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擺脫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長期存在的高耗低效的窘境,從而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yǎng)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呢?這是擺在每一位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面前的一大課題。研究性閱讀給出了一種新的教學思路。
研究性閱讀借鑒了研究性學習的理論,要求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讀書,生動地獲取知識、能力,從而整體提高語文綜合素養(yǎng)。研讀的主要課堂教學形式是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研讀專題,依據課文和已學知識,進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然后進行課堂交流,教師則適時進行課堂點撥。
課堂交流是研讀教學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它能充分展示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力層次,研讀教學中的許多亮點也都是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出現的??梢哉f,課堂交流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研讀教學質量的高低。課堂交流又是研讀教學區(qū)別于以提問、應答為主的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的顯著特征之一。
所謂課堂交流,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的發(fā)言必須是一段相對完整、條理清楚、中心明確又具有說服力的話,相當于一個口頭的研究報告。由于學生已習慣于簡短的應答,課堂交流的能力很弱,因此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就成了研究性閱讀教學的當務之急。筆者是研讀教學的積極實踐者,在實踐過程中,摸索出了一些培養(yǎng)學生課堂交流能力的方法,現贅述如下。
一、研讀專題具體
研讀專題是研究性閱讀課堂教學中的核心問題,如果說課前預熱、主線提煉等環(huán)節(jié)是為了自然、適時地提出研讀專題,那么學生的研讀課文、合作討論、課堂交流和教師的隨機點撥、課堂小結等環(huán)節(jié)則都是為解決研讀專題而展開的。由此可見,研讀專題的設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研究效果,而學生的研究效果又決定了課堂交流的質量。因此,一個具體的、操作性強的研讀專題對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交流能力至關重要。
有位教師在教學《比金錢更重要》一文時設計的研讀專題就很具體。這位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紙條”的關鍵作用后,先后提出了兩個研讀專題:(1)這張紙條上只寫明了“我”的姓名、電話,希望車主跟“我”聯系。但這次交通小事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到底有哪些原因?“我”為什么不把這些原因也寫進紙條呢?請仔細閱讀課文1-3自然段,從中找出答案。(2)車主拿到這張紙條,看到的只是“我”的姓名、電話,希望車主跟“我”聯系??伤⒉辉诂F場,根本就不知道這次交通小事故的來龍去脈,為什么還要感謝“我”?請從課文4-10自然段中找出答案。
有位教師在教學《再見了,親人》一文時,提出了這樣一個研讀專題:請仔細研讀課文,想一想志愿軍戰(zhàn)士對朝鮮人民依依惜別的原因是什么。這個專題顯然過于簡潔,但隨后教師提出的研讀要求則將專題具體化了:(1)舉一個事例。(2)讀相關課文。(3)找關鍵詞句。(4)說自己體會。(5)證惜別原因。
以上兩位教師提出的研讀專題都十分具體,便于學生操作。學生研究有了方向,課堂交流氣氛活躍,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養(yǎng)。
二、小組合作充分
受不同學力的影響,在同一個班里,有的學生善于研究,又善于交流;有的雖會研究,但不善于交流;有的則既不會研究,也不善于交流。在研讀教學的起步階段,不會研究又不善于交流的學生占了相當大的比例,我們暫且稱之為研讀課堂中的弱勢群體。對這些弱勢群體,教師決不能等閑視之,因為研讀的一大特征是全員參與。只有提高了這類學生的研究、交流能力,研讀教學才能深入開展下去。
開展小組合作是培養(yǎng)這類學生研究、交流能力的一條有效的途徑。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仍然使這一環(huán)節(jié)流于形式,只是匆匆走過場,沒有給學生充足的時間在小組中進行討論、交流,小組合作成了優(yōu)等生說,其他學生聽的單向活動,弱勢學生根本沒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久而久之,這些本來就不善于研究、交流的學生就會變得更加被動,甚至會變得不想研究,不敢交流。這勢必影響研讀教學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安排小組合作這一環(huán)節(jié),而且一定要使小組合作充分地開展,特別要保證弱勢學生在小組中的優(yōu)先交流權。唯有如此,才能樹立這類學生的信心,讓他們敢發(fā)言、多發(fā)言,逐步培養(yǎng)他們的課堂交流能力,從而提高全體學生的課堂交流水平。
要讓小組合作能夠充分有效地進行,教師一定要按照性別、學力等相對均勻地給學生分好組,同時要明確每一位組員的職責,“逼迫”全體成員主動參與小組合作學習。
三、話語框架明確
在研讀教學的初始階段,給學生提供一個明確的話語框架,有利于學生有序、有效地進行交流。話語框架可以是提示式的,也可以是填充式的。
有位教師教學《三顧茅廬》時,提出了這樣一個專題供學生研讀:你喜歡劉備或張飛嗎?為什么?請任選一個人物,仔細研讀課文,從文中找出依據來說明你喜歡或不喜歡的原因。由于沒有明確的交流范式,面對善于交流者的侃侃而談,不善交流的學生大多都不敢或不愿參加全班交流,影響了課堂交流的整體效果。其實,對于這樣一個研讀專題,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提示式的話語框架:先說說你喜歡(不喜歡)誰,再說說為什么喜歡(不喜歡),接著說說你從文中找到了哪些句子或詞語來說明喜歡(不喜歡)的原因,最后讀讀這些句子或詞語。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填充式的話語框架:我喜歡(不喜歡)________→因為他_______→我從課文中找到了____條依據:_________→這些句子(詞語)應該這樣讀:(朗讀 )。
如果教師能為學生提供這樣明確的話語框架,課堂交流的難度就會降低,學生交流的欲望就會被激發(fā),學生課堂交流的能力也將會在一次又一次的嘗試中得到鍛煉和提高。
四、交流形式多樣
課堂交流的形式應該多種多樣,不拘一格,靈活運用,這樣才能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的交流更全面、更到位,課堂交流的能力得到更有效的培養(yǎng)。
1.個體交流式。即讓學生在課堂上逐個交流,其他學生傾聽。這一形式有利于學生把自己的觀點講清楚、講全面,更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傾聽能力,也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研究進行有針對性的及時評價。開展個體交流時,可以先讓能力較強的學生交流,為不善交流的學生作示范,也可以讓能力較強的學生后交流,為不善交流的學生作補充和修正。
2.全員交流式。即讓全體學生站起來自由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說一遍。這一形式為那些不會或不敢交流的學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機會,是逐步培養(yǎng)這類學生自信心的有效辦法。開展全員交流時,教師一定要鼓勵不善交流的學生,無論自己研究的成果是否正確,都要大膽地說出來,只有多說多練,才有可能讓自己能說會道。當然,全員交流式不能常用,否則容易流于形式,不利于學生個體課堂交流能力的繼續(xù)提高。
3.結果展示式。即把自己或集體研究的結果用語言展示給全班學生。這是課堂交流開始進行時的必然形式,也是最常用的交流方法。
4.互辯補充式。即全班學生在傾聽了個別學生的交流后,產生不同觀點而展開的辯論,或對該學生交流內容的補充說明。這一形式能將課堂交流引向深入,使交流更精彩,更能培養(yǎng)學生的交流能力。使用“互辯補充式”交流,教師一定要把握好節(jié)奏,做好正確的引導工作,切不可放任自流,讓學生養(yǎng)成隨心所欲的壞習慣。
(責編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