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教學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本文主要就新課程理念指引下如何經營有效對話,打造高效課堂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立足文本,貼近生活
在對話教學中,文本是主要依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細細揣摩文本,感悟文本,然后以有效的對話來引發(fā)學生思考,從而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高效課堂。
下面是《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學片段。
師:請大家默讀課文,邊讀邊想:爸爸把雨衣給了媽媽,媽媽把雨衣給了薩沙,薩沙又把雨衣給薔薇花蓋上。讀到這兒,你們有什么疑問嗎?
生1:他們?yōu)槭裁匆@樣來回讓雨衣?
生2:薩沙為什么要把雨衣給薔薇花蓋上?
師:我們有自己的疑問,薩沙也有自己的疑問,誰來讀一讀?(生讀)
師:非常好,你把薩沙不理解的語氣讀出來了,誰能說說他們?yōu)槭裁匆@樣做呢?
生3:每個人都要保護比自己弱小的人。
師:從這句話中你讀懂了什么?
生4:我讀懂了在媽媽眼里薩沙是弱小的。
師:媽媽的話薩沙聽懂了嗎?你從哪看出來的?
生5:聽懂了。從“情急之下,薩沙……”可以看出薩沙想證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師:薩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那么在生活中你們甘心做最弱小的嗎?在生活中,你又是怎樣幫助弱小的呢?下面在小組內交流一下。
這個教學設計主要是圍繞教材中“媽媽和薩沙的對話”展開,然后通過教師、學生之間的交流來體現(xiàn)新課標的教育理念,并且通過學生之間“互說自己是怎樣幫助弱小者”的交流活動,把新課程理念“語文教學要注重和生活實際聯(lián)系起來”落到了實處。
二、捕捉契機,巧妙點撥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隨時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善于捕捉對話的最佳契機,進行巧妙地點撥,以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
下面是《裝滿昆蟲的口袋》的教學片段。
師:誰能把第9、第10自然段讀一下?
生1:……法布爾很不情愿地把自己的小寶貝扔進了垃圾堆里……
生2:老師他讀錯了,這兒應該是“放”不是“扔”。
師:你聽得很認真,但是這兒用“扔”也可以呀?
生3:不可以,因為“扔”是指自己不喜歡,不用的東西,法布爾很喜歡這些小東西,所以不能用“扔”。
師:如果是這樣,那么你認為法布爾會怎樣做呢?
生4:法布爾會趁父母不注意,偷偷地把小甲蟲撿回來,偷偷地養(yǎng)。
師:既然法布爾對小甲蟲這么喜歡,這么在乎,這兒用把它“撿”回來,你們覺得合適嗎?
生5:我覺得用“捧”回來更好。因為用“捧”字更能表明法布爾對小甲蟲的用心呵護,小心翼翼,并且生怕弄傷小甲蟲的心情。
師:你說得好極了。從一個“放”字和一個“捧”字我們可以看出法布爾是多么的喜歡小昆蟲,他把小昆蟲看得比自己還重要。接下來就讓我們帶著這種心情把這段話再讀一遍,仔細感受一下法布爾舍不得的心情。
在這個課堂實錄中,教師切入對話的時機非常好。在學生指出錯誤時,教師沒有簡單評價就結束,而是在這個讀錯的“扔”字上,因勢利導,讓學生通過揣摩、品味,感受到了“扔”和“放”在文中的不同之處。當學生說到把小甲蟲“撿”回來時,教師又順勢而為,追問“撿”用在這兒是否合適。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法布爾的理解和認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課堂教學效果顯著。
三、適時調控,把握方向
在對話教學過程中,有的學生對于問題的看法可能會比較片面,這時就需要教師對于出現(xiàn)的偏差進行適時調控,從而把學生引到正確的學習軌道上來。
下面是《三顧茅廬》的教學片段。
師: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對課文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誰能說說自己對文中人物的認識。
生1:我覺得劉備是一個非常有誠心的人。
生2:我覺得張飛是一個非常魯莽,沒有禮數(shù)的人。我從“一根繩子捆來就是了”“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來”這些地方可以看出來。
生3:我覺得諸葛亮太傲慢了,不值得劉備這樣對他,他太擺臭架子了。
師:這位同學敢于說出自己的不同見解,非常有自己的思想,但是諸葛亮是這樣的人嗎?他為什么要那樣做呢?
生4:不是,他是在考驗劉備。
師:具體諸葛亮是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同學們可以借《三國演義》來看看,相信看過以后你會有更大的收獲。
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學生結合教材的語言及自己的認識來評價人物。由于學生年齡小,知識面狹窄,在對諸葛亮進行評價時難免出現(xiàn)偏差,這就需要教師進行適時調控,把學生引上正確的方向。
總之,對話教學不是簡單的師問生答的活動,它是教師、學生和文本之間的思想碰撞、精神交流的活動。教師要根據(jù)教學目標,合理組織有效對話,打造高效的語文課堂。
(責編劉宇帆)