮辱?!笆靠蓺⒍豢扇琛?,所以蘇武當時寧愿選擇自殺而不愿因己之受辱以使大漢顏面有失。如果逃跑,不僅讓人覺得蘇武人格有虧,更會讓大漢蒙羞。因此,“跑”這一不合身份、不正大光明的行為,對于傲骨嶙峋、頂天立地的蘇武抑或忠心漢室、甘愿為之“肝腦涂地”的蘇武來說,都是不屑為之的。
二、對“語文教學中價值觀教育”的一點反思
由“蘇武為什么不跑”這一看似簡單的問題,可以引發(fā)學生對人物堅強、忍耐、不屈、忠誠、執(zhí)著、氣節(jié)、尊嚴等諸多優(yōu)秀品質的探究,這正是對語文課堂基本知識教學的有力突破,是對學生進行價值觀教育的有效延伸。
高中時期正是青少年學生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但這個時期又正是青少年的叛逆期,抽象的說教和機械的絮叨只會讓學生喪失興趣,甚至反感和厭煩。通過文學作品中的經典人物故事的講解,通過對故事情節(jié)中某一問題恰到好處的探究,并進行抽絲剝繭,讓學生在探究中自己去深入了解人物形象特征,去深刻感受人物身上優(yōu)秀的品質,從而讓學生有自覺意識地見賢思齊,在潛移默化中形成自身正確的、積極的、健康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價值觀教育無須太深奧、太刻意,只看你是否具有教育機智,是否找準了實施教育的突破口。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