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言文的課堂太沉悶,教師唱著獨角戲,學生忙著記筆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fā)揮,學習效果不理想。長此以往,學生喪失了學習文言文的信心。在新課程標準的啟發(fā)下,為了使課堂活起來,教師可以在四方面做嘗試:熟悉課文,聽讀結合;理解詞義,以賽代講;激發(fā)興趣,引入活動;對話名家,品味經(jīng)典。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課堂;活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很多教師都困惑于文言文的課堂太沉悶,只有教師在唱著獨角戲,學生只是機械地記筆記,下課了腦子里依然是空空如也,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fā)揮。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學生文言文接觸少,基礎薄弱,對文言文缺乏興趣,課堂上多保持沉默;而教師又認為學生基礎薄弱,理解不透,就從頭至尾,逐字逐句地講,然而對文章的內(nèi)容、情感、語言、文化,常常稍加涉獵,從不深究。學生無法享受課堂的樂趣,無法享受文章的美。
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才能使學生的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達到最佳狀態(tài)。呂叔湘先生也曾經(jīng)指出:如果說一種教學法是一把鑰匙,那么,在各種教學法上還有一把鑰匙,它的名字叫做“活”。他又指出:成功的教師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把課教活了。從中不難得出這樣的結論:“活”是語文教學法的精髓,“活”是打開語文教學之門的鑰匙。
一、熟悉課文,聽讀結合,使課堂活起來
古人讀書,很重視誦讀。朗讀就是“口而誦,心而惟”,出之于口,入之于心。朗讀課文的過程實際上是對字詞的語音、語義,到文字的表層意思,再到內(nèi)容潛在情味的全面感知,實際上是對作品進行再創(chuàng)造。所以教師應在課堂上,尤其在古文課堂上讀起來。課文中入選的文言文,多是名家名篇,音節(jié)講究音韻諧調(diào),語言注重平仄起伏,結構遵循起承轉(zhuǎn)合,宜于誦讀。因此在古文教學時,要留有充分時間讓學生正確地讀課文。所謂正確地讀,是指讀時要有針對性、實效性、層次性,如果沒有目標亂讀,是無所收益的。
上《孫權勸學》時,筆者改變了讀的方法,以同桌二人為一組,在讀之前布置閱讀的具體要求(讀準字音,讀準句讀,讀通讀順課文);然后每組間互讀互聽互相糾正讀錯之處,如此下來,字音準了,課文也讀順了,對課文也有了基本的理解。比單純的聽,自己糾正字音效果好多了。而學生為了讀準停頓,理解課文,也會問教師、問同學。這樣,學生由被動地聽變成了主動地學,課堂在讀的引導下活起來了。
二、理解詞義,以賽代講,使課堂活起來
一直以來,對課文的字詞含義教師都細細地講,學生則逐字逐句地記,即使他們手頭有資料,也還如此。這極度扼殺了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也一直處于認知領域的第一個教育目標——記憶層面上。簡單機械的記憶,學生很快就會倦怠。其實如果將學生手中的資料充分利用起來,課堂就活了。以前上文言文的課文時,筆者總喜歡越俎代庖,將文中的實詞、虛詞、活用等個個講透,做作業(yè)時學生卻個個糊涂。在不斷的摸索中,可以嘗試改變以教師講為中心的做法,讓學生利用課文的注釋與工具書理解課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然后小組相互討論釋疑。如果還有疑問,就師生共同解決。最后以組為單位,對這些字詞的理解以搶答的形式進行比賽,以此達到鞏固的目的。這種合作探究的教法,以賽代講的學法,符合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課堂當然就活起來了。
三、激發(fā)興趣,引入活動,使課堂活起來
中學的文言文,七年級以簡單的故事為主,八年級以山水游記為主,九年級以史文為主。這三類文章都可以以活動促教。簡單故事的文章可以進行講故事比賽,游記散文可以將征聘導游的活動融入課堂,史文為主的文章可以將課本劇的演出引進課堂。課堂注入這些元素,一定會活起來。
四、對話名家,品味經(jīng)典,使課堂活起來。
初中的文言文,很多都是經(jīng)典的內(nèi)容,古今中外的很多的名人對它都有解讀,這些解讀不僅詳細,而且深刻。如果能借助他們的口吻,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而且使學生的思想深刻,視野開闊,對文本的解讀也更加的深刻。百家講壇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在恰當?shù)臅r候,將那些名家請入課堂,靜聽他們的講解,一定能使課堂活起來。那種活是靜止的活,是思維的洗禮。
責任編輯 周正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